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第二章 華國

身居高位者,不管其性格如何,仁厚如劉備、梟雄如曹操、英傑如孫權,對手底下臣子們的態度卻有一樣是完全相同的。那即是:猜疑與提防。

曹操的多疑自不必多說了。劉備臨死,還給諸葛亮來過一手「榻前託孤」。而承父兄之餘烈的孫權雖有「任才尚計」的美譽,同時卻也又有「性多嫌忌,果於殺戮」的後人之評。有道是:高處不勝寒。此乃為人之常情。

尤其亂世年間,強者為王。

就不說前朝,只拿當下來講。最鮮明的例子,陳友諒是怎麼上位的?先殺倪文俊,再弒徐壽輝。徐壽輝倒也罷了,一直以來,多沒有實權,類同傀儡的角色。倪文俊可不同。陳友諒初投軍時,就是投的倪文俊。在曾經的天完政權里,此人也算得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握有絕對的實權,也曾經在南方呼風喚雨,兵鋒到處,無不披靡。到頭來,卻與徐壽輝一樣,先後都成了陳友諒上位的踏腳石。

有此前車之鑒,身為上位者,怎能還不小心?更而且,通過汪河、孟友德等幾個外來的使者,鄧舍更也分別進一步了解到了江都與金陵的一些內部鬥爭。

汪河與孟友德當然不會自賣己賴,但是他兩家有仇,擋不住互相揭短。他們自來益都,有段日子了,平時除了進見鄧舍,也常常受到海東諸臣的邀請,互相之間有過很多的應酬來往。酒酣耳熱之際,為了拉攏海東,彰顯己國之強,少不了會抨擊一下敵國的政治。

那陳友諒為排除異己,在接連弒主之後,又跟著連殺了多位不服氣他的地方重將。這些,鄧舍早有耳聞,暫且不提。

只說朱元璋,他本來只是濠州郭子興麾下的一員將校,名聲不顯。即使在郭子興死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在濠州紅巾系中,也是排名較為靠下的。要不是因為原本排名在其上的諸將,比如郭子興的兒子與郭子興的小舅子,一個接一個地在攻打金陵前後「離奇」的陣亡,他憑什麼能有今日的權勢?要知道,在濠州紅巾的系統中,若比資歷,他甚至連湯和也不如。早在他投郭子興之前,湯和便已經是滁州紅巾的千戶了。

計朱元璋之從軍,自至正十二年始。先為郭子興親兵,後得配郭子興義女馬氏。這一年中,他雖掌過兵事,打過幾場仗,卻實際上沒有軍權,指揮的軍隊都是郭子興給他的。直到次年五月,他主動提出歸鄉募兵,得七百餘人,六月還至濠州,以所得壯丁獻與郭子興。郭子興令他將之,任為鎮撫。這才算是開始有了自己的部曲。

這是起步。又到次年,至正十四年,七月,朱元璋引費聚數騎,深入虎穴,降青軍三千,算是擴充。當月,沒過幾天,又以花雲夜襲橫澗山,大敗了另一股青軍,降繆大亨,再得兩萬人。至此,軍聲方才大振。而他這兩次的招降青軍之舉動,少則三千,多則兩萬,如果單憑藉他的七百人部曲,能做到么?要沒有濠州郭子興的勢力、威望,絕對難以成功。

也就是說,直到至正十四年,他已擁軍兩萬餘,但是在濠州系統中,卻依然算不得甚麼出眾的角色。甚也便在當年十月,郭子興因擔憂他的勢力漸大,將其的文案抽調走了數人。文案者,實際便是智囊。並「是後四方征討總兵之事」,也不再令朱元璋參與,把他給隔絕了出去。對此兩件事,朱元璋有何反應?也是無可奈何。默認而已。

又次年,至正十五年。郭子興病卒。諸將推選主帥,郭子興長子郭天敘為都元帥,次之郭子興的小舅子張天祐,為右副元帥。朱元璋不過排名第三,時任左副元帥。又直到金陵之戰,郭、張二帥相繼「戰死」,朱元璋才算坐實了都元帥之位,正兒八經地成為了滁州系的主帥。

可是即便如此,郭、張系的老人中,還是有一部分對朱元璋很不服氣。為首者就是邵榮。這些秘聞,都是鄧舍前陣子聽孟友德說起的。當時聽了,他倒是沒有多想。但是,現在細細想來,卻不禁有些毛骨悚然。

綜合比較陳友諒與朱元璋的發家過程,鄧舍發現了一個共同之處:全都是以下克上,充滿了陰謀與鬥爭。

只不過,一個更加明顯,赤裸裸不加掩蓋。一個更加小心,似乎走的更多是隱秘曲線。當然了,這與他們不同的性格有關,也應該與他兩人所面對的不同環境與條件有關。畢竟對陳友諒來說,他要想掌握大權,就必須搞掉倪文俊與徐壽輝。而對朱元璋來說,卻因郭子興的早死,而不再存在有這個障礙。聯想到從後世聽聞的「小明王之死」,鄧舍不禁做出了一個猜測,他想道:「若是郭子興死的晚一點?」

將心比心,猜測的結果只有一個。郭子興勇悍善戰,而性悻直不能容物,他就算死的晚一點,也早晚是必死無疑。

遍數現今天下各處的割據勢力,最出名者,無非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三人。而就只這三個人中,就有兩個是以下克上而發達起家的。

張士誠較之陳、朱,似乎稍好一點。但是,這卻不能就說他沒有爭權奪利的野心,只能說他的運氣不錯,從起事開始就是首領,兄弟也多。有親兄弟、有結拜兄弟,對手下的控制不錯。

然而儘管如此,張士誠卻也不是沒有過內鬥殺人的經歷。

他初起事時,不算唯一的首腦。還有一人,名叫李華甫,時任泰州判。張士誠只不過是首腦中的一個,論其地位,大約還不如李華甫。李華甫的名聲比他大,泰州判的官職就是被元廷地方招安得來的。而張士誠,那會兒才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泰安鹽場綱司牙儈。

可是,便在他們起事不久,張士誠與結拜兄弟等十有八人,便火拚了李華甫,共殺之,盡得其眾。如果嚴格來講,這就算不是克上,也是平級奪權。而且當時,張士誠還沒有多少地盤。已經如此!

現在海東有四省之地,精兵十萬,不管放在哪兒,都絕對是一塊令人垂涎欲滴的大蛋糕。

見過洪繼勛在議事會上突然奇怪的表現之後,鄧舍怎能不因此而暗生警惕!在與畢千牛談了幾句後,他將之打發出去,獨自轉入書房,閉門沉思。他想的不止有洪繼勛,由此引發出去,他考慮了更多。

洪繼勛的權勢有很大一部分,其實是他主動給予的。他原本的考慮,洪繼勛是個文臣,只要不掌兵權,就算勢力再大,料來也翻不出什麼風浪。然而,就洪繼勛在議事會上的表現來看,分明卻已經開始在覬覦軍中。

他喃喃地說道:「我卻忘了人心難料,欲壑難平。」

他又從洪繼勛想到了別人。洪繼勛是如此,位列文臣之首,權傾海東全省,平時所得的賞賜且厚,猶且還不滿足。那麼,海東諸將呢?相比洪繼勛的覬覦軍權,海東諸將可是已經掌有了軍權。尤其文、陳諸人,心腹、親信極多,在軍中威望甚高,如果他們中有一個,忽然不滿足了呢?

說實話,有關諸將軍權的事兒,鄧舍絕非現在才有考慮到的,其實從海東地盤日漸擴大以來,早就便是他的一個隱憂了。

只不過之前,他迭遇大敵,全幅精力都放在了戰事上,無暇多想罷了。如今擊退了察罕,暫時可保益都安穩。益都又與海東隔了一道海,他孤懸海外,難免就會因洪繼勛的異常反應,把從前的隱憂一併勾引出來了。

陳虎鎮守遼陽,先滅潘誠之亂,後逼得納哈出不能南下一步。文華國治理平壤,坐守中樞要地,又曾總領三軍,攻取南韓。不論資歷、又或功勛,他們兩個人,都是沒的說。今番元軍來襲,更又一個獨擋孛羅,力保遼東無事;另一個親率軍馳援益都,退走察罕。再又分別皆立下大功。

鄧舍輕聲自問:「『官以任能,爵以酬功。』就算官,我不能再給他們升。爵,我該怎麼賞呢?遼陽、平壤。遼陽、平壤。」

不錯,文、陳是鄧舍義父的結拜弟兄,也算他的義叔了。可是,那朱元璋與郭天敘還是一家人呢!突然之間,鄧舍寒意侵上身來,才擊退了強敵察罕的喜悅,不知不覺間已然不翼而飛。

他負手獨處,孤行室內,看窗外寒冬冷日,聽冰涼的風聲四起。過了很久,他才推門出室,吩咐侍衛召來了益都通政司的知事李首生。仍在書房之內,兩人密談甚久,直到夜色深重,李首生方才告退而去。

……

次日傍晚,文華國、趙過、張歹兒等人先後回城。

鄧舍一如舊例,依舊約了洪繼勛、李和尚、姬宗周等城中要員,親自至城外迎接。文、趙兩人是一起到的,隨行的還有鄧承志、佟生養、楊萬虎、郭從龍、胡忠諸將,以及楊行健等人。鄧捨出城三十里,手搭涼棚,遙望歸師,只見軍容整齊、旗幟如林。

他笑問洪繼勛,說道:「先生觀我此軍如何?」

「臣早聞聽文平章治軍甚嚴,也曾在平壤親眼見過文平章治軍的手段。雖才經大戰,又是長途跋涉地來到,卻旗幟不亂、隊伍整齊。果然名不虛傳。文平章治軍,實有名將之風。不同凡響。」

「哈哈。我海東有良將如此,天下雖大,何處去不得?」見歸師漸近,鄧舍教畢千牛取出提前備下的案幾、美酒與杯盞,先一一放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