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流變 匯流與融合

最近三五年,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甚至是不同代表人物的民營企業的組織狀況發生了很多變化,最重要的特徵是互相融合,即不同的涓涓細流匯合成一個工商企業的主流。在匯合過程中又產生了互相的影響和融合,使大家有共同的提高,甚至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變革產生了越來越大的推動力量。

這些大的變化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第一個變化是:行業組織的成熟度在提升,特別是自我組織維護行業中企業利益的現象越來越突出,越來越明顯,而且效果也越來越好。最典型的是大家都關注到的,這幾年在歐洲,很多小商品商會在與國際同行競爭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組織協調作用,並且在貿易摩擦中代表中國企業起訴打官司,維護國內此類產業的利益。

早兩年溫州生產一次性打火機形成熱潮,並且逐漸形成一個產業鏈,佔了全球市場的70%,好多廠家有做齒輪的,有做塑料的,有做加氣的,銷路非常好。如果這個產業出口受到影響,比如受到貿易制裁、價格歧視或貿易壁壘等矛盾,那麼很可能這個行業就在溫州垮掉了。早兩年歐洲就曾針對溫州打火機在歐洲的營銷提出了反傾銷訴訟,這時候打火機行業商會就到歐洲去應訴,維護他們的權益,最後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2006年又出現類似的現象。西班牙有一個地方燒了中國的鞋城。中國人在那兒賣鞋,特別便宜(當然也有一些質量問題),使得歐洲當地的廠商在競爭上處於劣勢,然後政府出面保護,於是出現了起訴,限制中國的鞋子出口到歐洲。在這個時候奧康就代表製鞋業到歐洲去打官司。奧康老總王振滔在不同場合也講過,這個官司不是他自己的官司,是代表中國鞋業這個行業的官司。正是這些商會的維權,使得這些行業的組織在當地的威信不斷提高。

第二個變化是:最近五年,拿房地產來說,行業內的行業組織及領導人,對這個行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令國內的競爭力格局和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五年前,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只有一個組織,就是中國房地產協會,隸屬於建設部,簡稱「中房協」,以城建系統和大型國營房地產企業為主要會員,主要扮演政策解釋者的角色。隨著這五六年市場競爭和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大量的民營房地產企業實際上超出了中房協原來的範圍。在這種情況下,冒出了兩個非常有凝聚力,同時也為行業做出巨大貢獻的行業組織,使這些房地產企業,有了非常重要的交流、融合和提升。

一個著名的行業組織是八年前由萬科、萬通、河南建業、浙江南都等一系列企業發起的「中國城市房地產開發商策略聯盟」,簡稱「中城聯盟」,八年來創造了非常好的業績。這個聯盟簡而言之就是房地產行業中的歐盟,是一個好公司和大公司的俱樂部,它有四項最重要的任務:信息交流,集體採購,財務支援,聯合開發。按照這四大任務,目前中城聯盟已有42家企業成員,分布在全國各主要城市,他們同時也是當地城市中最有影響力、最大的企業。另外,中城聯盟還開發了一個重要的產品,叫「聯盟新城」,目前分別在鄭州、重慶、濟南、南寧、昆明等地共開發了八處產品。

中城聯盟內部管理著一個將近10億人民幣的投資基金,用於幫助聯盟成員來發展共同的項目和進行短期的財務支援。比如,各公司短期資金頭寸的調度,包括成員單位發新股票,然後聯盟內部的基金來組織協調對新股的投資,這一切都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聯盟越來越清晰的一個責任,就是幫助成員牟取最大的經濟利益。聯盟對外並不承擔商會的一些職能,它只在內部幫助企業來牟取最大利益,所以它算是一個經濟利益的共同體。中城聯盟目前發展得相當成功,雖然門檻費高達430萬,但幾乎每個月都有新成員進入,我想它最吸引人的三件事情是:

第一件事情,它學會了有程序、理性和制度化地更換第一把手。中國大量的行業組織、行業協會很困惑的一件事就是,發起的時候熱熱鬧鬧,但收不來會費,變成了發起人和會長的事情,最後不了了之。中城聯盟一開始就制定了很好的規則,用制度化的、有程序的方式來更換第一把手。第一任輪值主席是王石,第二任是我,第三任是胡葆森,第四任是王若雄,兩年一輪換。怎麼輪換,這個程序規則非常清楚,比如說馬上2月份要換屆的時候,首先所有的成員都可報名。報名時要有承諾,第一你要花多少時間,第二你要做什麼事情,第三你在項目、信用、資質上有什麼優勢。大家機會均等,根據報名情況由提名委員會提出兩個人作為大家投票選舉的候選人。然後在換屆的會員代表大會上進行舉手投票,得票多的人自然當選。當選後馬上就辦交接,三個月內決定是否留任原秘書長和專業委員會,完成他的行政執行班子的一整套調整。

聯盟不是少數人的,是大家的。而且每個人都可以來管理這個聯盟,那麼聯盟形成了三套機制。一套董事長聯席會和總經理聯席會,負責制定整個聯盟的遊戲規則,然後我們有一個聯盟協議,每個人都要簽署並按照協議履行職責。第二套機制是,有一個仲裁委員會,當大家不按規則做的時候,我們有一整套制裁辦法,比如道德譴責,比如信用等級降低,或者通知所有聯盟成員統一抵制他,不跟他做生意,甚至可以集體起訴。第三套機制是,我們設有秘書長和各專業委員會作為執行機構。專業委員會包括培訓委員會、財務委員會、資格審查委員會等等,這些委員會在秘書長的領導下開展經常性的活動,比如每個月的培訓,包括秘書之間的培訓,包括採購、工程、客戶服務等等。

再一個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有一套救助機制,幫助成員企業渡過危機,比如可以企業託管,或者把陷入危機的企業賣給聯盟的基金,由基金掏錢讓企業得以運轉。

第三個吸引人的地方是聯盟基金。聯盟基金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三年之內會超過50億元人民幣,如果這個基金有這麼大規模,那麼聯盟成員在聯盟內的發展就可以獲得很多的資源,除了以往的優秀企業之間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得到一些財務上的資助,使這些成員能夠很好地發展。這樣的制度化、程序化,成為中城聯盟得以很好發展並且持續吸引人的地方。中城聯盟這幾年影響力越來越大,內部凝聚力也越來越強,這是一個非常少見的策略聯盟,在行業的一些重要的發展方向上有一定的影響力。

另有一個目前影響也非常不錯的行業組織是全國工商聯下屬的「房地產商會」。房地產商會形式上跟其他商會類似,但它有三件事做得非常好,目前在行業當中也起到了融合和提升的作用。首先它代表行業在政府制定政策的部門之間架起了通暢的溝通、建議渠道。針對這幾年房地產政策出台,房地產商會給予了及時的溝通、傳達、建言和推廣,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卓有成效。其次,房地產商會積極推動房地產行業綠色科技建築的標準,把科技和生態的標準在行業中大力推廣,成績斐然。第三,房地產商會積极參与、推動不動產金融的創新,在它的聯繫下,它的一個成員聯華信託獲得了人民銀行的批准,可以在國內開展不動產投資信託的試點。這就等於打開了一個試點的缺口,為行業資源的擴大做出了貢獻。另外,商會一直在推動一個叫RECORD的研究報告,這是目前這個行業內最權威的一份研究報告,被很多領導關注,也被很多研究機構所應用。

最近五六年,由於中城聯盟和房地產商會積極的作用,房地產行業的領導人、企業家之間建立了非常好的聯繫,同時也為政策的發展提供了很多好的建議。我覺得這是行業組織的一個進步。

第三個變化就是:區域性的工商團體和行業工商組織的發育。目前發育得最好的典型是浙江。

其一,溫州商會走遍全國,哪裡有溫商,哪裡就有商會。溫州商會隸屬於溫州總商會,溫州商人在全國各地做生意遇到問題,當地的溫州商會就會出頭,如果還不行,總商會就會出面。現在,全國幾乎沒有一個城市沒有溫州商會,這是一個非常有標誌性的商業力量的擴大趨勢。

其二,每年在杭州舉行的浙商大會規模之大讓世人驚嘆,全世界、全中國的浙江商人都回到那兒去開會,杭州旅館都住不下了。浙商大會每年把大家聚集起來,共同交流,創造商機。

其三,浙江商會比溫州商會所包含的企業力量更大,比如阿里巴巴的馬雲、復星的郭廣昌、銀泰的沈國軍等重量級的企業家都在浙江商會。浙江商會在上海有分會;北京也成立了浙江商會,會長是沈國軍,浙江商會光在北京就擁有50萬浙商。

商業力量開始聚集、融合。浙江商會、溫州商會、浙商大會這三個組織實際就是未來的商業力量,他們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力和保護商人利益的方法會越來越多樣化。

再補充一個方面的變化:跨行業的工商團體的活動也越來越多。跨行業主要有這麼幾種形式:定期性的論壇、同學會、NGO組織、企業家之間的橫向聯誼等。

首先,看一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