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上古文化三代之部 第三章 封建帝國之創興 西周興亡

周人起於西方。

此所謂西方,亦比較而言。文王處岐,即在畢程岐周,當咸陽之東北數裏而遙。則所謂太王去邠,逾梁山邑於岐山則安之下者,即文王之岐。後世又謂岐豐之地。所謂周平王賜秦襄公以岐西之地者,此岐自決不在鳳翔。竊疑邠在山西邠城,逾梁山乃西避,非東遷。周人祖先之活動區域,亦在大河西部一隈之四圈,稍後乃誤以鳳翔岐山說之。

較之夏、商似為後起。

史記言周文王以前世系,不如殷商之詳。惟周語太子晉謂:自后稷始基,十五王而文始平之。衛彪傒謂: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興。皆與史記合。今自文王上推十五世,僅與商湯略同時,則史記謂周先后稷子不窋適當夏後氏政衰者近是,謂后稷在陶唐、虞、夏之際則非矣。似周乃文化後起之族,而強上推其先世至虞代以與夏、商並比耳。又據史記周本紀所引太誓及逸周書世俘解諸篇觀之,知其時殷王室已極奢靡淫佚,而周人則似文化初啟,尚不達邊鄙獷野剛果之風。

武王滅殷,把黃河東、西兩部更緊密的綰合起來,造成中國古史上更燦爛、更偉大的王朝,是為西周。

西周史有詩、書可征,史料較殷更備。然史記尚不詳其年曆,其帝王世次如下:

西周十一世十二君,其年曆大約不出三百年。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自共和元年起,迄幽王末共七十一年,以上周年無考。然魯世家載魯諸君年自伯禽以下迄共和前一年,共一百五十七年,惟缺伯禽一代。若以劉歆三統曆伯禽四十六年補之,共二百七十四年。自周開國至伯禽封魯尚有十許年,故知西周不出三百年也。

西周三百年歷史,最重要者為封建政體之創興。

周人封建,亦由當時形勢之實際需要逐步逼桚而成,同時亦是周民族對於政治組織富於一種偉大氣魄之表見。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謂:殷人兄終弟及,周人父子相傳,封建制從父子相傳制來。引說頗嫌看史事太松馳,不見力量,只把天下依著家庭的私關係隨宜分割,無當於周初建國之嚴重局勢。只是一種隔絕史實之空想而已。且殷人自庚丁後已五世傳子,殷本紀、三代世表、古今人表皆同。未知何故。亦可是五世單丁無兄弟,然亦可不傳弟而傳子。史文缺佚,已難詳論。惟史記殷本紀謂:帝乙長子日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母為正後,得嗣。則其君位傳襲之法,已開問人先聲矣。至周初君位,頗有立賢之跡象,或以便於爭強而然。如太王舍太伯、虞仲而立王季,為第一次立賢。文王長子伯邑考,次子發,即武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為第二次立賢。伯邑考果系先卒與否不可知。周人乃一種極長於實際政治上爭強之民族,大有舍長立賢之可能。

武王滅紂以後,並不能將殷人勢力徹底剷除,因此仍封紂子祿父即武庚於殷,孟子謂:「殷自武丁以來,賢聖之君六、七作、尺土莫非其有,一民莫非其臣」,可見殷代政治勢力之韌固。盤庚至紂二百年,王朝系統相承,其政治成績必有可觀也。周時則設立三監,管叔、霍叔、蔡叔。以監督武庚之近傍。

武王行二,次管叔鮮,行三。次周公旦,行四。次蔡叔度,行五。又次霍叔處,行八。次康叔封。行九。武王封管、蔡而周公不預,以諸弟中周公最賢,武王引之助治國政,統籌大局,故不出封在外也。史記魯世家:「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他如魯、燕、齊諸國,始封皆在成周之南。

今河南有魯山縣。詩閟宮:「居常與許,復周公之宇。」許、鄭密邇,亦在河南。「燕」字本作「郾」,今河南有郾縣,與召陵密邇,當是召公初封之地。齊為周之外戚,國語:「齊、許、申、呂由大姜」,許、申、呂三國皆在今河南境,則齊之初封,亦應與三國近。或本即是呂,故太公稱呂望,丁公稱呂伋,顧命。後乃分封於齊。

此乃西周第一期之封建。

大概周人勢力,逐步東侵,分為兩線,由豐向東南經營漢水上流,漸及淮域,此文王已開其基。故日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搗虛批亢。未能直犯殷幫,乃先南下。由豐、鎬向東北,經管河、洛,及於殷商,則為武王之新猷。周初封建,即為此兩線展擴之初步成績也。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封禪書。又禮記文王世子云:「文王九十七而終,武王九十三而終。」武王崩於文王崩後五年,豈文王十齡生武王耶?此決不可信。大抵武王年壽並不甚高。此乃周初一個最嚴重的局面。不得已乃有周公之攝政。

若傳子,則成王尚幼,不足支此危局。若傳弟,先應及管叔,周公知管叔亦不足膺此重任。若傳賢,自屬周公,周書度邑:「武王謂周公日:『乃今我兄弟相及。』」則武王固有意傳周公。然周公居中主政,嫌於自取,不得已乃奉孺子王而攝政。書大誥:「王若日」,鄭玄云:「周公居攝,命大事則權為王。」

管叔不了解周公之苦心,武庚乘機煽惑,三監轉聯殷同畔。此見當時王位繼承法尚未明定,管叔本非決不可立,疑周公奉成王而攝政,乃以排管叔而終謀自取之也

當時東方整箇舊殷王朝的勢力,一時俱起。

計有三監、殷、奄、即以後之魯。熊盈族、凡十七國。淮夷、在淮北。徐戎。在魯東薛。

周公親自東征,殺管叔。定亂,乃重定封國。

一、魯——周公子伯禽伐淮夷、徐戎,遂封於魯。今山東之曲阜,得殷民六族。伯禽既能專師主討伐,知成王亦不甚幼弱。周公慮其不能應付當時危局,故乃毅然攝政。管叔亦因此疑周公而遂叛。

二、齊——封太公子丁公於齊。自有魯、齊之新封,周人勢力始越殷而東達海濱。

三、衛——封康叔於衛,得殷民七族。自此殷朝自盤庚以來歷八世十二君垂三百年之河北根據地,始拱手而讓之周人之治下。

四、宋——封微子啟於宋。周人尚不能完全宰制殷遺,乃封其王族之賢者於自湯以來之故土,仍表示周人之無意於滅殷族也。

五、晉——封唐叔於夏墟,此為通周人自大河南岸直通墟即新衛。之要道。

六、蔡——封蔡仲於蔡,此為周人經營南國之極東點。自此北繞而與魯、齊相呼應,以及於衛、晉,而宋人自在大包圍中。

七、東都——周公又管洛邑為東都。置殷頑民焉。殷遺民大部瓜分,即魯、衛、宋、洛邑是也。天子常自臨駐,以鎮攝東方,而與新封諸邦相聯絡。

此可謂周人的第二次封建。魯、齊諸國皆伸展東移,其時燕亦移於河北,大約在齊、衛之間。鎬京與魯曲阜,譬如一橢圓之兩極端,洛邑與宋則是其兩中心。周人從東北、東南張其兩長臂,抑殷宋於肘掖間,這是西周的一個立國形勢,而封建大業即於此完成。夏、殷之際,雖已有共主、諸侯之名分,然尚不能有如此強有力的建國形勢,故曰封建制度起於周代,實乃中國古史上一重要之進展也。史記三代世表謂:「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著。」亦因殷以前所謂諸侯,大體僅為部族,不能如周室封建各國之文化規模耳。

左僖二十四年載富辰之言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管、今河南鄭縣。蔡、今河南上蔡。後遷新蔡。又遷州來,今安徽壽縣。、郕、山東汶上縣。霍、山西霍縣。魯、山東曲阜。衛、河南淇縣。後遷楚邱,今河南滑縣。又遷帝丘,今河南濮陽。毛、河南宜陽。聃、湖北荊門。、郜、山東城武。、雍、河南修武曹、山東定陶。滕、山東滕縣。、畢、陜西咸陽。原、河南濟源。酆、陜西鄠縣、郇,山西臨晉。文之昭也。邘、河南懷慶。晉、山西翼城。後遷曲沃,今山西聞喜,又徒絳,今曲沃。應、河南寶豐。韓、陜西韓城。武之穆也。凡、河南輝縣。、將、河南固始。邢、河南邢台。後遷夷儀,今山東聊城。茅、山東金鄉。胙、河南汲縣。祭,河南鄭縣。周公之胤也。」

又左昭二十八年載成鱄之言曰:「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一人。」荀子儒效則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昭二十六年謂:「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並建母弟,以蕃屏周。」又昭九年亦云:「武王、成、康之建母弟。」此周初封建發展之大勢,其詳則不可得而說矣。

周公攝政七年,而始歸政於成王,非成王至是始長,乃大局至是始定也。於是周人傳子之制亦因而確定。王氏謂因先有傳子之制而始封建,未窺周人政治上之偉大能力所在也。

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與後世統一政府只以封建製為一種政區與政權之分割者絕然不同。因此在封建制度的後面,需要一種不斷的武力貫徹。此種形勢,正如近代國家海外殖民,亦需有不斷的一種力量貫徹連擊其間也。若此種力量一旦消失,則全體瓦解矣。周人立國,是一個坐西朝東的形勢。任何一個國家,必有其立國之形勢。此種形勢須由國力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