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舞台 二、統帥部和千軍萬馬

當舉世聞名的解放戰爭大決戰開始的時候,中國共產黨指揮這場當時全世界最大規模的戰爭的統帥部,卻是很小很小。它設在一個當時國人幾乎毫無所知,後來卻名聞天下的小山村裡。這就是當時屬於晉察冀解放區的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新中國成立以後,周恩來曾經深情地回憶說:「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揮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

西柏坡位於太行山東麓、滹沱河北岸的柏坡嶺前,是一個只有七八十戶人家的小村落。滹沱河從村前流過,沿河西上,就是巍巍的太行山;沿河東下,就是廣闊的華北大平原。與它最近的大城市石家莊,相距有90公里。早在1947年5月初,由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率領的中央工作委員會就由延安輾轉來到這裡。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全國土地工作會議就是在這裡召開的,西柏坡當時就已經是中共中央在華北的一個工作中心。當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人來到這裡之後,這裡就成為中共中央的最高指揮機關所在地,當然也就成為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的指揮部。

當蔣介石派遣胡宗南進攻延安時,直到已經可以聽到敵人的槍聲,毛澤東才離開延安,這一天是1947年3月18日。3月25日到了棗林溝,在這裡,中共中央決定將中央領導機關分為三個部分,以劉少奇為首的中央工作委員會前往西柏坡,領導全國的土地改革、根據地建設和國統區的群眾運動;以葉劍英為首的後方委員會率大多數中央機關工作人員前往山西臨縣三交鎮,負責陝北戰場的後勤保障和中央與全國各地的通信聯絡。而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為首的前方委員會則留在陝北代表中共中央指揮全國的戰爭(這時周恩來正在三交鎮,4月10日才趕回陝北的青陽岔和前委會合)。前委雖然肩負指揮全局的重任,但是人員非常精練,整個前委機關和少量的警衛部隊總稱為中央縱隊,對外代號是三支隊,任弼時任司令員,陸定一任政委。為了保密,毛澤東化名為李得勝,周恩來化名為胡必成,任弼時化名為史林,陸定一化名為鄭位。

中央縱隊於6月17日至8月1日駐於小河村,對外代號改為九支隊。由於任弼時身體不好,改為周恩來任司令員兼政委。中央縱隊一直在陝北山溝中和胡宗南的幾十萬大軍周旋,住得最長的是米脂的楊家溝,有四個月又兩天。在這裡,中央縱隊的代號又改為「亞洲部」,並在這裡召開了著名的「十二月會議」,毛澤東在這裡寫下了21篇重要文件。

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率領中央縱隊離開了生活、工作、戰鬥了13年的陝北,離開了自撤離延安以後轉戰了一年又五天的陝北,在吳堡縣川口村的渡口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經後方委員會所在地三交鎮雙塔村、晉綏軍區司令部所在地蔡家崖,再經神池、寧武、代縣、繁峙,過五台山進入河北。先到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所在地阜平縣的城南庄,在這裡得到了我西北解放軍收復延安的喜訊。5月27日,到達了西柏坡。從此,原來分為三個臨時工作班子的中共中央領導機關全部到了一處,成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堅強指揮中心。當然,這時最重要的領導與指揮是戰爭,是即將開始的大決戰。

在1945年4月至6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上,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形成了在全黨享有崇高威望的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領導核心。這個領導核心是由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五人組成的中央書記處,當時在黨內一般都通稱為「五大書記」。

中共中央對於全國軍事工作的領導,對於作戰的指揮,則由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簡稱「中央軍委」)負責。中央軍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是一個機構兩個牌子,平時都是用中央軍委的名義,只有在少數對外的場合,才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的名義,如對外公布戰績公報,1947年10月頒布《解放軍口號》和重新頒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

中央軍委原名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在1945年8月23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改稱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共12人: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陳毅、聶榮臻、賀龍、徐向前、劉伯承、林彪、葉劍英。毛澤東任主席,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任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他們平時都是以中央軍委副主席的身份進行工作的。

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原來是由彭德懷副主席兼任,在保衛延安的戰鬥中,由於彭德懷離開總部兼任了西北野戰兵團的司令員,長期在前線指揮作戰,總參謀長的工作實際上由周恩來擔任。1947年8月1日,中共中央正式任命周恩來為總參謀長,成為毛澤東主席指揮全國解放戰爭的第一助手。葉劍英本是中央軍委的副總參謀長,但他長期未能在位。解放戰爭初期,他在外擔任北平軍調處執行部的我方首席代表,回延安後很快又擔任了中共中央後方委員會的負責人,一直到了西柏坡以後,他才真正參加總部的領導工作。

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主任由軍委副主席劉少奇兼任,由於當時各解放區和各地區部隊是分散的,總政治部並不具體管理各軍區、各野戰軍的政治工作,所以總政治部的工作不是很重,只是由副主任傅鍾帶領不多的工作人員負責。

中央軍委總後勤部部長是楊立三,當時總後的工作和總政的工作有點相似,對於各野戰軍的後勤工作也是不做具體領導的,主要是負責中央機關和軍委總部直屬機關的後勤保障。

中央軍委秘書長一直由楊尚昆擔任。

中央軍委總部人員十分精幹,主要職能部門就是一個作戰部,作戰部實際上起了總參謀部的作用。作戰部部長李濤,副部長王諍,其下分為三個局,一局管作戰,二局管情報,三局管通信。

在1945年8月新的中央軍委成立時,除了軍委的三大部之外,所指揮的革命軍隊是當時的八路軍、新四軍、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華南抗日游擊隊、東北抗日聯軍。

當西柏坡成為中國人民革命的指揮中心,成為大決戰統帥部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成為有著280多萬人的鋼鐵大軍,其中有野戰部隊10個兵團、50個縱隊、156個旅(師)。當時我軍的主要序列是:

1948年5月,以原晉察冀解放區為主,成立了華北軍區,由聶榮臻任司令員,徐向前、滕代遠、蕭克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員,薄一波任政治委員,趙爾陸任參謀長,羅瑞卿任政治部主任。原來晉察冀軍區的部隊和晉冀魯豫軍區的部分部隊共同組成華北野戰軍,司令員和副司令員與華北軍區同。華北野戰軍下轄三個主力兵團:

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徐向前,副司令員兼副政委周士第,參謀長陳漫遠,政治部主任胡耀邦。一兵團下轄三個縱隊:

八縱司令員兼政委王新亭,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張祖諒。

十三縱司令員韋傑,政委徐子榮。

十五縱司令員劉忠,政委袁子欽。

第二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政委羅瑞卿(兼),參謀長耿飈,政治部主任潘自力。二兵團下轄兩個縱隊和三個獨立旅。

三縱司令員鄭維山,政委王宗槐。

四縱司令員曾思玉,政委王昭。

第三兵團司令員楊成武,政委李井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天煥,參謀長由唐延傑兼任。三兵團下轄三個縱隊:

一縱司令員唐延傑,政委曠伏兆。

二縱司令員陳正湘,政委李志民。

六縱司令員文年生,政委向仲華。

除以上三個兵團外,華北軍區還直轄兩個縱隊:

七縱司令員孫毅,政委林鐵。

十四縱司令員暫缺,政委甘渭漢。

華北兵團位於黨中央周圍,是中央的直屬兵團。1949年2月,華北野戰軍的第一兵團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兵團,撥歸第一野戰軍指揮。1949年1月,華北野戰軍第二兵團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4月,撥歸第一野戰軍指揮;11月,改歸第二野戰軍建制。1949年1月,華北野戰軍第三兵團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兵團,仍屬華北軍區;6月,二十兵團仍然歸屬為中央的直屬兵團。

由陝北地區的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和晉綏野戰軍為主於1947年3月16日組建的西北野戰兵團,在1947年7月31日被中央軍委更名為西北人民解放軍野戰軍,簡稱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副司令員張宗遜、趙壽山,副政委習仲勛,參謀長閻揆要,政治部主任甘泗淇。西北野戰軍下轄六個主力縱隊:

一縱司令員賀炳炎,政委廖漢生。

二縱司令員兼政委王震。

三縱司令員許光達,政委暫缺。

四縱司令員王世泰,政委張仲良。

六縱司令員羅元發,政委徐立清。

七縱司令員彭紹輝,代政委孫志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