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超越美國可以不是夢 第九章 以毒攻毒:趕超美國須有「心戰略」

中國金融業首先要和美國建國之後兩百年的美國金融那樣,對經濟發展有巨大的實際促進作用。這是我所謂的金融的實的一面。

陳志武先生在《金融的邏輯》一書中所鼓吹的金融的治國戰略,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

中國的金融非但沒有上升為虛的國力(後面解釋這是什麼意思),就連金融最實在的功能我們都遠遠沒發揮好。

其一,我們的股市遠沒有像美國19、20世紀的股市那樣成為鼓勵科技創新的搖籃。

我們的股市是為國企服務的,國企這30年來有什麼科技創新嗎?能拿得出一兩件在國際上叫的響的成果和產品嗎?沒有。中國股市的發展方向必須是走向美國19、20世紀股市的方向。2009年中國推出創業板,我覺得是個好事,儘管這遠沒有走出中國的體制弊病,但它至少是朝著當年美國股市那個方向發展了,開始鼓勵「創業」。(中國的創業板的弊病仍然是:很明顯為國企服務,國企比重大;行政干預嚴重,許多地方政府把爭取本地企業進入創業板當做政府工作來攻堅)

其二,我們的借貸消費非常落後。

其實,除了印錢購物,借貸消費也可以在很大程度解決工業化之後的產能過剩經濟矛盾,前面我已經說了美國就是這麼乾的,當然他們最後演變成了跨出國門的印錢購物了,最終美國不是產能過剩,而是完全沒了產能了,跨出國門的印錢購物把美國的大部分產能都消滅了。

中國不指望對別國實施印錢購物,我們繼續搞自己的印錢購物來消化過剩產能,而借貸消費也可以作為印錢購物的補充,一起來解決消費不足的問題。當然,中國唯一和美國乾的一樣好的就是政府赤字財政刺激經濟增長,通過發行國債、和國有銀行「串通一氣」的辦法,施行凱恩斯主義很好地促進了經濟的增長。

中國的金融首先要在上述這些實的層面做好。下一步,才能談虛的戰略。

中國金融要成為虛的國力,就是指它跨出國門所爆發的力量,是中國的人民幣與美元對抗的力量,是中國的金融產品與美國金融產品對抗的力量,是中國的世界金融中心與美國的世界金融中心對抗的力量。

那麼,中國的金融怎樣才算形成了與美國抗衡的虛的國力?

我想引用一下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先生的說法,他說中國金融的崛起需符合以下五項標準:第一,要有國際化的人民幣;第二,要有經營和管理幾種國際貨幣的大型金融企業;第三,在香港之後要有像上海這樣的國際金融中心;第四,在國際金融體系要有發言權;第五,會同有關新興經濟體,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研究和決定重大金融問題時有影響力。

戴相龍是在2010年度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說這番話的,他還指出這五點當中最核心的是人民幣國際化,這是中國金融崛起最根本的標誌,而當前正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有利時機。

面對雙順差形成巨額外匯儲備和人民幣長期穩定的外部條件,中國應不失時機地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但通過貨幣經常項目、資本項目的可兌換,也通過政府之間、央行之間的信任來推動。

在金融產品上,戴相龍還建議,中國可允許外國政府、中央銀行、大型企業等到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同時,也可和有關國家協商,通過特定安排,擴大人民幣在境外的使用。我基本認同這樣的判斷和措施。

中國現在首先要做的就是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2009年初以來,中央政府不斷發布政策信號支持上海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媒體和政府透露出來的都是信心滿滿。

有雄心壯志固然是好事,但如果不認清這件事的真實困難,就不會辦成這件事。

上海成為世界金融中心難在哪?

中歐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許小年部分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香港不要擔心,國際金融中心不是GDP,不是你的港口、機場,不是你的電腦系統有多發達,不是你的辦公大樓有多少。造就國際金融中心的是什麼?是軟實力,是法律體系、是監管體系、是信用、國際化的信用,是和國際操作的接軌,是國際化的人才,是國際化的Business Process。」

「OK,這些東西你數一數上海哪一項有?所以上海想追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是一個美好的夢想。但是,這個美好夢想的實現,首先要改革法律體系,要改革監管體系。OK,要改革所有不適於國際金融操作的這些規章制度等等,也就是要提高上海的軟實力。造就金融中心的,不是硬體,是軟體。」

的確,法律體系、監管制度、國際化金融人才都是上海成為世界金融中心首先面臨的巨大難題。

暫且不提制度層面,單就語言環境這麼一個最基本的條件,試問世界有哪一個金融中心不是英語普及之地?一個老外跑到上海問路都沒人答得上來,這樣的城市怎樣成為為全世界提供金融服務的世界金融中心?

說到國際化金融人才,郎咸平有一個著名的論斷,他說中國一個國際金融操作高手都沒有。這或許有點誇張,但是我還真沒聽說過華人中有這樣的人才,如果有,各位不妨告訴我,姓甚名誰。

不過許小年先生說的這些雖然也是上海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核心困難,但是並沒有搞明白最根本的困難,而且他還犯了一個重大錯誤,那就是把香港當成了國際金融中心。

我先來拷問一下,香港到底是不是國際金融中心?

答案是否定的,說香港是國際金融大鱷們的提款中心還差不多。

首先來看香港是怎麼變成表面的金融中心的。這得從1950年代說起,那時候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量資本家逃到香港,大量資本聚集在香港,同時東南亞的政局也動蕩不堪,其大量資金也流向香港。

接下來,由於中國自己的自閉以及美國的封鎖,香港成為中國和世界進行貿易的要道,中國巨量的進出口貿易都要通過香港進行,有貨物交易就得有資金的結算,也就帶動香港銀行和整個金融業的發展,英國殖民當局不失時機對香港的金融進行規範的管理,使之得到迅速發展,逐漸成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請記住,它的金融中心地位來自於背後的無比巨大的港口貿易,主要就是中國大陸的進出口貿易。

然而當1978年以後,隨著中國的全方位開放,香港的這種作為大陸對外貿易窗口的地位已經逐步喪失。沒了貿易的金融中心還是金融中心嗎?完全成了空殼子嘛。你看看其他的世界金融中心,哪一個不是靠背後的產業支撐著的。英國倫敦、美國紐約在歷史上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並在漫長的歲月中保持這種地位,都是以他們強大的科技力量和發達的工商業為支撐的。現在香港什麼也沒了,剩下一個空殼子,既沒有製造業,也沒有了以往的巨量港口貿易,它怎麼可能再是世界金融中心。

各位看到香港今天仍然彙集世界各地的很多錢是真的,這給各位造成它仍然是金融中心的幻覺,其實錢多並不等於就是金融中心。你得看看這些錢是來幹嘛的?你猜對了,這些錢是來香港撈錢的,投機香港房地產,「金融賭博」。

香港的所謂金融中心,頂多是存貸款中心,也是國際洗錢中心和金融賭博中心。歐美金融機構是經常到香港來洗錢的,所謂金融賭博,就是諸如對賭合同、保證金交易之類的東西。沒有了實際工商業為基礎的香港金融中心,更成為國際金融大鱷們的取錢中心。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香港是歐美金融機構開設賭場騙取整個東南亞各地人民錢財的中心,是國際金融巨頭的巨大提款機。金融風暴之後,更是有數不清的歐美金融機構以香港為基地,誘導中國大陸的各種大額資金到香港玩各種對賭項目,香港在事實上成為了一個比澳門更厲害的賭場。

可見,以目前這種模式發展下去,香港不會是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相比之下,上海是有條件成為真正的世界金融中心的,因為它有長三角的廣闊工商業腹地,並且上海從清末到今天一直都是中國的科技中心和工業中心,上海的港口貿易也日益發達。

當然,許小年先生講的那些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難點,也是事實。事實上,最難、最根本的地方還不是許小年先生說的那些,最難的是什麼呢?

是中國沒有那種傲視全球的魄力,是中國人在國際上說話沒底氣,像個腎虧陽痿的人。

很少有人認清玩國際金融的根本在於說話,在於影響和控制世界範圍的輿論。這一點我在本書的第一章的結語中就說明了,金融這種東西,話語權相當重要,別把國際金融操縱想得太高深,你控制了國際輿論,你就玩轉了國際金融。

一個跑到國外說話都沒有底氣的中國,怎麼可能搞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來?

我們如果還這樣對洋人唯唯諾諾,一切聽他們忽悠,我們就永遠不可能建立國際金融中心。

中國在國際上沒有話語權除了我們自己缺乏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