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戰略抉擇 三、是否南下和如何南下

長春圍住了,瀋陽的衛立煌怕上「圍城打援」的當,根本就沒考慮派兵出來救援。這樣,東北野戰軍主力基本上就無仗可打。無仗可打,對於軍人來說是難受的,更何況這時關內戰場正打得熱火朝天。

經過了近兩個月的沉悶之後,東北局認為還是應當南下作戰,否則很難打開僵局。如果現在硬打長春,從衛立煌對長春的態度看,他不僅可能不救長春,還有可能按美軍顧問團團長巴大維提出的意見,將軍隊撤入關內。所以,林彪、羅榮桓、劉亞樓三人於7月20日和22日連續向中央軍委做了報告:「最近東北局常委重新討論了行動問題,大家均認為我軍仍以南下作戰為好,不宜勉強和被動地攻長春。」毛澤東收到東北的電報後非常高興,連連自語:「林彪終於要南下了。」

22日深夜,毛澤東在看了林彪等人當天的來電之後,立即複電東北局,表示同意。

毛澤東說:向南作戰具有各種有利條件,我軍愈向敵人後方前進,愈能使敵人孤懸在我側後之據點被迫減弱或撤退,這個真理已被整個南線作戰所證明。攻擊長春既然沒有把握,當然可以和應當停止這個計畫,改為提早向南作戰的計畫。

南下,是一個行動方向。在這個大的方向之下,具體的戰役目標如何確定就成了十分重要的問題。在這一問題上,毛澤東和林彪又有了分歧。

用不少過去與林彪共過事的老同志的回憶錄中的話說,林彪的腦袋是一個老天生來專門用於打仗的腦袋,他成天幾乎就只想作戰這一件事。對於現在大軍要南下這一決策,他是想了好久才下了決心的。南下之後如何打,他也是想好了的。他不是要去打錦州,而是要去打更弱的義縣、錦西、興城、山海關,然後去打承德。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城市兵力不強,他腦海中一直有著那個長期難以抹去的四平攻堅戰的陰影,不願意在無把握的攻堅戰中消耗力量,也不願意在雖然有把握但是代價太大的攻堅戰中去讓部隊受到太大的損失。更為重要的是,錦州本身有范漢傑的15萬人,附近的華北傅作義有近60萬人,加上瀋陽的衛立煌也壓出來(打錦州是封鎖東北的大門,衛立煌集團要奪路逃生,必救錦州),我軍就可能被夾擊,被包圍。作為統帥,他十分小心。這種小心是林彪指揮作戰的一個重要特點。即是說,在打響之後,他會不顧一切地搶時間,拼速度,將敵人咬死、撕爛。但是在打響之前,要他下決心,他卻極度地小心翼翼,思之再三。可以說,這是他所倡導的「四快一慢」戰術的「慢」字在他自己身上的具體體現。

毛澤東與林彪想的不同。在西柏坡村中的毛澤東綜觀全局,天馬行空,有著林彪所遠遠不及的豪情壯志和雄偉氣魄,他心中對於東北戰場所主要考慮的是必須把幾十萬國民黨軍隊在東北消滅,不能讓這幾十萬軍隊入關增大華北與中原的壓力,延緩解放戰爭的進程。毛澤東認為,100萬東北大軍完全有能力把55萬敵軍吃掉。這55萬敵軍不由東北野戰軍來消滅,又交給誰來消滅?所以,一方面,毛澤東給林彪多次去電,要求他安排打錦州;另一方面,毛澤東也部署華北野戰軍在關內給予配合,要楊成武和楊得志兩兵團準備發起察綏戰役,拖住傅作義,不讓傅作義的力量有支援關外的可能,不要讓林彪的壓力太大。這叫「東北打,華北牽」。為了完成這一任務,毛澤東等中央的五大書記,在8月3日專門接見了聶榮臻和楊成武,做了具體布置。

為什麼毛澤東和中央軍委一直堅持要林彪打錦州?這一點只要我們打開地圖就會明白。

遼寧西部和華北的聯繫有兩條道,一條是通過朝陽到承德,這一片地區多數都是荒野和沙漠,不僅沒有鐵路,當時連公路也沒有,何況又已完全被我軍控制。國民黨軍隊要想以大部隊從這裡通過是不可能的。

另一條就是傳統的聯繫關內與關外的通道遼西走廊,北寧線從此而過,不僅有鐵路,還有公路,有海港(這時秦皇島和葫蘆島都還在國民黨軍隊手中),是國民黨軍隊特別是機械化部隊進出的必經之道,也是當時取得補充給養的陸上唯一通道。錦州就正在遼西走廊的關鍵部位。從杜聿明、陳誠到衛立煌,都看清了這一點,都把控制錦州作為控制東北的關鍵來對待。如果我軍能攻佔錦州地區,遼西走廊就會被我軍切斷,東北的幾十萬國民黨軍隊就沒有了外逃之路,華北的國民黨軍隊也不可能出關去支援。這樣我軍就可以在東北「關門打狗」。所以,對於整個東北戰局來說,錦州就成了戰略樞紐,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當然,敵方也明白這一點,我們想要「關門打狗」,敵方就要儘力把門撐開,或者開門出逃,或者對我加以反包圍。打錦州,是一著妙棋,也是一著險棋,既要有關住大門的力量,在關上大門之後還要有讓敵人打不開大門的力量。林彪絕不是不懂,而是怕力量不夠,怕被兩面夾擊的敵軍反包圍。

就在8月3日毛澤東與聶榮臻、楊成武談話,部署「東北打,華北牽」的任務時,楊成武曾有過一段很深的感慨,楊成武說:

毛主席日理萬機,全國各個戰場都需要他嘔心瀝血,真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既向部下交代任務,又為部下把執行任務的困難想透。他是那樣了解情況,全國的各個戰場就如同一盤棋,全在他的指掌之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