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香港英新租界合同

竇納樂自知理窮,但仍狡辯地說,威海衛完全是為安全計,這是中英兩個國家共同的利益,不能算在我們國家的帳上。如果德國人離開了膠州灣,我們情願馬上退出。但我們決不能放棄新界……李鴻章說,你們要求實在過分,這片土地從深圳灣到大鵬灣一線以南,還包括兩灣小域及鄰近島嶼在內的領土,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你們竟將九龍城都劃在了索要範圍,這是我們無法接受的!

李鴻章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九龍城,這使竇納樂暗自高興。這就是說,除了九龍城,新界的其它地面是可以展拓的。很可能這就是中國政府的態度。

如果李鴻章一口回絕,說新界土地一寸也不能給,那樣,他們要展拓新界的計畫就很難實現。但是,李鴻章今天卻很經意提出九龍城的問題,由此可以得出如下判斷:倘若在九龍城的歸屬問題上作一下讓步,那麼,九龍城以外的要求中國方面是會答應的。

竇納樂喜不自勝。他立時給英國內閣請示,將中國方面的態度電告給索爾茲伯里。他說,從目前談判的情況看,中國方面似乎會接受我們的租借要求,只是他們對九龍城格外留意,他們不願放棄對該城的管轄權。中國方面這樣做的目的是,倘若九龍城轉讓給英國政府,可是城裡的居民呢?他們都是華夏子民,突然告訴他們說,你們已成為英國子民啦,這樣會引起亂,會引起麻煩。我認為這是中國官員的好意,說明在這件事上他們是肯與我們合作的。鑒於此,我個人建議,不如暫且把九龍城的歸屬放在一邊,繼續讓中國官員管轄,先把新界的大片土地索要過來,等新界租借成功,再圖九龍城。我並不認為中國對該城的管轄能夠延續多久。他說。

索爾茲伯里回電說,他完全同意。只是中國的九龍城不能與保衛香港之武備有所妨礙。因為九龍城會有中國駐軍,索氏怕中國軍隊威脅香港安全。

竇納樂心裡有底了,便在會見李鴻章時說,英國內閣原準備租借舟山地區的,也給自己下達了命令。只是本人覺得大人向來與英國關係密切,你身為中堂,怕與您為難,我這才舍了西瓜揀起了芝麻。現在我遵從您的意見,再次將您保留九龍城管轄權的意見電告了本國政府,內閣已經複電,表示尊重中堂大人的意見。希望大人同意這個展拓要求,說著,再次把地圖呈給李鴻章看。地圖上標著展拓範圍:北部陸界東經114.26;西界東經113.47;南界一北緯21.48。

李鴻章閱完沉吟許久,說,感謝公使事事想著本人則個。如果九龍城還是中國官員管轄,而且官民還可以在這一拓界路面照常行走,你們能協助我們禁止鴉片走私和保證稅收,我原則上同意。

竇納樂說,如果中國官民在新界照常活動隨便行走,怕是對治安不利,也不便管理。能不能有所節制和約束?李鴻章不說話,很堅決的樣子。

竇納樂說,那好吧,我們也讓一步,同意中堂大人的意見。李鴻章說,中國還要修一條鐵路,從廣州直達九龍城。竇納樂拒絕說,如果在英國管轄的地段修一條由中國控制的鐵路,這是令人難以接受的。

李鴻章接著說,那就將鐵路修到界址,到時再另行商議。竇納樂點頭稱是。

李鴻章說,大鵬灣和深圳灣,如果戰爭或情勢需要,我們的兵船還要使用,你們必須允准。竇納樂又點頭。

李鴻章說,既然這樣,那就租借給你們吧。然而,英方卻沒有立即在《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簽字,原因是英內閣中有許多人對竇納樂的談判結果並不滿意。

英國殖民地防務委員會提出:租借地北部陸界應按照天然界限,沿大鵬灣北岸到東經114。30;循該子午線向南抵北緯22.09;由此循該緯線往西到大鴉洲西端,延伸至大嶼山南端;沿該島西海岸向北,抵東經113.52處,然後沿該經線直北到北緯22.32處,再東抵深圳灣,沿該灣海岸接北部陸界的起點。

英國海軍部不滿地說,竇納樂竟把東界定在東經114.26,是不是他寫錯了?

英國殖民地部也氣惱地說,租借地北界至少應該包括深圳灣和大鵬灣的整個北岸,東界也應該包括大鵬灣的整個東面海岸線,應鐔立即修改北部和東部界限。

整個英國內閣此時已成了宰割中國的臨時指揮部。什麼紳士風度,什麼貴族氣質,什麼英國文明,早已被利慾二字攫住,忘得一乾二淨。這裡只有貪得無厭,只有厚顏無恥,只有得寸進尺。

竇納樂無奈,只得根據內閣指示再次與中國方面會談,要求修改拓展香港界址的範圍。先與總理衙門糾纏。又找李鴻章交涉。

竇納樂左纏右纏,威逼利誘,終於又一次使中國低下頭來。1898年6月9日,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在北京簽字。代表中國政府簽字的是李鴻章和許應癸。代表英國簽字的是不可一世的竇納樂。《專條》內容如下:

溯查多年以來,素悉香港一處非展拓界址不足以資保衛。今中、英兩國政府議定大略,按照粘附地圖,展拓英界,作為新租之地。其所定詳細界線,應俟兩國派員勘明後,再行畫定,以九十九年為限期。又議定:所有現在九龍城內駐紮之中國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惟不得與保衛香港之武備有所妨礙。其餘新租之地,專歸英國管轄。至九龍向通新安陸路,中國官民照常行走。又議定:仍留附近九龍城原舊碼頭一區,以便中國兵、商各船、渡艇任便來往停泊,且便城內官民任便行走。將來中國建造鐵路至九龍英國管轄之界,臨時商辦。又議定:在所展界內,不可將居民迫令遷移,產業入官,若因修建衙署、築造炮台等官工需用地段,皆應從公給價。自開辦之後,遇有兩國交犯之事,仍照中英原約、香港章程辦理。查按照粘附地圖所租與英國之地內有大鵬灣、深圳灣水面,惟議定,該兩灣中國兵船,無論在局內或局外,仍可享用。

1899年3月19日,中英又在香港簽訂了《香港英新租界合同》,全文如下:

北界始於大鵬灣英國東經線114.30潮漲能到處,由陸地沿岸直至所立木樁,接近沙頭角(即土名桐蕪墟)之西,再入內地不遠,至一窄道,左界潮水平線,右界田地,東立一木樁,此道全歸英界,任兩國人民往來。

由此道至桐蕪墟斜角處,又立一木樁,直至目下涸乾之寬河,以河底之中線為界線,河左岸上地方歸中界,河右岸上地方歸英界。

沿河底之線至逕口村大道,又立一木樁於該河與大道接壤處,此道全歸英界,任兩國人民往來。此道上至一崎嶇山徑,橫跨該河,復跨該河,折返該河,水面不拘歸英歸華,兩國人民均可享用。此道經過山峽約較海平線高五百英尺,為沙頭角、深圳村分界之線,此處復立一木樁,此道由山峽起,即為英界之界線,歸英國管轄,仍准兩國人民往來。此道下至山峽右邊,道左有一水路,達至逕肚村,在山峽之麓,此道跨一水線,較前略大,水由梧桐山流出,約距百碼,復跨該水路,右經逕肚村抵深圳河,約距逕肚村一英里之四分之一,及至此處,此道歸入英界,仍准兩國人民往來。

由梧桐山流出水路之水,兩國農人均可享用。復立木樁於此道盡處,作為界線。沿深圳河北岸下至深圳灣界線之南,河地均歸英界。其東西南三百里線,均如專約所載。大嶼山島全歸界內。大鵬、深圳兩灣之水,亦歸租界之內。

至此,英國人已全部完成文字契約方面的展拓,只等付諸接管計畫一向新界地區開進了!

1899年3月27日,港督卜力派港英政府警察司梅軒利前往新界大埔墟搭設警棚。梅軒利帶領一隊警察,雇來一隊勞工,拉著建築材料,來到大埔附近一個叫碰涌的小山包上,準備在這裡修建簡易警棚。

若按《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大埔已被劃入香港。這裡從此稱為新界。新界就是指英人新租借的領土,它位於廣東省新安縣(現屬深圳市?南部,包括大嶼山等200多個島嶼,面積約有9751平方公里,農田45000畝,佔新安縣全縣面積的三分之二,與南九龍聯成一片。此間居民除土著外,還有在北宋年間,從江西吉安遷來的鄧氏家族,加上前後遷來的侯、彭、廖、文等家族,被稱為新界五大家族,約有人口10萬。

然而,新界劃歸英人,只是中英上層統治者的文字決定,居住此地的民眾卻不會輕易答應。加上此時新界尚未舉行接收交割儀式,梅軒利此行也沒事先通知當地清朝官府,於是就引發了一場武器抗英行動。

3月28日,梅軒利開始搭建警棚。勞工們砍掉山包上的樹木,剷平土地,埋好木樁,很快就搭起了一座房子一用草席木板紮起的房子。

這時,附近的村民看見山包立著一座奇怪的房子,便圍攏過來看熱鬧。待走近了,才看清是洋人們。

於是村民們就上前打問:誰讓你們蓋房的?英人就烏哩哇啦說了一通。村民們聽不懂,就問幹活的建築工人。建築工人說,這些地方已經劃歸了英國。村民們急了,說這是我們中國人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