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戰略抉擇 二、東北怎麼打

決戰要在東北打,可是,怎麼打?戰役計畫怎麼定?

這時,東北的55萬國民黨軍隊被我軍分割包圍在三個地區,具體情況是這樣的:長春地區,周圍基本上沒有其他的據點,由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官鄭洞國率領新七軍和六十軍共6個師防守,加上3個旅的地方部隊和一些還鄉團,總兵力是10萬人左右,守備長春,並牽制我軍部分主力;錦州地區,又稱北寧線地區,以錦州為中心,南到山海關,北到義縣,由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兼第六兵團司令官范漢傑率領九十三軍、五十四軍、新五軍、新八軍共4個軍14個師及其他部隊防守,總兵力為15萬人左右;瀋陽地區,周圍還有鐵嶺、新民、本溪、撫順幾個據點,由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和副總司令廖耀湘率領第八兵團(轄五十三軍)、第九兵團(轄新三軍和新六軍)、新一軍、四十九軍、五十二軍、七十一軍、青年軍的整編二零七師共24個師及「剿總」直屬部隊和其他部隊防守,並支援其他地區,總兵力為30萬人左右。此外還有駐瀋陽的空軍第一軍區所率第一、第四大隊各一部,計有戰鬥機、轟炸機、運輸機共45架,支援全區作戰。駐北平的空軍第二軍區也有支援東北作戰的任務。

早在冬季攻勢尚未結束之時,即1948年的春夏天,毛澤東已經在考慮東北下一步怎麼打,林彪在東北當然也在考慮下一步怎麼打。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考慮,主要是從必須將東北的國民黨軍隊全部消滅在東北,不讓其入關增加關內的壓力這一點出發的。早在1948年2月7日,毛澤東看到東北野戰軍的四縱和六縱攻克遼陽的捷報後,向東北野戰軍總部的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發了一封電報,在祝賀勝利的同時,毛澤東曾這樣說:要注意「準備對付敵軍由東北向華北撤退之形勢」,「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這是毛澤東對東北下一步大戰的方向的最早意圖。對於毛澤東的這一意圖,林彪當時也是完全同意的。他在2月10日給毛澤東的電報中說:「我們同意亦認為將敵堵留在東北各個殲滅,並盡量吸引敵人出關增援,這對東北作戰及對全局皆更有利。今後一切作戰行動將以此為準。」但是,這時的毛澤東只是在考慮這一問題,他還未能下定決心。

這種考慮之未定,比較明顯地表現在他3月20日為中央起草的發給全黨的《關於情況的通報》中。通報說:東北兵團「現已開始休整,俟休整完畢,或打長春,或打北寧路上之敵」。就是說,有兩個方向:一是長春,一是北寧線。而如果要達到原來所想的「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話,就只能打北寧線。

以林彪為首的東北局也在考慮如何打。由於這時東北的國民黨軍隊都集中在三個地區,衛立煌又非常老練地不讓軍隊輕易出城,我軍要想打點小仗,要想打運動戰都不可能,只能在這三個地區的一個加以選擇。4月18日,在由東北局負責人林彪、羅榮桓、高崗、陳雲、李富春、劉亞樓、譚政聯合署名的給中央的報告中,表明了東北局對這個重大問題的態度:「目前只有打長春的辦法為好」,「其他意見亦曾深入考慮,均認為不甚適宜」。這個報告很長,意見談得很詳細,很具體。

簡而言之,瀋陽地區之敵力量強大,各個據點之間可以相互支援,目前不宜打;錦州地區敵人力量也比較強,而如果我軍主力南下打錦州,則長春守敵很可能從長春撤至瀋陽,今後就更難打;只有長春的守敵力量較弱,既有把握攻城,又能做好打援準備。

由於上述意見是東北局仔細考慮之後的意見,毛澤東給予了相當的尊重。他在4月22日的複電中說:

18日電悉。同意你們先打長春的意見。……我們同意你們先打長春的理由是先打長春比較先打他處要有利一些,不是因為先打他處特別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難。……你們自己,特別在幹部中,只應當說在目前情況下先打長春比較有利,不應當強調南下作戰之困難,以免你們自己及幹部在精神上處於被動地位。

這份電報說明,毛澤東同意了先打長春,並不是說這是最佳的選擇。他仍然十分強調「南下作戰」。

中央同意打長春,長春又怎麼打呢?林彪首先採用的辦法是「困」,是把長春困得沒有力氣了再打。之所以要這樣,因為敵軍只是守著一座長春城,城外早已被我軍的5個獨立師所包圍,周圍無其他據點支持,雖然修築了大量工事,但是城中居民加上10萬軍隊在被切斷了對外交通的四面楚歌的環境中困守孤城,是很難長久的。為達到困長春的目的,林彪給圍城部隊下了兩道命令:一是特別注意切斷糧食和柴草入城,堅決打擊敵人出城搶糧的一切活動;二是要獨立五師在炮兵的配合下封鎖長春的大房身機場。

對長春實行先困後打的方針就這樣開始實施了。

長春守將鄭洞國當然在密切注意著城外的一切行動。當他得知我軍在城外活動頻繁時,立即布置兵力出城搶糧,加強兵力保衛機場。5月21日,敵新七軍和六十軍的3個師陸續出城向西北方向進攻,佔領了長春西北60里的小合隆鎮。鄭洞國親自到那裡安排保衛機場和搶糧事宜。

引蛇出洞的辦法終於成功,林彪立即下令附近的六縱和一縱連夜出大決戰  遼瀋戰役發,想抓住機會把這3個師的敵人吃掉。5月24日,六縱、一縱和十二縱在幾個獨立師的配合下,向敵軍發起進攻。我軍擊潰了敵軍的兩個師,全殲了敵五十六師,佔領了大房身機場。25日,敵軍發起反攻,也被我擊敗,不得不全部退入城中。從此,大房身機場一直被我軍控制,長春與外界的空中走廊不再存在,只能靠空投進行一些接濟。

這一仗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林彪卻並不很高興。因為他從這一仗中看到長春城中的軍隊並非原來所想像的那樣不經打,看到了長春城防體系之堅固。我軍以兩個主力縱隊再加幾個獨立師的優勢兵力,包圍進攻敵軍的3個師,卻未能將敵軍全殲。在我強大兵力的打擊下,敵軍竟沒有起義投誠的。所以林彪在給中央的報告中說:「這種情形引起我們對敵戰鬥力認識的新的警惕,證明我們預先對敵戰鬥力的估計有不足之處。」從這種估計出發,如果我們對長春實行強攻,將會造成很大的損失。所以林彪改變了原來想在不久就硬攻長春的想法,認為不應當先困後打,而應當「久困長圍」,一直到守軍不得不撤退時,再在撤退中加以消滅。

林彪把他的想法詳細向中央做了報告,毛澤東卻認為林彪把困難估計得太高,朱德也認為長春絕不是不能打。由於在這個問題上林彪和羅榮桓都表現得十分謹慎,並制定了詳細的對長春進行圍城打援的戰鬥方案,所以在幾經反覆討論之後,毛澤東在6月7日的電報中「基本上同意」對長春進行圍城打援,不進行硬攻。在電報中毛澤東仍然沒有忘記要東北局做好南下在冀東或在錦州作戰的準備。毛澤東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北寧線方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