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何人更守元帝鼎 第二十六章 議定盟約陳饒賣力 十里送行依依不捨

安豐使者到金陵,一道詔書問借兵。朱元璋到底是不是進退兩難,暫且不說。卻便在同時,浙西松江府里,張士誠卻已經「左右為難」了。

他為難什麼?

李察罕解圍曹州前,聽了封帖木的建議,曾遣過一使者前往浙西、去與張士誠結盟。

他當時駐軍在李家道,從李家道到松江雖說不是太遠,但中間一則跋山涉水、要得橫渡黃河;二則,更需通過幾處燕軍、吳軍的地盤,行程甚是不易,路上耽擱了不少的時間,故此,便在數日前剛剛入了蘇州城。

這李察罕和張士誠沒有直接打過交道,但通過其它的一些間接渠道,對彼此都早有耳聞並比較熟悉。

便在年前,淮南、浙西有兩個名士,一個名叫「汪同」,一個名叫「史椿」的,曾專門去拜見過李察罕。

兩下說起張士誠,李察罕對士誠有這麼一個評語:「張士誠非忠於國家者」,並說,「中原事定,平江南當自姑蘇始」。

當時,汪同剛剛升了官兒,「拜淮南行省左丞」,李察罕因而又勉勵他和史椿說:「君與史君宜協力焉」。——協力什麼?你們兩個人要努力在淮南發展勢力,等到我大軍南下、平定姑蘇時,助我一臂之力。

從李察罕的這番話,其實可以看出:他對張士誠沒有什麼好印象,對張士誠「名雖投降,實則陰持兩端」的本質看得非常清楚。

這一次,當他決定遣使去與張士誠結盟時,王保保曾大力反對,說張士誠「心懷二志,父帥豈能與這等人結盟」?他答道:「謀大事不拘小節」。

——這幾個字、這一句話,當時說來看似顧全大局,但實際上卻是充滿無奈。張士誠的本質他一清二楚,對張士誠的為人他也十分不齒。王保保都瞧不起張士誠,想他李察罕何等英雄?更不會瞧得起士誠。

可事已至此,為了挽回頹勢,卻又不得不主動提出與之結盟。多憋屈!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無奈,卻也由此能看得出李察罕「能進能退」,的確是一個天下英雄。正所謂「尺蠖之屈,求其信也,龍蛇之得以存身也」。

……

李察罕麾下本來文武濟濟,但一來,歷經鏖戰,接連折損;二者,他此次千里馳援曹州,大本營不能不留人鎮守,所以,這番隨行跟從的謀士主要只有李惟馨一個。

遣使浙西固然重要,可總不能因此就把「首席謀士」派出。

況且,又也正如王保保所言:「父帥主動去與士誠盟約已是放下身段,若是反而再被士誠拒絕,豈不自討其辱?一旦消息傳出,教鄧賊知曉,其勢必更喧囂」!——這一層也確實不可不慮。故而,選使者時,他揀來揀去,好生為難,最終選中了一人,名叫李惟德,卻是李惟馨的兄弟。

這李惟德,在察罕軍中的官職不高,只不過是個鎮撫而已,可因了李惟馨的關係,平日卻也十分得寵,是個「能說的上話」的人。

派他去,有兩個好處。其一,他地位不高,若是此番結盟被張士誠拒絕,麵皮上不致太難堪;其二,他是李惟馨的弟弟,李惟馨乃察罕謀主,若是此番結盟成功,他也完全可以代表李察罕與士誠簽下盟約。

察罕帖木兒用心良苦,在李惟德臨行前,他並私下交代說道:「你此去松江,不但要見一見封帖木的族兄封伯顏;更要見一見汪同與史椿。……,並有,聽說上次燕賊遣羅國器、方從哲去浙西借糧,饒醒翁和陳敬初曾經一道大力反對。此番俺欲與士誠結盟,所謀者亦燕賊也。若能得到他兩人的支持,定可事半功倍。因而,他二人,你也要見一見。」

饒醒翁,何許人也?即為饒介。陳敬初,便是陳基。

他兩人都是大大的「名士」,在吳中有著不小的影響力。「北郭十才子」、「吳中四傑」等等大多都與他們有交往。

——「吳中四傑」即高啟等人,而說起「北郭十才子」,道衍和尚也是其中的一位。「介之為人,倜儻豪放,一時俊流皆與交。書似懷素,詩似李白,氣焰光芒,燁燁逼人」。這一句評價饒介的話便是出自道衍之口。

饒介、陳基雖為文人,但影響大,且深得張士誠的信任,如果能得到他們的支持,「結盟」一事便就能多一層把握。

……

得了李察罕的叮囑,李惟德到浙西後,果然一如其言,先約見封伯顏,再拜見汪同、史椿,繼而又拜見饒介、陳基,用了兩三天的時間試探他們的意思。

封伯顏不必多說,這個「結盟」他本就是一力主張的,完全同意;汪同、史椿也不必多說,有李察罕「君與史君宜協力焉」這一句話在,他們也是表示支持。卻只在饒介、陳基這裡遇到了點麻煩。

卻也不是饒介、陳基反對,他兩人久在張士誠身邊、侍從左右,對士誠的心思極其了解。

就像李惟德臨行前,李察罕、李惟馨、封帖木等的分析一樣,張士誠的確「前怕狼、後怕虎」。

首先,徐、宿二州之失,給蘇州造成了極大的壓力,燕軍隨時可以南下;同時金陵朱元璋磨刀霍霍,更是雪上加霜。連著好幾天,張士誠都沒睡好覺了,憂心忡忡。可是其次,李察罕也不是善茬,如與之結盟,何異「前門驅虎、後門引狼」?浙西群臣不是沒有提過與李察罕結盟事,那封伯顏就曾提過多次。可每一次都因為張士誠的這種擔憂「無疾而終」。

饒介很坦白,告訴李惟德:「張太尉為人,雖寬仁好士,但卻略有些優柔,要想說服他,殊為不易。」並說,「李君既來,也不必著急。議盟是大事,便是太尉有意,也難以倉促說定。且先住上些時日,待我等尋個時機,替君緩緩說之,或能成也。」

陳基也是一樣的意思,他說道:「前番燕賊借糧,我等皆以為不可,而太尉竟允之,終致今日徐、宿之失。前幾天,又說起此事,太尉亦頗有懊悔之色。既然懊悔,說明已經後悔。而既然後悔,也許再議與李平章聯軍事,阻力便不會太大了。……李君遠來,道途辛苦。饒公說得對,且不必著急,先歇個三兩日。待俺們尋機試試太尉口風,然後再說不遲。」

李惟德也沒辦法,從了他們意思,暫且住下,只日日打探。如此又過了兩天,見還是沒有動靜,忍不住,再去見了饒介。

饒介很為難,說道:「昨天下午,太尉邀俺下棋。棋局中,俺藉機提了提此事。太尉只是笑,卻一言不發。他究竟是何意思,俺卻也拿捏不準。」

「這般如何是好?」

「李君不必焦躁。這兩天,俺見了不少同僚,並問過許多本地名士的意思,十個裡邊倒有八九個都是贊同結盟的。便如韓謙、錢輔等,對此也都是大力支持。輿論如此、人心所向,也許再等上兩三天,會有一個轉變。」

「只好如此。」

……

饒介、陳基等人為何這麼賣力幫忙?

須知,他們忠的是「蒙元朝廷」,卻不是張士誠。士誠固然待其甚厚,可若非因為降了蒙元,怕是再下功夫也請不來他們出山任官的。

張士誠「陰持兩端」的心思,遠在千里外的李察罕都看得清清楚楚,他們是士誠身邊的親近人,又豈會看不明白?

只是無奈,浙西兵權悉在士誠之手,他們只是文臣,沒有辦法改變士誠的想法。但如果與李察罕結盟,藉此將李察罕的部隊引來,「強賓壓主」,這張士誠還能「陰持兩端」么?只有忠心耿耿保「大元」了。

故此,他們對此事十分賣力。如能事成,想來定能「青史留名、留芳後世」。

……

又過了兩日,還是沒有動靜。

李惟德又來拜見饒介,陳基剛好也在。

「李君來的正好。」

「怎麼?莫不是兩位先生已說動了太尉?」

陳基搖搖頭,說道:「這倒不是。……,昨日接到軍報,說李平章已解圍曹州,燕賊趙過部望風而遁。藉此機會,封伯顏上書太尉,再一次正式提出:請與李平章聯軍,共剿燕、吳兩賊。」

「太尉怎麼說?」

「太尉沒有發表意見,但卻說了一句話。」

「什麼話?」

「遠水解不了近渴。」

李惟德呆了一呆,不解其意,問道:「這是什麼意思?是覺得俺們離浙西太遠么?」

「當然不是。李平章已屯重兵在河南、又臨益都於曹州,距我浙西不過一兩百里路程。朝發夕至。怎可說遠?」

「那是何意?」

陳基與饒介對視一眼,饒介介面說道:「俺們猜測,太尉之意實在徐、宿。何為『遠水』?何為『近渴』?若以李平章為『遠水』;則『近渴』為何?……,吾以為,太尉非為別意,定是指徐、宿二州!」

「也就是說?」

「太尉的意思應該是:如果李平章肯幫忙克複徐、宿,則結盟之事就可以答應。」

「原來如此!」

李惟德聞言大喜,說道:「實不相瞞,俺臨來前,平章大人特別交代,說『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