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章 一個澳字,便離不開洋人了

1841年8月上旬,確切時間是8月10日上午9時,航行了近4個月的英國艦隊,終於停泊在澳門路環島外的洋面上。

澳門見諸典籍僅200餘年的歷史。在此之前,它只不過是一處荒僻的小島。最早擾亂小島平靜的是葡萄牙人。他們的商船乘著季風由西向東漂來,然後又消散在中國沿海的各個港口。通常他們是不在這裡停泊的,只是遇到颱風或惡劣天氣,他們才在此避一避。時間久了,這裡就成了這些洋人們佇足的地方,不光是葡萄牙人,就是那些荷蘭人、西班牙人、英國人也都愛在這裡停歇一下,然後再揚帆向北或者繼續向東漂去。所謂澳字,按漢字解釋,就是海邊彎曲可以泊船的所在。到了明末清初,西風漸勁,外人多了,珠江三角洲一帶供洋人們船舶停靠的港灣便有浪白、廣海、望峒、奇潭、十字門、虎門、雞西、屯門等處,這些地方,統稱為澳,因此,這一個澳字,便離不開洋人了。

待諸多外商船隊遍泊良港之後,他們更中意澳門這處地方,於是這裡就日漸發達,而別處便慢慢廢棄不用了。都說義大利的西海岸利古里利亞海港城市裡離那是世界上第一個自由港,若較起真來,澳門比其建埠的1547年還早12年。澳門開埠的年代在明嘉靖年間。

1529年,明兩廣巡撫都御史林富,上奏嘉靖帝請允葡萄牙商人來天朝互市,言其有四利也一一許佛朗機市有四利:中國之利,鹽錢為大,山村水氣,乞乞當終,僅充常額,一有水旱,勸民納粟,猶鞏不改舊觀。蕃船朝貢之外,抽解俱有則利,促供御用利一也。兩個用兵連年,庫藏日耗,藉以充餉,備不虞,利二也。廣西一省全仰廣東。今小有微發,即指辦不前,稱攏於民,計所不免,若異時蕃船流通,公私饒給,利三也。貿易舊利,有司擇其良者,如價給之,其次資民買賣,故小民持一錢之貨,即得握椒,展轉交易,可以自肥,利四也。

在葡萄牙人還未獲准在澳門停靠船隻之前,明朝政府曾嚴令廣東地方勿與外夷貿易,斯時廣東一片凄清。自葡萄牙商船來澳之後,廣東官員忽發奇想,主張以蕃貨代俸,上奏皇帝允准通商,於是這裡就日漸熱鬧起來。

1535年,葡人用重金賄賂明朝香山官員,企求葡船得以在澳門停靠。因澳門屬香山縣管轄。明前山都指揮黃慶批准了葡人的請求,於是這裡便成了洋船停泊的地方。

到了1553年,葡商又假船隻觸礁下沉緣故,海水入倉,給明朝進貢貨物被水浸濕,申請能否上島涼曬漬物。當時澳門的稱謂日濠鏡澳,大概是因島上有濠河流出之故。廣東海道史汪柏也受到葡人的收買,地方官們允准洋船開泊。洋人上島後,他亦不加阻攔,就這樣,澳門就成了洋人在中國的第一個立足點。葡萄牙是首家來中國通商的西洋國家。他們比英國人首批來中國請允通商的馬戈爾尼特使要早240年。

雖然英國民間的商船很早就步了葡萄牙人的後塵,來中國沿海城鎮做起了生意,但正式和中國官方打交道,馬戈爾尼特使是第一人。

明末,正當北京紫禁城裡的統治者為李自成、張獻忠和北方的努爾哈赤忙得不可開交時,位於南中國海的大片海域和海岸線上,正悄悄發育著與封建社會經濟截然相反的經濟形態,並且漸漸蔚然成勢。

葡人到澳時,該地居民主要是居住在南灣一帶的漁民,居住地只是一些黃泥小屋簡陋茅舍。葡人自租得澳門為立足地之後,便在南灣聚居,興建西洋式樓房及堡壘。因此有人詩日:南北雙灣內,諸蕃盡住樓。所說諸蕃,已是指不只葡人一家了,荷蘭、西班牙、英國人也都蜂擁而入澳門,佔得一席之地。

在南灣中段今會美麗街附近,過去稱之為魚仔頭的地方,中國官員曾在此設稅館,圍欄高台,十分顯赫,一直延至清道光年間,才撤去稅館及旗杆。

1887年,葡人與清政府簽訂了《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正式由葡萄牙人據有此地。

澳門開埠之後,外國商人不遠萬里而來,中西貨物交匯此地,其地位日漸顯要。澳門本地居民也不單靠打魚為生了,也開始經營商業,與洋人互市。這樣一來,澳門頓成漁商之地。西歐等國大批船隊東來,必定要在澳門停歇,或將貨物滯留此地,再圖轉運日本、朝鮮或東南亞各國。或者就地引向大陸,把洋貨散及南粵或北方。而大陸的茶葉、瓷器、礦產資源以及日本人或朝鮮人的絲綢、人蔘,同樣又通過澳門運至西歐或更遠的地方。

澳門,不僅是當時中國對外的第一個口岸,而且在世界商務史上,同樣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十九世紀以來,葡萄牙、西班牙人的海上優勢逐漸被大不列顛所取代。澳門成了測試西方列強實力的一桿秤。英國人前來中國海游弋的船隊規模越來越大、次數越來越多,成為澳門港最主要的風景。

那時,海上隆起萬仞山,有這等威儀的,不用問,少不了是懸掛米形旗的大不列顛艦隊所為。果然是英國戰艦。

率領艦隊的是接替英國駐華全權代表義律的新任全權代表兼商務監督璞鼎查。

新任英國遠征軍司令巴爾克同船來澳。璞鼎查,英軍在東印度殖民地的傳奇人物。他1789年出生,12歲就加入了帝國海軍。14歲那年,他服役於駐印英軍,任見習軍官。他被人評價為訓練用心,拙而不愚。同時,他又愛標新立異,做事獨斷專行,欠缺團隊意識,而好獨行。1801年至1811年間,他受命於英國東印度殖民當局,冒險前往波斯與印度當局的控制區域,用武力開拓疆場,曾震驚英倫三島,由此受到英國當政者的關注。1836年至1840年間,他被任命為印度信德省的最高行政長官,1840年在對阿富汗戰爭中連獲大捷,晉陞為海軍少將,並被英國王室封為男爵。

這次來華,他受命於英內閣4月30日的決議,任命他為香港總督。英王陛下親自召見了他。這位年方22歲的女王,剛剛和她的表弟阿爾伯特親王結了婚,幸福的紅暈似乎還沒有消退。女王的青春和艷麗給了璞鼎查以極其深刻的印象。女王把一雙縴手伸給了他,他以跪拜的姿式親吻女王潔玉般的手指時,幾乎要暈眩了。雖然這是一雙典型的完美的女人的手,但它卻充滿大英帝國的力量。他不禁聯想女王的秀手實際上是一匹充滿力量和神奇魅力的猛獅的尖爪,而自己就是這尖爪上的鋒利的指甲。多年之後,香港的盾形紋章圖案上,顯然出現了一隻頭戴王冠,前爪緊抱東方之珠的猛獅形象,不知這幅造像與第一任香港總督璞鼎查那天的想像有無關係。

女王以她柔和而略帶羞澀的徵詢口吻對他說:你願不願向我負責,去遙遠的中國行使大英帝國的權利?如果願意,你就是那裡的第一官員。你將取代正在中國作戰的全權代表義律。你的使命就是用力量和智慧使中國的統治者無條件的接受大英帝國的全部要求,以法律形式佔領香港,迫使他們承認大英的商貿活動及鴉片貿易的合法性,你懂得我的意思嗎?璞鼎查諾諾而退。

帝國朝臣都用羨慕的眼光注視著他。他感到肩上有著英倫之島的份量。他帶著沉甸甸的使命來到了中國。

璞鼎查從未來過中國,但他卻對中國並不陌生。多年來,他一直在印度供職,有近30年的東方殖民冒險經歷。印度和中國是近鄰,它們都是東方的文化大國,行伍出身的璞鼎查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對這一點卻始終是敬畏的。不過,從璞鼎查的冒險經歷看,他內心最崇拜的並不是文化,而是武力。

9時整,璞鼎查的艦隊停泊之後,他並沒有走下艦船。他和新任遠征軍司令巴爾克仍端坐船頭,令手下人鳴放禮炮,以顯示他和別的將軍大臣不同。

他帶來了英王的訓令,訓令上說:當總督抵港上任,或休假期滿從英國返港,或任滿離港時,軍艦及炮台須鳴炮十七響向其致敬。

璞鼎查穿一身白色制服,戴著有羽飾的三角帽,這使他格外醒目。他身材魁捂,圓圓的臉龐,盾穹突出,眉頭總愛皺著,雙眼炯炯有神。他平時沉默少言,喜歡獨處。多年的軍旅生涯,使他養成了槍支一樣的性格,只在戰鬥中活躍。

按照計畫,禮炮要在交接儀式上才能鳴放,但他和巴爾克都認為,經過近四個月的航行,禮炮不知是否受潮,不如演練一番,加上澳門屬於葡人管轄,藉此可以敲山震虎,煞煞他們的威風。因為葡人在中英戰爭中表現不好,常常從中挑撥,有坐收漁利之嫌。

隨船帶來的軍樂隊奏起了英國國歌,大英帝國的氣息頓時瀰漫了整個澳門。坐在船頭的璞鼎查看到葡萄牙人的官員乘著當地人的轎子在兵士們的簇擁下急急過來迎接……轟……咚……禮炮響了。

艦船上響起了英國士兵的歡呼聲。

在軍樂聲、炮聲和歡呼聲中,璞鼎查和巴爾克才緩緩走下艦船的舷梯……

午飯後,稍事休息的璞鼎查與前來迎接的葡人官員馬嗲沙(譯名)來了一場表演賽。

參加表演的並不是他們本人,而是他們各自的衛隊。吃飯時,馬嗲沙看到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