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干戈斧鉞耀天日 第六十二章 部署

那幕僚猜測得不錯,確實是後方出現了變故。張士誠因受到察罕帖木兒的誘使,果然有些坐不住了,有蠢蠢欲動之勢。消息不但傳入了集慶府,也很快為海東通政司得知,飛鴿傳書,日行千里,遞上了鄧舍的案頭。

「士誠有何異動?」

「調集諸將,屯兵太湖,有叩門金陵之勢。」

太湖,乃是朱元璋與張士誠兩方交界處的一個軍事要地,位處集慶(金陵)的東邊,相距約有三百多里,湖面極廣,有數千里方圓。北為江陰、常州、無錫;南為宜興、長興、湖州;東則為平江路。而從平江路向東,就便是松江(即張士誠的所在之地),輕騎朝發夕至,距離不過百里。

環繞在它南、北、東各處之城邑,戰略地位皆十分重要。

首先江陰,瀕臨長江,扼江水之交通,並為江南江北之咽喉。其次,常州、無錫,不但是平江路右側的屏障,且是為進出鎮江、集慶的要道。再次,宜興、長興、湖州,則是為太湖向西之出口及屏障,不控制便難以據守太湖,其中湖州之地更且是為平江路左側的進出之口。

在這些軍事要點中,現如今,江陰、常州、宜興等處均為朱元璋所控制。

為張士誠所有的,僅為無錫、平江、湖州,其右翼頗受朱元璋的威脅,對江北的交通聯絡亦受阻,由太湖西出之路也被朱元璋封鎖。

可以說,張士誠方面早就是處在了相對的下風、劣勢。然而忽然在這個時候,他卻調集軍馬、絡繹屯駐太湖,其醉翁之意,自然不言而喻,分明就是覬覦金陵;又或者,是想要奪回太湖流域的主動權。

「太湖西望集慶,東顧松江。距離集慶三百餘里,而相距松江不足二百里,誠為必爭之地。張士誠突然在此時屯兵此地,……,主公,看來我海東與吳國公結盟、約定共取河南、濟寧之事,怕是已經走漏了風聲。」

洪繼勛一言中的,一下子就猜出了張士誠忽然在此時大動干戈的背景。雖然還沒有推測出是察罕在背後發力,但卻也已經離題不遠了。

「通政司密報,說日前在松江發現了察罕的密使。吳國公方出兵,士誠就有此動,料來必是與察罕有關!」

吳鶴年正好來向鄧舍稟告城中糧儲剩餘的情況,聽到了這件事情,不由頓時面現憂色,憂心忡忡地說道:「張士誠雖然不及友諒強悍,卻也有不小的實力,誠為吳國公的一個大敵。如今,吳國公才剛剛出軍,他就來了這麼一出。那咱海東與吳國公的結盟?主公,會不會有些堪憂了?」

「太湖乃集慶與松江兩家的必爭之地,吳國公前腳才剛出兵,士誠後腳便就跟著屯駐太湖。這確實是個麻煩。」話雖如此說,鄧舍卻是沒有像吳鶴年那般憂慮,他展開地圖,細細看了一回,接著說道,「不過,吳國公深沉、有大略,他既肯與咱結盟,對此就必定不會沒有防備。至多,也就是稍微推遲一下他進軍河南的日期,絕不會因此而就計畫擱淺的。」

雖然鄧舍從沒與朱元璋見過面,但不知怎的,也許是因為受到前世的影響,抑或是所謂的「英雄重英雄,惺惺相惜」,對朱元璋「絕不會背盟」的這個結論卻是下得十分肯定。

吳鶴年兀自將信將疑。

洪繼勛很贊同鄧舍的判斷,微微一笑,說道:「主公所言甚是。」

「洪先生為何也如此肯定?」

「吳大人,莫非你忘記了?就在吳國公答應與我海東結盟之後,而又在出兵集慶之前,曾經先後調動過兩支軍馬。一支由胡大海率領,進駐浙東靈溪;一支由朱文忠率領,在建德築城守備。」

吳鶴年點了點頭,說道:「此兩事的確是有,但請恕下官愚昧,這又和張士誠屯駐太湖有何關係?」

「建德在哪裡?」

「在杭州西南,台州西北。」

「然也。台州姑且不說,那是方國珍的地盤;杭州現在誰人之手?」

「龍鳳四年,史文炳殺楊完者,陷杭州。現如今杭州是在張士誠的手中。」

——史文炳,乃是當年隨同張士誠起事的十八條好漢之一,與張士誠是結拜兄弟,有勇略,戰功卓著,向來與士誠的三弟「三平章」張士德並稱,是同為士誠的左膀右臂。

——楊完者,家世播州楊氏,自唐以來,其家族就是播州的世襲土司。當時有句民諺是這樣說的:「思播田楊,兩廣岑黃」。意思就是說,貴州南部思州的田氏、貴州北部播州的楊氏,以及兩廣的岑氏、黃氏,這四個家族是南方最大的土司。而在這四者之間,所佔有地盤最大的又是播州楊氏。據說,田、岑、黃三家的地盤加在一起,也沒有楊氏的土地廣。

紅巾起義後,「湖湘亂,湖廣陶夢禎舉師勤王,遣使招之,以苗獠洞瑤義軍征討,自備糧餉、衣裝,所至多殺掠。由千戶累階至海北道元帥」。後來,陶夢禎死,阿魯恢總兵淮西,仍用招納,「既得旁緣入中國,不復可控制」。其人「陰鷙酷烈,剽悍嗜斬殺」,所部「苗軍素無紀律,肆為抄掠,所過蕩然無遺」。他曾經守過嘉興,嘉興因此而僅保其城,城外悉遭兵燹,遠望看去,視線所及處,沒有寸草尺木。他又曾經守過杭州,「築營德勝堰,周圍三四里,子女玉帛皆在焉」。百姓深受其害。

因此,江浙地方就有民諺說道:「死不怨泰州張,生不謝寶慶楊。」

不過,他的部隊雖然無有軍紀,但是戰鬥力卻還是較強的。

從至正十六年守衛嘉興開始,直到他兵敗身死,數年間,一直都可謂是張士誠的強硬對手。甚至最後,士誠之所以能夠得破杭州,用的還是計謀,還是因為有人願做內應。

杭州一戰,楊完者戰死,其後,他所部的苗軍潰散,一部分降了張士誠;另外一部分約有三萬人,則在員成、蔣英、劉震等人的率領下降了朱元璋。其中,又有一部分歸入了胡大海的麾下,胡大海喜蔣英、劉震驍勇,「留置麾下,待之不疑」。再後來,胡大海之死,也是因為蔣英和劉震。

在當時,就江南來說,楊完者的這一支苗軍確實還是比較重要的,曾經濃妝重抹過一筆。

收起對楊完者的介紹,洪繼勛與吳鶴年說道:「不錯!杭州現在張士誠的手中,而朱文忠素稱驍悍,有勇有謀,是吳國公手下一員有名的上將。有他屯駐建德,試請問吳大人,你覺得士誠是否會有如芒在背的感受?」

「……,或會有此感受。但這又與太湖有何干係?畢竟,杭州、建德皆遠離太湖。」

「杭州相距松江也不過四五百里。去年,吳國公就曾遣派常遇春攻打過一次杭州,只不過因為士誠全力以赴地應戰,因此未能攻克就是了。如果這一次,士誠敢分心兩用,敢在不顧杭州外有強敵的情況下,悍然出兵太湖。再請問吳大人,你認為吳國公打下杭州的可能性會有多大?」

「杭州城堅,取之不易。但是士誠軍馬有限,能征善戰的精卒更是有限。如果他真的敢不顧杭州、不顧朱文忠而悍然出兵太湖的話,……」吳鶴年悚然而驚,明白了洪繼勛的意思,拍手說道,「吳國公攻克杭州的可能性十有八九!」

「正是。既然如此,你還以為士誠真的有膽量用兵太湖么?」

「先生之意,士誠其實只是在虛張聲勢?」

這一次,不等洪繼勛開口,鄧舍笑了一笑,解釋說道:「話也不能這麼說。『虛張聲勢』對張士誠來說,除了浪費糧秣、疲憊士卒之外,並無半點的用處。他就算是再蠢,也斷然不會作此無用之功。」

洪繼勛斷言張士誠不敢真的用兵太湖,可鄧舍又認為張士誠不是在虛張聲勢。剛明白了一點的吳鶴年,立刻又因此陷入迷茫。他說道:「又不真用兵太湖;又不是虛張聲勢。那麼請問主公,您以為士誠是何打算?」

「士誠為人,優柔寡斷。身無大勇,無有遠見,居富庶之地以自得為其樂。雖然見小利則喜,但是待要動時,又必會瞻前顧後。之所以我說他不是虛張聲勢,是因為他這次出兵太湖應該確實是發自本意,但你且看了,待到真要與吳軍開戰的時候,他卻必定又會南顧杭州而猶豫不決。」

「也因為此,主公對此並不憂慮?」

鄧舍與洪繼勛相視一笑,說道:「然也。」

「那麼,與吳國公的結盟?」

「三日之內,吳軍必定會重新開拔。」

鄧舍說的很確定,但是吳鶴年還是有一點迷惑不解的地方,他問道:「如主公所言,也一如先生所言,想來吳國公既然早就設軍建德,應該對士誠的此舉也是早有預見的了。但是卻又為何,他因此而停駐軍馬不前?」

是啊,如洪繼勛所言,既然朱元璋早就便駐軍建德,看來對張士誠出兵太湖是早有預見的,卻又為什麼因此而停軍不前?

「『兵以實勝,而以虛先。』用兵打仗沒有花俏可言,是需要全憑實力取勝,不過恰到好處的布疑設虛,卻能幫助己方奪得先手。以我看來,吳國公所以停軍不前,非是為其它,正是為設疑,是為能更好地進軍河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