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第五十五章 拜堂

鄧承志來到門外,卻不能入。院中的侍衛把他攔住。

按照習俗,這洞房的次日便是該到拜堂。通常都是在五更時分,用一桌盛鏡台,放鏡子在其上,望堂展拜,謂之:「新婦拜堂。」拜過堂,還要「次拜尊長及親戚,各有彩緞、巧作、鞋襪等為獻,謂之賞賀;尊長則換一匹回之,謂之答賀」。這大約便是後世「磕頭禮」的由來。

唐時潁川(即許昌)人王建有詩云:「雙杯行酒六親喜,我家新婦宜拜堂。」即此謂也。只是鄧舍在這一世,如今並沒有什麼親戚,所以「賞賀」、「答賀」之禮也便就姑且算是免了。

鄧承志來時,正好五更。鄧舍與羅官奴早早起來,由侍女們備好了鏡台、鏡子等物,也剛好正在準備拜堂。故此,門外的侍衛將鄧承志攔下。鄧舍聽他來到,知必是又有前線軍報送至,卻也不急,笑與羅官奴說道:「阿奴,時辰將到,且來拜堂吧。」羅官奴嬌羞地應了,兩人跪拜鏡前。

「新婦拜堂」,卻並非只新娘子一人拜堂,新郎也得同拜。鄧舍與羅官奴夫婦兩人,隨著禮儀郎的唱贊,望上而拜。——那禮儀郎,卻是在鄧承志之前就來了的。

這「拜堂」之禮雖然簡單,卻是夫妻新婚最重要的一個禮節。表示新婦正式成為了男家之人,同時,亦有跪拜天地、告示祖宗之意。非常的嚴肅。鄧舍一絲不苟,行禮認認真真。他此時的心中在想些甚麼?是在想他這一世的親人、抑或是在想他上一世的親人?能看到的,只是他表情莊嚴,端重肅然,至於他內心中的想法,卻就是不得而知了。

拜過堂,送走了禮儀郎。鄧舍曉得羅官奴昨夜沒有睡好,吩咐了侍女伺候她睡下,再補會兒覺,推門而出,自去見鄧承志。夜色未去,天光尚暗,院中燈籠高照。晨風陣陣,鄧承志立在院中。見鄧舍初來,他忙拜倒,賀喜說道:「恭祝父王新婚大喜。」鄧舍笑道:「自家人,不必多禮。」

鄧承志起身,袖中摸出一疊文書,呈與鄧舍,奏道:「前線又有軍報送來。」鄧舍接住,展開觀看。鄧承志取了一個燈籠,給他照亮。藉助燈光,鄧舍一目十行,很快將軍報看過,面現喜色,說道:「好!好!」

「前線各軍皆已開至濟南城下。並專有一軍,抄濟南的後路,斷絕了濟南與高唐州的聯繫。觀現今之形勢,濟南實際已成孤城。昨日下午,楊、郭、傅三位將軍,順利地把出城之韃子殲滅後,用柳三之計,入夜時分,用『敗卒』去哄濟南之城門,雖未獲得成功,但是卻也對韃子的士氣有了一個不小的打擊。我軍部署已畢,士氣如虹;韃子困守孤城,士氣低迷。李、畢諸帥皆信心百倍,都下了軍令狀,言道:五日內,必克濟南。」

「濟南大城,守將關保亦堪稱名將。想當日,他以數千人馬橫掃我東南沿海,如入無人之境。今濟南雖成孤城,困獸猶鬥。不可小覷。傳我軍令,教前線諸將務必謹慎。不要貪功,不要搶功,更不要爭功。莫說五日,只要能在十日內攻克濟南,我便算是他們每人大功一件。」

雖然開局不錯,鄧舍卻依然保持冷靜,想了片刻,又說道:「先前諸將出城之時,我就曾有軍令。命前線大營諸軍,以李和尚為主,用畢千牛為輔。潘賢二為其謀士。此一戰,關係重大,影響深遠,絕不可失利。你再傳我軍令,將此重申。凡若諸將有不遵上令,妄動輕戰者,斬!」

鄧承志凜然接令。

此次參戰的海東諸軍,悉為五衙老卒,盡皆精銳;且諸將之中,多有勇悍,像是如楊萬虎、郭從龍,乃至剛剛才從遼陽調過來的王國毅,以及本為趙過麾下的胡忠,等等諸人,全都是戰功顯赫,殺人如麻,又有哪一個不是桀驁不馴之徒?儘管李和尚資格夠老,畢千牛與鄧舍的關係夠親近,但是,鄧舍卻還是有些隱隱擔憂,怕他兩人會壓不住場面。

原地轉了兩圈,走得幾步,針對這個問題,他越想越是不安,抬頭看看天,轉頭瞧瞧鄧承志,尋思想道:「李和尚太直,性子稍嫌暴躁。畢千牛不善言辭。卻還是需得有能言善道、且在海東有威望之人,前去調和。」

該選誰去?他想來想去,忽然想起一人,說道:「楊行健現在何處?」鄧承志怎會知曉?他猶豫了一下,答道:「天色尚早,應該還在府中?」

楊行健與羅國器、方從哲先後出使,他去的是台州。台州方國珍,所佔之地只有三郡,且多沿海,其國中雖富,倉儲卻不及浙西。一來,可能是這個原因;二則,大約也是因海東太遠,與台州的利害關係不算太深,是以,方國珍高高掛起,沒有同意借糧。不過,楊行健也不是無功而返。

仿照張士誠給大都運糧,是由浙西出糧,台州出船的舊例。他問方國珍借來了十來條大船。前陣子,浙西借給海東的糧食,所以能運得那麼快,短短半個多月就全部運來了益都,其中卻也還就是不乏方國珍的功勞。

楊行健他本來任官濟南知府,此次攻打濟南,他曾有多次請命,想隨軍同去,一雪前仇。只是因為他非常熟悉濟南內部的情形,通政司研究情報,暫時來說,離不開他的協助。故此,鄧舍一直沒有放他出去。

如今戰事已起,相對而言,濟南內部的情報不是很重要了,也應該到了可以放他出去的時候了。鄧舍即下令,說道:「教集賢院起草一道令旨,命楊行健即日趕赴濟南。」鄧承志問道:「以何名義?」鄧舍不假思索,道:「依舊掛濟南知府銜,加巡撫前線事,有參贊軍機、勾畫軍務之權。」

「參贊軍機、勾畫軍務之權」,這一條是虛的;「巡撫前線事」,這一條才是實的。明眼人一看即知,鄧舍給的這個頭銜,分明就是讓他去協調諸將的。

楊行健曾和楊萬虎搭檔,在先前的濟南戰中表現不錯,頗得軍中認可;又曾在華不注山腳下與趙過處過一軍,也與胡忠相熟,並且他此次又是奉鄧舍之命前去的,畢千牛肯定也會尊重他。洪繼勛、趙過因本身職責所在,不能輕出。算來算去,若說「協調諸將」,也就還是他最為合適。

鄧承志領命記下,說道:「父王英明。今我軍取濟南,出其不意,在軍事上已佔上風。父王又遣楊大人去,是諸將必和。軍事既優,諸將且和。又且,李、楊、郭、傅諸將盡皆勇悍。則此番濟南的戰事,我軍必勝。」

鄧舍笑了笑,說道:「阿志,你卻怎的也學會了拍馬屁?」兩人相對一笑。自有侍衛、隨從等,即刻接令,前去了集賢院。

不多時,令旨送來。鄧舍看過,確定無誤,吩咐掌印蓋上了燕王的寶印。交與鄧承志。鄧承志接住令旨,卻不就走,話題一轉,說起了另外一件事。他問道:「父王,不知道您這兩天有沒有見過方從哲?」

方從哲在迎賓館陪伴各地來使,鄧舍當然沒有見到過他,問道:「怎麼?」

鄧承志答道:「益都分院離迎賓館不遠,昨天,俺在路上碰著了他。聽他說起,似是想要來求見父王。大約迎賓館中的諸位外地來使有些異常的表現。」鄧承志此話,立刻引起了鄧舍的重視,問道:「什麼異常表現?」

「好像是我軍攻取濟南之事,已有使者知曉。」

海東謀取濟南,雖然極其秘密。但是從昨日戰起,至今卻也已有一日一夜過去。濟南離益都又不甚遠,消息來往傳遞極快。而這些外地所來的使者,本來他們的主公就是多有在益都安插細作的。比如朱元璋,那何必聚不就是去了又來,月前才剛又來到益都?因此,細想之下,諸使能這麼快的就得悉了此事,其實卻也是絲毫半點都不出奇。

鄧舍微皺眉頭,說道:「這件事我知道了。你且去吧,看你臉色,定然一夜未睡。上午給你放半天假,好好休息一下。至於分院,佟生養不可離開軍中,可教劉名將暫且代替。另外,你去把李首生給我找來。」

鄧承志應道:「是。」倒退幾步,轉身離去。

鄧舍負手院中,陷入沉思。

濟南的戰事,誠如鄧承志所言,經過一系列隱秘而充分的戰前準備,海東如今已佔先機,兵力上也佔據有優勢,並且諸將皆勇,待楊行健奉令出發,趕到之後,再有他協調諸將,濟南城中守將雖是關保,但是料來卻也絕對難以抵擋。換而言之,也就是說,此戰之關鍵,其實不在開戰,而在戰前。雖然是便就在昨天,經過了一場小小的波折,但是海東現今明顯地布局已定,不用等到戰後,此時就可斷定,濟南此戰必勝無疑。

夫廟算,多算勝,少算不勝。既勝券在握,鄧舍此時的沉思當然就並非為此。卻是因受到了鄧承志的提醒,他開始把思考的重點轉移到了迎賓館中諸位使者的身上。軍事是什麼?歸根到底,軍事只是手段,根本卻還是政治。益都之戰,剛剛才過去。轉眼間,鄧舍便又主動與察罕開戰。這個消息若是一旦傳出,必然就會再度引起南方群雄的高度注意。

如此,是不是便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再來擴大一下海東的影響,並製造輿論,為下一步海東的行動打下基礎?

至多十來天內,濟南應該便可收復。收復濟南之後,小明王命令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