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國智造,慧及全球 人才磁場

「如果要計算智商密度的話,那希格瑪大廈一定是世界上智商密度最高的辦公大樓之一。」在微軟中國研發集團,這幾乎是每個人都聽說過的一句話,但這不是一句簡單的幽默,這是事實。

現在,在中國進行「智造」的不僅只有中國人,還湧入了越來越多的國際人才。

擔任高級人力資源總監的毛丹妮來自南非,在獲得來華工作的機會之前,她已經開始學習中文。她在微軟總部有著豐富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經驗,2006年7月來到中國。因為「在美國,招聘、培訓等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都已經很程序化,中國卻有更大空間」。僅2006年一年,毛丹尼就為中國研發集團吸引了60名國際人才,其中有不少是世界級大腕。

羅伯特·帕克,研發Powerpoint的靈魂人物,參加過7個版本的Office軟體的研製,目前在微軟中國研發集團負責新產品的市場。「深藍之父」許峰雄是資深軟體架構師,曾用計算機打敗國際象棋特級大師卡斯帕羅夫,威震世界,在張亞勤的召喚下,加盟研究院。

為什麼他們願意來到中國?對這些已經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做到頂級的科學家而言,在中國工作的物質條件自然與在美國不可比擬,但中國給他們提供了實現自身價值的平台和改變世界的機會。在中國這個每天都有變化的市場,有可能開發出影響全球的產品,這無疑極具吸引力。

自20歲起,微軟亞洲工程院的院長張宏江就一直在海外求學、工作,擔任惠普研究院多媒體組經理時,就已經成了多媒體搜索的鼻祖人物。無論是在丹麥、新加坡還是美國,他從未待在任何一個城市超過5年,北京卻是一個例外。從上世紀90年代末微軟中國研究院成立伊始,張宏江就和張亞勤一起打拚了,如今已經超過了10個年頭。

研發集團戰略合作部總經理申元慶麾下負責技術授權的薩拉,甚至個人在美國擁有好幾家公司,她把這些公司交給別人打理,自己卻跑到中國來給微軟打工。申元慶總結說:「『中國熱』的確是越來越熱,現在已經有一種老外們擠破頭都想來中國的感覺。」

在許多人看來,如今的微軟亞太研發集團正像15年前的微軟總部,充盈著創業的氛圍。對於這些海內外頂級人才來說,中國正在成為一種機遇。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後,中國作為全球經濟最先復甦的地區,中國的市場需求還存在很大的挖掘空間,張亞勤心目中勾畫著更加耀眼的計畫,而醞釀之後的創造還需要更多的精英加盟。

「2001年的7月13日無疑是我們中國人的節日。至今我仍清晰記得當天的情景—在燕莎的酒吧里,我和朋友們一起等待著最後結果的揭曉。晚上十點多,當薩馬蘭奇在電視里宣布北京贏得2008夏季奧運會主辦權時,整個酒吧沸騰了。中國人、外國人,相識的人、不相識的人,都起立歡呼、相互擁抱,每個人臉上都寫滿了幸福與自豪。在那個時刻,小小的酒吧好像已難以容納人們四溢的歡樂,大家都衝到街上,和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流匯聚在一起,湧向長安街,湧向天安門。」這是張亞勤對2001年中國申奧成功時的回憶。

那個晚上,很少熬夜的張亞勤為中國申奧成功失眠了。

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時隔7年之後,就在離奧運會開幕僅有兩天的時間時,他能夠有機會親手舉起那個要在全球五大洲傳遞的奧運火炬。

2008年8月6日上午10點,距北京奧運會開幕不到48小時,在眾人此起彼伏的「加油」聲中,北京169號火炬手張亞勤從奧運車隊的車上下來了。身穿奧運火炬手服裝的他,臉上洋溢著激動與興奮。他點燃了手中的火炬,與168棒傳遞者痛快地擊掌,然後踏上了屬於他的那數十米路程。一路上,他右手高舉聖火,左手不停地向旁邊的觀眾豎起大拇指,邊走邊高呼「中國加油,奧運加油」。

這時的張亞勤感到無比的自豪。就連老闆比爾·蓋茨在得知張亞勤成為北京奧運火炬手後也十分羨慕,曾詢問他「是如何成為奧運火炬手的?」「在什麼地方跑?哪個時間跑?能跑多久?」

在微軟中國,跟張亞勤一起成為奧運火炬手的還有現任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的張宏江等頂尖科研人才,張宏江作為微軟十二位火炬手之一參加了奧運聖火在蘭州的傳遞。

「身為科技工作者,我和我的同道者們背負著巨大的責任。我們是全球科技奧運盛會的參與者,我們也有著自己的奧運憧憬和奪標夢想—讓中國也能成為全球科技奧運會的冠軍和領袖之一。」張亞勤希望在科技奧運會的角逐中,也能讓中國成為世界的冠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