第十章 楚樹龍 台灣、美國問題瞭然於胸,中國態度凜然在外 反美、反蘇、反修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有人說,楚樹龍搞了20年的國際關係研究,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戰略家,而且還是一位具有鬥爭經驗的中國外交高參。

說到鬥爭經驗,這裡先說說楚樹龍的一個花絮。

楚樹龍感到這是一個原則問題,必須當場澄清,否則朝鮮官員會對中國領導人產生誤解。楚樹龍要求緊急發言。他說:「韓國官員講的與事實不符,據我了解,不是中國領導人告訴韓國領導人這件事,恰恰相反,是你們韓國領導人告訴中國領導人這樣的事。3年前,我去韓國參加紀念朝鮮戰爭勝利50周年的一個活動,當時的金大中總統在總統府接見了我和其他6位參加活動的外國官員和專家。金大中當時講過,朝鮮領導人表示不反對美國在朝鮮半島駐軍。這次會見是有記錄的,你們可以回去查一查你們的外交檔案。」韓國官員當場沒了話。

一位領略過楚樹龍在外交場合鬥爭風采的外國官員說,楚先生給人的感覺是滿腹經綸、文質彬彬,誰也沒想到他也是一位猛將。

其實楚樹龍這些年對中國外交最大的貢獻,是他對中國外交大戰略的思考。

楚樹龍曾在一篇有關國家利益與國家戰略的文章中,提出了自己的外交戰略思考。他說,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曾經多次並長時間地因為對戰略形勢判斷失誤而導致戰略性失誤。中國因為沒有隨著國際戰略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戰略意識,喪失了很多寶貴的發展機遇。他認為,中國幾千年缺乏法制以及制度化、科學化的不足不但影響我們的行為,而且影響我們的思維,影響我們的思維過程和認識方法,使我們在認識世界時不能在一個嚴肅的法治程序下進行全面理智的思維,進行各種意見、看法的充分交鋒,使我們不能以科學的精神和方法去認識世界。其結果就往往是拍腦袋,感情化、情緒化,而感情化、情緒化的結果就是更多地過「左」、過激。過去這種以感情代替認識、感情代替利益、感情代替戰略和政策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使中國政府和人民受害不淺。歷史教訓必須充分記取,否則中國將陷入更多的惡性循環。

他認為中國克服傳統的「體制外」心理是很有必要的,不要認為世界是美國的、西方的,我們不是這個體制內的,於是就要反對這個體制。我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我們加入了世貿組織,已經申請到了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等等,作為一個世界大國應該享有的權利我們也都享有了,如果我們還抱著「體制外」心理,就與自己的身份不相符了。

他看到,中國人一談到國際問題,就會產生一種「悲情」感,聯想起美國人過去是如何如何壓迫我們的,等等,這種「悲情」感常常使我們的對外政策不科學。所謂「不科學」,就是用感情、情緒去思維,而不是用事實、程序去思維,容易感情用事。如果誰平穩一點、實事求是一點、溫和一點、全面一點看問題,誰就會被認為是右傾、親美、親西方。這是需要認真克服的。

楚樹龍意識到中國50多年來的外交中強烈的「反」文化色彩是一種消極的政策。50年代「反帝國主義」;60年代以後既「反帝」又「反修」,再加上反對各國反對派;70年代雖然和美國等國家關係和緩了,但還是繼續「反帝」「反修」。令人欣慰的是,十六大後,中國的外交思維有了根本的變革。十六大報告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根本目標的規定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發展」。這是第一次以正面的方式闡述我國外交的根本原則、根本目標。十六大報告雖然也談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但屬於一般性陳述,而不是放在國家戰略目標根本宗旨的層次上來講的。他認為,對於違反國際關係準則、違反國際法,尤其是損害中國戰略利益的事情,我們要堅決反對。但是,如果總是帶著「反」文化的思維來看待國際問題,就不是一種健康的輿論取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