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編 隋唐五代部 第三十章 黑暗時代之大動搖 黃巢之亂以及五代十國

唐末的中國,用橫剖面來說,大體可分為三部:一是大河以北的藩鎮所轄地。二是大河以南唐兩京及其迤東一帶。三是長江以南。

藩鎮所轄地,雖則文化、經濟逐步破毀,然以極單純的武力來壓制較小的區域,一時不致搖動。中部兩京及其迤東一帶,經安、史亂後,殘破最甚。

代宗聽程元振謀遷洛京,郭子儀諫曰:「東周之地,久陷賊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榛棘,豺狼所噑。東至鄭、汴,達於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劉宴與元載書:「函陝凋殘,東周尤甚。過宜陽、熊耳至武牢、成皋五百里中,編戶千餘而已。居無尺椽,人無煙爨。蕭條凄慘,獸游鬼哭。」

江南為財賦所出。

肅、代中興,即靠東南之財賦,自此唐政府始仰東南財賦維持。至元和,東南財賦始重。韓愈謂:「當今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是也。至咸通又加甚,故陸龜蒙言:「元和中國家用兵,江南之賦已重,逮今盈六十年,賦又數倍於前也。」

大時代沒落之大騷亂,即在中部發動而蔓延遍及於南部。

其先已有裘甫起浙東,龐勛以徐泗兵戍桂林作亂,自湘浮江下掠淮南至徐州,皆不久即平。

王仙芝先發。

聚盜起濮陽,陷曹、濮、鄆諸州,歷陳、許、襄、鄧,陷江凌、洪州,王鐸斬之於亳州。先後歷五年。僖宗乾符元年至五年。

次之為黃巢。

巢,曹州冤句人,王仙芝同里,以販鹽為生。王仙芝既死,巢即繼統其眾。攻亳州不下,襲沂州,過淮南,掠襄邑、雍丘,寇葉、陽翟。軍敗乞降,又叛去。從宣州安徽宣城。寇浙東,踰江西,破虔、吉、饒、信等州。趨建州,陷桂管,進寇廣州。會大疫北還。自桂編大筏沿湘下衡、永,破潭州。長沙。渡江,攻鄂州,武昌。轉掠江西。再入饒、信,陷婺、睦、宣州。由採石渡江,又渡淮攻汝州,陷東都,攻潼關,陷京師。群臣迎謁灞上,巢從騎士數十萬,安祿山陷東都,兵五萬。黃巢攻關,兵六十萬。國號大齊。嗣敗而東,眾猶十五萬,略鄧、許、孟、洛,東入徐、兗。數十州人大飢,賊俘以食,日數千人,以巨碓糜骨皮,並啖之。先後凡七年。巢中和四年死,連王仙芝共十一年。

又次之為秦宗權。

宗權師行未嘗轉餉。每指鄉聚,曰:「啖其人,可飽吾眾。」官軍迫躡,獲鹽屍數十車。其師亦遍擾南中各地,寇荊南,攻襄州,破東都,寇淮、肥,略江南,亂岳、鄂,自關中薄青、齊,南繚荊、郢,北恆衛、滑,千里無舍煙。先後五年。連前共十六年。時江、淮之間,廣陵富甲天下,亦經亂四、五年不息,雄富掃地。

經此十幾年的大騷亂,唐代三百年的統一政府,終於傾覆,世襲的節鎮,遍及東南,而有所謂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之國都及據地:

五代十國分合表:

五代帝系表:

(1)後梁

(一)太祖(朱全忠)——(二)末帝

後梁凡二主,十七年。

(2)後唐

後唐凡四主,十四年。

(3)後晉

後晉凡二主,十一年。

(4)後漢

(一)高祖(劉知遠)——(三)隱帝

後漢凡二主,四年。

(5)後周

(一)太祖(郭威)——(二)世宗——(三)恭帝

後周凡三主,十年。

此所謂五代十國,其實只是唐室藩鎮之延縝,惟其間有極可注意者數事。

一、關中自李茂貞昭宗時,鎮鳳翔,再犯闕,封岐王,為朱全忠所敗,遂不振。以外,別無割據之雄,此足證西北一帶之殘破,至是已不夠割據建國之資力。長安代表周、秦、漢、唐極盛時期之首腦部分,常為中國文化之最高結集點。自此以後,遂激急墮落,永不能再恢複其已往之地位。

二、不僅恢西如此,即甘隴一帶文物亦臻破滅。河西自武帝始置郡、縣。東漢以來,民物富庶,與中州不殊。晉代自張軌以後,呂光、禿髮、沮渠迭據建國,經制文物,俱能仿效中華。亦因其地貨賄殷富,可以無求於中土,故能五涼相繼,與五胡角立。而中州人士,多往避難,見其風土之可樂。唐天寶以後,河西、隴右沒於吐蕃。大中、咸通雖復河湟,而名存實亡。五代以及於宋,河隴為西夏所據。元昊雖倔強橫逆,其土地亦過於五涼,五涼止有河西五郡,無靈、夏,元昊有夏、寧、綏、宥、靜、靈、鹽、媵、會、甘、涼、肅、瓜、沙等州。慶曆初,復陷豐州。其地東據河,西至玉門,南臨蕭關,北控大漠,延袤萬里。然苟絕其歲賜互市,則不免衣皮食酪,幾不能以為國。是以亟亟屈服,北事遼,南事宋,僅足自存。蓋河西自唐中葉以後,淪於異域,漸化為龍荒沙漠之區,無復昔之繁華。甘、涼之間以諸河為灌溉。興靈有古渠曰「唐梁」,曰「漢源」,皆支引黃河,仍是漢、唐人遺烈也。自長安既毀滅,中原之風聲氣習,文物禮樂,益與甘、涼隔絕,遂若有夷、夏之分,傖荒複數百年。中國西北部文物驟衰,實為唐中葉以後一極要之轉變。

三、五代中只後唐都洛陽,尚是東周、東漢、西晉、北魏之舊都。亦是隋、唐之陪都。其他四代皆都汴,開封。直到宋代不能遷都。此證黃河流域之氣運,不僅關中以西不復興,即中部洛陽一帶亦不夠再做文化、政治的中心點。中國社會的力量,漸漸退縮到東邊來。

四、五代均在黃河流域,十國除北漢。均在長江以南。五代名義上雖上承唐,下啟宋,號為王室遞禪之正統,其實前後五代,共止五十四年,而已有八姓、十三君。就其開國之君而言,三位是胡人,唐、晉、漢。北漢亦是胡人。一位是流寇,梁。一位是募兵,周。正可說明那時的北方中國,已到了最不象樣的時代。而南方九國,十國,除北漢,只九國。比較氣運長,其中過半數以上,每一國之年代,皆超過五代之全時期;其少數亦超過五代全時期之一半。文物隆,還有一個樣子。自此以後,南方社會,遂漸漸跨駕到北方社會的上面去。此和南北朝又不同,尤著者,如吳徐知誥之輕賦恤民,越錢鏐之大興水利,江、浙一帶,至宋遂為樂土。又如南漢劉岩所用刺史無武人,皆北方所萬不能及也。而南唐文物,尤為一時之冠,宋太祖建隆元年,有戶九十六萬餘,嗣平荊南、湖南、蜀、廣南、江南,得戶一百六十萬。蜀五十餘萬,江南六十餘萬,即兩地戶數己超過中原矣。此亦與三國、南北朝相異也。

五、是晉石敬瑭稱臣契丹,事以父禮。割贈幽、薊十六州。自此下至元順帝退出中國,其間凡四百二十四年,那一帶土地,可以說長受異族的統治。雖此諸族均受漢化,然要之不能與中國本部相比。若嚴格言之,則此十六州中之某幾部分,自安、史以來,早已不能直接沾受到中國傳統政治與文化之培養。如是則先後幾將及六百年之久。

十六州州名如下:

幽 今北平

薊 河北薊縣

瀛 河北河間縣北

莫 河北任丘縣北

涿 河北涿縣

檀 河北密雲縣北

順 河北順義縣

新 察哈爾涿鹿縣

媯 察哈爾懷來縣

儒 察哈爾延慶縣

武 察哈爾宣化縣

雲 山西大同縣

應 山西應縣

寰 山西朔縣東

朔 山西朔縣

蔚 察哈爾蔚縣

幽、薊、瀛、莫、涿、檀、平、順為山前八州,新、媯、儒、武、雲、應、朔、蔚山後八州。

(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九州在山的西北。)

平州先沒,劉仁恭以營、平二州遺契丹,在石晉前。山前八州增營為九州。寰州並於應。後唐明宗時。故十六州或數平,或數寰。又應、朔、寰、雲、蔚,亦稱代北。瀛、莫,周世宗已復取之;為宋河間、文安郡地。全祖望燕雲失地考,謂石晉所賂不止十六州。

此十六州既為外族所踞,從此中國北方迤東一帶之天然國防線,全部失卻,大河北岸幾無屏障。惟山西尚有雁門內險,故宋征北漢,遼不能救;太原尚能為中國所有。然宋都汴京,地偏東,仍非山西所能掩護。中國遂不得不陷於天然的壓逼形勢下掙扎。借援外兵,引入內地,唐代亦屢有其事。後世責石敬瑭不當借援契丹,卻忘了石敬瑭自身早是一個湖人。其於耶律德光自稱「兒皇帝」,為之假子,亦自安祿山以來相沿遺風。唐代對於民族觀念之不重視,流害遂至於此。唐人政制,均沿北朝周、隋。惜當時北朝周、隋諸儒,以環境關係,未能發明民族華、夷之防,唐人遂亦模糊過去。

六、是中國東北部契丹族之驟盛。

中國的東北,在歷史上很早便有其地位。殷商箕子即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