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乾坤殺氣正沉沉 第十章 趙過

陳猱頭受鄧舍信中「忠義」兩字的激勵,決意頑守孤城。

他城中只有數千人,泰安城池也不大,勇氣雖然有了,面對察罕夜以繼日地猛烈攻勢,是否能守得下去,卻還是個未知數。又或者說,他究竟能堅持多少天,包括他自己在內,沒人知道。

察罕所部的河南軍馬,皆為去年攻克汴梁時所用的雄師勁旅。攻下汴梁後,因為汴梁畢竟做過宋政權的都城,紅巾軍明面上雖被擊垮,潛藏地下的勢力卻依然不小,又因為此地南連湖廣朱元璋等江南群雄,西通淮泗安豐小明王等宋政權殘部,所以這支軍隊便就地駐紮。若較以驍悍,尤勝過王保保所帶的河北軍馬。察罕用兵又老道,諸將皆勇敢,無不輕死之輩。幾個方面結合在一起,陳猱頭所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遠在益都的鄧舍,對此也是心知肚明。

因此,儘管在寫與泰安的信上,他毫無保留地把益都如今捉襟見肘的困境,悉數實言相告,給陳猱頭打了一個預防針,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卻也不能就真的完全把泰安棄之不顧。哪怕有一絲的希望,也不得不全力爭取。山東地面上,現今還有誰可以爭取?田豐,只有田豐。

棣州,有田豐的萬餘殘兵。早在泰安被圍不久,鄧舍便接連給他去了兩三封信,請他提軍南下。田豐卻一直沒有迴音,置之不理。

洪繼勛也曾自告奮勇,提出不如由他親自往去棣州一趟,以給田豐分析利弊,從而希望可以說動他,或增援濟南,或馳救泰安。鄧舍想都沒想,只問了洪繼勛一句話:「先生可勝甲胄?」問洪繼勛穿不穿得動甲胄。洪繼勛文弱書生,他當然穿不動。既然穿不動,去棣州,那不送死么?

田豐之意非常明顯,按兵不動,作壁上觀。看海東與察罕的這一番鏖戰交鋒,到底哪一方能佔上風。待其分出勝負,抑或者,勝負將要分出之際,然後,他再做最後的決定。

田豐此人,其實從他自投降毛貴後,一直以來的銳意進取,以及肯大膽聯手素來交往不多的海東,反臉無情、鯨吞昔日同袍王士誠舊地的種種表現,便可以看的出來,其人之性格既狡且悍。在海東與察罕勝負未分的時候,洪繼勛如果貿貿然前去,十有八成的下場也許不會被殺,鐵定會被軟禁。鄧舍又怎能放他前去?使者派不成,唯一的辦法,也就只好接二連三,一封信連著一封求援信,十萬火急馳送棣州。

鄧舍的去信送至泰安的同時,田豐終於也有一封回信送來。寫道:

「東平一戰,本部損兵折將,存者十不有三。幸得殿下遣派佟生養千里馳救,厚恩沒齒難忘。前信都已收到。無論公私,本該即日南下赴援。奈何軍中諸將、下至士卒,皆無鬥志。以此殘兵沮氣之軍,敵彼驕悍高昂之師,縱往去援,有何用處?吾也不才,竊為殿下計。方今之上策,無過急調海東之援軍。」

一封信簡而言之,就是一個意思:謝謝你遣派佟生養救了我,我也很想去幫你的忙,但是軍中士卒皆無鬥志,去了也是白饒。我沒什麼才幹,幫您想了個小小的計策。要想破解現在的這個危局,最好的辦法,不是指望我棣州,而是應該趕快調海東的援軍渡海。

這不全廢話么?

有資格看到這封信的諸人,無不義憤填膺、惱怒非常。像續繼祖這樣的武將,更是破口大罵。不能不叫人生氣。田豐有事,益都千里奔救。如今泰安、濟南危,望眼欲穿地等他馳援,卻等來等去,先是不理人,好容易信來,說的又都是廢話。列的那幾個不能出軍支援的理由,能叫理由么?好似把人當作傻子。特別如此危急的關頭,更出的那叫甚麼主意?還上策。說是風涼話還差不多。

鄧舍也惱怒。但他既身為一軍之主,此時卻不能把惱怒顯在臉上。哈哈一笑,他說道:「我固知花馬王不會前來援我。此前數信,不過故意試探試探他罷了。」拂袖而起,信心百倍,斬釘截鐵地道,「不需他前來援救,我海東也一樣能獨力過此難關!」他拂袖的風,帶落了田豐的來信,飄飄搖搖,落在地上。

洪繼勛俯身撿起來,看到信的背面卻還有一行字,微微一怔,看了眼,交給鄧舍,道:「主公,信後卻還有話。」鄧舍伸手接過。田豐的這封來信,正面用的行書,行雲流水也似。此時去看那信後,用的卻是楷書,十分的莊嚴肅穆,只簡單地寫了兩三句:

「聞趙過馳援濟南。吾在棣州,亦聞其聲。」

觀其字,識其人。想必田豐在寫這幾句話之時,心情定與之前不同,或者受到了什麼觸動,也許百感交集。不但寫的端端正正,似是尊敬。並且入木三分,又彷彿感慨。更兼且銀鉤鐵畫,字裡行間,又隱約有一股殺氣,撲面欲出。

「趙過?」

堂上諸人,如洪繼勛、姬宗周,無不書法行家。細細觀看了這句話多時,一時皆悄然無言。不約而同,心中均同時升起了一個念頭:「趙過馳援濟南,以數千拼湊之軍,迎對王保保百戰悍師。需要怎樣的激烈,才能使得喊殺聲居然連百里外的棣州都可以聽到?又是需要怎樣的慘烈,才能使得田豐這樣的沙場老將,也竟然不由心生敬意?」

堂外,天高日晶。午後的陽光灑落庭園。風卷落葉,蕭蕭瑟瑟。秋意漸深。昔日蔥蘢爭茂的樹木,而今漸至催敗零落。唯有牆角的菊花,傲放燦爛。此花開後百花殺。夫秋,刑官也。姬宗周喃喃道:「主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趙過軍八千人,以胡忠、鄧承志為副,用鞠勝為佐。二百里山河,三日飛度,與高延世、李子繁抵達泰山腳下的時間不分前後,進駐濟南城外東北十餘里處,有山,名叫華不注。臨黃河南岸。

華不注,意即謂:花骨朵。言此山孤秀,如花跗之注於水也。春秋時期,齊國與晉國的「鞍之戰」便發生在此地。齊頃公被晉軍追得「三周華不注」,繞著華不注山跑了三圈。「滅此朝食」的典故,亦出於此。

華不注山下,南邊有一個華陽宮,佔地甚廣,乃全真教丘處機的弟子陳志淵所建,距今已有百餘年。山東素為全真教的重鎮,這華陽宮也是大大有名的,素來香火鼎盛。只不過因察罕西來,王保保兵圍濟南的緣故,宮觀中的道士們大多逃走,現今有些冷清。

趙過牢記著鄧舍「非到必要時刻,不得擾民,並及毀壞佛廟宮觀」的吩咐,其軍到時,即傳令各營,繞開華陽宮,駐紮在外。因見華陽宮中珍寶器玩不少,並專門派了一小隊人馬,把守宮觀門外。以免有士卒闖入侵擾。

宗教問題,是個大問題。鄧舍才來益都,還沒扎穩腳跟。不得不向勢力極大的佛道兩教示好,以表善意。有蒙元近百年的鼎力發展,說一句和尚道士遍天下,絲毫也不誇大。再加上白蓮教,更加小覷不得。總而言之,這東西得慢慢解決,急切不來。

紮營當日,便在胡安之與高延世開戰的前後,趙過也與王保保交手第一陣。只是與胡安之奔襲高延世不同,換了個攻擊方,主動發起攻擊的,卻並非王保保,而是趙過。

趙過行軍,很注意節省士卒的體力。進止有節。最大力度地發揮了騾馬、輜重車等物的作用,且時常會讓負擔較重的軍士輪流休整。所以,儘管日行六十多里,士卒們卻仍然多留有餘力。真正地做到了召之即能來,來之即可戰。這還不是他的嫡系,要換了他一手帶出來的軍隊,這方面的能力會更強。即便如此,也很了不得。

與王保保交手的第一戰,趙過就全力以赴,又同胡安之與高延世的稍一接觸便守軍後撤不同,從午時直打到入夜。

守衛濟南城東的察罕軍將領是為虎林赤。他手下有兩員驍將,一個叫陳明,一個叫董仲義。當年潞州鐵騎谷,引死士夜劫關鐸營的,便為陳明。在那一戰中,當之無愧的論功居首。有這樣的驍將為敵,戰事的艱難程度可見一斑。

可以說,從開始發生的那一刻起,戰鬥便直接進入了高峰。

趙過所率的軍隊,分由兩個部分組成。三千人的定東軍老卒,五千人的益都士誠舊部。兩下的戰鬥力,自然定東軍遠遠高過士誠舊部。但是趙過投入使用的,卻先是士誠舊部。有兩個意圖,首先,故示己弱,以驕敵軍。其次,給定東軍養精蓄銳的時間。

然而強中自有強中手,那虎林赤卻也並非弱者。戰至近夜,好容易見元軍略有疲色。胡忠、鄧承志踴躍請命。那三千定東軍,趙過卻遲遲無法派出。原來,自始至終,在交戰陣地的右側,都有一支元軍的鐵騎虎視眈眈,沒有動過。儘管趙過初來乍到,連營盤都不扎,即發動展開進攻,且派遣的又是較弱的士誠舊部,可謂地一再示敵以弱,可惜虎林赤就是不肯上當。趙過留了有生力軍,虎林赤也一樣的存有餘力。

夜色將至,營盤未立。再打下去,不是險中求勝,稍有不測,即全軍覆滅。無奈,趙過只得鳴金收軍。

一日夜間,紮起營盤,接著再戰。虎林赤寸步不讓,兩邊廂針鋒相對。便在這華不注山外,黃河南岸,距離濟南城只有十幾里的地方,兩軍接連鏖戰數日。趙過百般計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