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什麼樣的國家會成為當代發達國家 第二章 走入人類心靈世界的現代經濟

電視劇《走向共和》裡面有一個這樣的情節,說是清朝末年袁世凱在天津搞新政辦洋務,也就是引進當時國外的各種近代工業和新鮮玩意兒,其中就包括電影。

洋務搞得差不多的時候袁世凱就請慈禧太后來天津視察,老佛爺很給面子,說來就來了。袁世凱安排人把老佛爺視察進行全程錄像,製作成電影膠片,然後請老佛爺進入電影院觀看。這可是慈禧第一次看電影啊,而且第一次看的電影就是她自己當主角的電影,別提有多震驚和興奮。

不過興奮之餘,慈禧卻對袁世凱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她說:「這東西好是好,可終究是個畫餅啊,畫餅可不能充饑啊,還是搞點實際的東西吧。」(大意,不一定是原台詞)

顯然,好萊塢的導演和明星們是不會同意慈禧太后的觀點的,因為他們天天都在畫餅充饑,他們一部電影的票房收入,用來買武大郎的燒餅的話可以繞地球好幾圈。

什麼情況下畫餅可以充饑?

那就是畫餅也能忽悠別人來買單的情況下,你的畫餅可以換來無數的真餅。好萊塢電影不就是這樣嗎?它可以無限複製,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在全球範圍內席捲財富。

看看最近在中國熱映的電影《阿凡達》的業績吧。

《阿凡達》在中國穩坐票房冠軍,中國成為《阿凡達》最大的海外市場,累計票房為1.76億美元(約合12億人民幣)。而在北美累計票房更是達到了7.069億美元,成為歷史上第一部北美票房突破7億美元的影片。而《阿凡達》的全球累計票房達到24.81億美元。(以上數據截至2010年3月1日)

24億美元是什麼概念呢?你可知道重型航母(排水量60000噸以上)的造價是35億美元左右,組建編隊(4艘護衛艦,4艘驅逐艦,2艘反潛,1-2艘潛艇)共35億美元左右,艦載機,需要35億美元左右,共100億美元左右,也就是說推出四部《阿凡達》這樣的電影,就可以建造重型航母戰鬥群;中型航母(30000~60000噸)造價15億美元左右,組建編隊15億美元左右,艦載機15億美元左右,共50億美元左右,兩部《阿凡達》搞定;而輕型航母(30000噸以內)美元造價5億美元左右、組建編隊7億美元左右、艦載機5億美元左右,共20億美元左右。可見一部《阿凡達》的收入就可以造一個輕型航母戰鬥群。

《阿凡達》一片導演十多年前的另一部電影《泰坦尼克號》同樣是創造了183530萬美元的票房神話。

這就是現代娛樂業的威力,面對這樣的事實,你能說明星娛樂業不是美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嗎?

有數據顯示,娛樂業每年的出口額多年來一直佔據了美國每年總出口額的1/3之多!明星娛樂業無疑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你走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只要它實行的是市場經濟,那麼就一定有這種經濟形式的繁榮存在。

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可以說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明星娛樂產業的,那時候大家都崇拜毛主席,而不是崇拜明星,那時候只有革命電影,只有樣板戲。

改革之後,港台明星娛樂業迅速進入中國大陸,一夜之間催生了大陸規模龐大的明星娛樂業,影視歌全面發展,從一開始只有港台明星和相關娛樂產品,到今天的大陸自產的多如牛毛的本土明星和產品,其發展可謂波瀾壯闊。

對於這種現代經濟形式,我們應該怎麼看待?

首先要承認它的客觀存在,無論你喜歡與否,它都已經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會一直存在和發展下去,只會越來越繁榮,而不可能衰敗和消亡。

因為,人們普遍滿足溫飽的時代,多餘財富只能用來滿足精神需求,影視娛樂對人的精神需求的滿足無可取代。

其次更重要的是要認清娛樂業對於當代世界各國國富國窮的意義是什麼,它對於一個富國的意義是什麼,對於一個力爭成為發達國家的落後國家又有什麼意義。這是本書關注這種經濟形式的落腳點。

我要告訴各位,娛樂業對於一個國家的意義不在於娛樂了大眾,更不在於催生了一批大大小小的富翁明星和導演,它的真正意義只能體現在國與國的經濟交往中。

這是因為,娛樂業其實本身不創造任何價值和財富,相反它是在耗費巨額的物質財富。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好萊塢拍一部電影假定花費1億美元,然後在全球上映票房收入20億美元,從GDP核算的角度美國會增加19億美元。

那麼,世界果真會因為這一部電影而增加了19億美元的財富嗎?

顯然是扯淡,世界範圍內的財富沒有任何增加,而是拍電影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全世界人民的財富在觀看電影之後轉移了20億美元給美國,世界範圍內的財富其實是蒸發了1億美元,也就是好萊塢拍電影耗費的1億財富,拍電影炸毀的各種道具(汽車、飛機)等等是世界範圍內財富的損失。

可見,娛樂業的所謂產值是通過轉移別的產業的價值而來的,它本身毫無價值,相反還摧毀了大量財富。這也就是說,假如娛樂業圈定在一國之內折騰的話,這一行業帶來的總的效果就是一部分財富從大家手中轉移到了明星和導演手中,社會的總財富沒有任何變化,同時,這一國境內的物質財富要因為拍電影而損耗一定的數量。

所以,娛樂業如果不能走出國門,它對一國而言就是一種內耗,帶來的是一國財富的凈損失。

中國大陸的娛樂業基本上就屬於自己瞎折騰的類型,被周邊的香港、台灣、韓國、日本全面包圍,毫無招架之力。這樣的娛樂業是國家的禍害。

娛樂業只有走出國門,用電影、音樂、明星品牌等娛樂產品去席捲別國的財富,它才具有價值。

因為,儘管拍一部電影在全球上映帶來的是全球範圍內財富的凈損耗,但是對於拍這部電影的那個國家而言,它卻是獲利巨大的:它拍電影耗費的資源遠遠少於得到的票房收入。

所以,明星娛樂業對於當代國家富強的含義就是,它必須成為席捲別國財富的工具,如果不行,則至少要能抵擋別國的娛樂業入侵。這個邏輯我在後文還有諸多論述,暫且打住。

「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其動機都來自性慾和虛榮心」「性慾和虛榮是原動力」,這兩句話不是我瞎說的,而是人類偉大的先知們說的,前者是弗洛伊德的名言,後者是偉大的哲學家休謨說的。

在經濟的運行中,虛榮派生出了什麼呢?

是炫耀性消費,從而是一個整套的生產「榮譽」並出售「榮譽」的產業,說的通俗點,就是生產用來滿足面子的商品的產業。這種商品在經濟學上有一個專有名字叫做炫耀性商品,人們買它不是為了使用它,而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通過別人的羨慕、妒忌而達到滿足。

炫耀性消費,就是自我陶醉的一種精神層面的消費。這種經濟有多重要呢?

浙江大學有一位一生致力於研究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的羅衛東教授,他從這本書中得到一個結論:沒有虛榮,就沒有經濟增長,炫耀性消費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因為,衣食住行的本能消費只能是簡單的重複,不會有增量發生,今天你吃兩碗米飯就飽了,明天也一樣是吃兩碗。

只有當你把吃飯當成一種炫耀時,你才有可能花費更多,你可以錦衣玉食,這時的吃飯就不是為了填飽肚子以及獲得舌頭感官的享受了,而是為了虛榮,為了尊貴。

但凡卓有成就的經濟學大師都會關注到這種經濟形態。

100多年前,經濟學家馬歇爾的曠世名著《經濟學原理》面世,該書第三篇特彆強調了人們對自豪感的慾望的追求,他詳細論述了自豪感的慾望與經濟活動的關係。「由於自然變化產生的對衣服的需要,是隨著氣候和季節而變化的,並隨著人的職業性質而稍有不同。但在衣服方面,習慣上的慾望卻勝過了自然的慾望。」

所謂自豪感慾望,就是虛榮心。

馬歇爾進一步說「當一個人的財富增大時,他的食物和飲料就變得更為多種多樣和昂貴了;但他的食慾是受自然的限制的,當他花於食物的費用達到奢侈浪費的時候,滿足款客和誇耀的慾望,比放縱他自己的感覺器官,次數更多。這一點使我們注意到西尼爾所說的:多樣化的慾望儘管是強烈的,但與優越感的慾望相比卻是微弱的。」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馬歇爾已經發現,在決定人消費活動諸多慾望中「優越感的慾望」佔據的是支配地位:「多樣化的慾望儘管是強烈的,但與優越感的慾望相比卻是微弱的」。當人的金錢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用於購買虛榮滿足的錢就要佔最大的分量:「當他花於食物的費用達到奢侈浪費的時候,滿足款客和誇耀的慾望,比放縱他自己的感覺器官,次數更多。」

不過,研究虛榮經濟的真正大師是制度經濟學的創始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