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誰繼大統

對於繼位者,張作霖生前未留任何遺囑。圍繞這個寶座的歸屬,東北軍政內部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小諸葛」楊宇霆主持會議,公布了所謂的「遺囑」,但「東北軍總司令」卻不是張學良。名單上的人選究竟是誰,張學良又是如何最終上位的?

東北的平靜絕非偶然,它緣自於一位新人已掛上帥印。

張學良,字漢卿,一般人稱他為「小六子」,其實是喊他的乳名,並非指他排行老六。

老張除了在外面英雄一世外,在家裡的業績也堪稱優良,共有八子六女,十四個孩子。張學良是長子。

小張十九歲入東北講武堂炮兵科訓練,第二年即畢業入伍。作為東北第一公子,當然不可能屈尊去當兵,而是直接擔任了老張衛隊的上校旅長。在乃父光輝的照耀下,小張肩上的牌牌是以火箭速度更換的,短短几年,就升為了東北第三混成旅旅長,授少將銜。

在從軍到接班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小張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當然旁邊也少不了有人輔佐,或者說是貴人相助。

張學良人生中的第一個大貴人自然非郭松齡莫屬。郭是東北講武學堂的教官,長得人高馬大,得了個外號「郭鬼子」。一個老師,一個學生,師生情誼十分深厚。後來郭鬼子被張作霖抓住要殺頭的時候,張學良還曾想方設法要通過送老師出國的辦法予以搭救。

人都說小張敬師如父,有情有義,孰不知除師生情之外,小張實際對郭老師也依賴甚深。

郭松齡不僅是位優秀的軍事教育工作者,真實戰場上也一樣不含糊。他能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軍校教官,一躍成為奉軍中的主要將領,雖不排除小張在老子耳邊經常吹風說好話的因素,其自身才能突出也是主要原因。

當時奉軍中的大小軍官多為鬍子出身的老派人物,打仗就知道拚命往前沖,根本不知道什麼練兵方法、指揮藝術,屬於一幫典型的不懂科學的大老粗。

郭松齡不一樣,他訓練得法,自成體系,經其一手帶出來的部隊不僅技戰術動作嫻熟,而且紀律嚴明,成績冠於全軍。

槍打出頭鳥,這個規律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樣的。郭老師一走紅,便引來紅眼病無數。周圍閑言碎語不斷,說郭某人的部隊,軍紀當然是好,可是好看並不一定中用,真打起仗未必能行。(「異口同音,謂公所練之軍隊,紀律雖佳,未必善戰。」)

很快,郭老師就用戰場實績說話了。在直奉歷次戰爭中,郭松齡的第八旅戰鬥力之強,不僅令老派人馬瞪目結舌,就連同為新派的「士官系」也刮目相看。

老師照應學生是理所應當的。張學良當時帶的第三旅,經常和第八旅一起作戰,甚至被混在一起,統稱為「三八」旅。

「三八」旅打了勝仗,大家心裡都明白郭松齡功勞很大,但就是沒人肯說郭老師好,都誇張公子用兵有方。

理由非常簡單:嫉妒加拍馬屁——嫉妒郭松齡,拍張家父子的馬屁。

「三八」旅打得好,長官就升得快。張學良不久就因功而由少將晉陞為中將,成為第三軍團軍團長。

不管別人怎麼吹捧,小張自己還是拎得清的。他對郭老師十分器重,有時甚至到了縱容的地步。

民國十一年(1922年),奉軍在第一次直奉大戰中敗北。老張當時很鬱悶,不知如何才能走出困境。這時,張學良及時獻上了「整軍經武」方案,即重新改良和整頓軍隊一攬子計畫。

老張雖然是鬍子出身,卻閱歷豐富,非等閑之輩,馬上大加稱讚並予以採納。

經過「整軍經武」,奉軍力量大大增強,成為其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得以取勝的一個重要因素。

事實上,「整軍經武」的很大一部分智慧都來自於奉軍中的高手——郭松齡和楊宇霆。

對於郭松齡來說,「整軍經武」是奠定他地位和實力的一個新起點。師徒倆從東北講武學堂中提拔和重用了一大批年青軍官,形成了在奉軍中有一定影響力的「講武系」。

這個門派掛的是小張的牌子,實際掌門人卻是已由郭老師轉變而來的郭將軍。

兒子有進步,老子看在眼裡,喜在心裡。

生子當如孫仲謀。自己再英雄一世也有盡頭,只有接班人長能耐了,自己以後睡覺才能睡得踏實安穩。

可惜張學良的過分縱容與信任反而害了自己的老師,郭鬼子翅膀硬了,他要取代自己的老闆,由自己來當主角唱大戲,結果被更會唱戲的張老闆把性命都給開掉了。

對郭松齡,張作霖可謂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因為他認為,自己除了老婆之外,什麼都給了對方,連今後將要繼位的兒子都託付給他,實際居於太師之位,而郭卻迫不及待,恩將仇報,竟然要取自己「主公」的性命,那還了得。

少了郭松齡這個生命中的貴人兼導師,張學良從此就難了。

以後不管遇到什麼難以搞定的困境(包括「九一八」),他都會喃喃自語:要是郭松齡在,就好了……

皇姑屯事件發生後,大帥府內對於張作霖的去世一直密而不宣。

有時候一個人活著與否,並不是他一個人的私事,而是關係無數人升沉禍福的公事。

人們從大帥府的公告中了解到,「大帥」只是在爆炸中受了點輕傷,現在安然無恙。不僅能吃能喝能聽小曲,隔三岔五還要應小報的要求,在八卦新聞版登張生活照什麼的。

輕鬆和假像只能用於表面維持,大帥府的人其實早已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他們在等待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仍留在關內的張學良。

五雷轟頂,萬箭穿心,心如刀割,這些都能用來描述當時小張的心情。

但我覺得,在巨大的悲痛和震驚過後,留在小張腦海里的,更多的恐怕還是一種茫然和無所適從。

畢竟事件太突然了,完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

不管怎樣,還是回去再說吧。

治安惡化到這個地步,不化裝是不行了。

想來想去,現在只有當兵的最安全,而當兵的裡面,又只有伙夫最不引人注意。於是小張乘著天色昏暗,剃了頭(只有長官才留長發),帶上飯勺,扛著大鍋,在幾名得力衛士的保護下,混在撤退士兵中間,坐上悶罐車就回了奉天。

在那裡,他將接受一場嚴峻的考驗,並迎來他人生中的第二位貴人。

家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大帥走後,必須有人主持大局。

在此背景下,東三省議會聯合會召開了。

會議主持人是一直擔任奉軍總參議(相當於總參謀長)的楊宇霆。

如果說郭松齡是奉軍中不可多得的軍事幹才,那麼這位楊先生就是奉軍中首屈一指的軍政兩用人才。

人送楊宇霆綽號:小諸葛。

請千萬不要小看了這麼一個名號。雖然平時我們給別人起外號往往是件不禮貌且不受歡迎的事,但「小諸葛」絕對是個例外。

根據歷史記載,真實的諸葛孔明其實未必如《三國演義》和傳說中那樣英明神武。但經過人們幾千年來的演繹和想像,這個形象已被大大神化,成了上知天文地理,下懂雞毛蒜皮的世紀完人和超級偶像。

能被人冠以諸葛稱謂(哪怕是小諸葛),就表明這個人本身也有點接近神人了。我只知道,要論有影響的人物,在此之前,湖南的左宗棠算一個,在此之後,只有廣西的白崇禧獲得過這一光榮稱號。

楊宇霆,少年時即有過目成誦之才,十六歲考中秀才,廢科舉後,入日本士官學校留學,是奉系高層中絕無少有的高級知識分子,「士官系」的代表人物。

此人有宰相之才,善於軍事政治兩手抓,是老帥張作霖生前最為器重和仰仗的「大管家」。張作霖時代,台前是老張在指點江山,幕後卻是他楊先生在出謀劃策。

在任期間,大管家忙著幫老闆搞裝修,創傢俱,可謂勞苦功高,成績突出。簡單收集一下,至少包括以下「四大件」:制定田賦制度、修築戰備公路、督辦兵工廠、創建東北海軍。

定田賦,錢有了;修公路,路有了;辦工廠,槍有了;建海軍,水路優勢也有了。

所謂高手一亮招,便知有沒有。四件不多,但件件抓到了點子,捏住了要害,遠慮近憂,一網打盡。

若論治軍理政和戰略眼光,其人超出郭松齡遠甚,可算是名副其實的東北第一人!

老張在選賢任能方面是從來不差的。

但是楊先生也有缺點,而這個缺點後來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

那就是與處理軍政方面的能力相比,他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似乎要差一點。

往好了說叫做對人嚴厲,往壞里講就叫心胸狹窄,總之人緣很不好。當然這也與奉軍內部派系太多,關係太複雜有關。

奉軍裡面,隨著歷史的沿革,粗粗一分就可以分成兩派:老派和新派。

以跟隨老張打江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