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舞台 一、解放區和國統區

大決戰即將展開。由於這場大決戰的規模太大,影響太廣,它實際上是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國土上整個領域上展開的。如果說這場大決戰就如同一幕正義戰勝反動、光明戰勝黑暗的威武雄壯的活報劇的話,這片古老的國土就是它的大舞台。但是這片古老的國土已不是傳統的中華大地,它已經由單邊的邪惡分為了兩個部分:光明和黑暗各佔半壁河山。

光明和黑暗的此起彼伏、此進彼退、此長彼消、此勝彼敗,就是以中國現代史上的一批著名人物為主角,以中華大地為大舞台所演出的這場活報劇的主旋律。為了更好地觀賞這場氣壯山河的活報劇,我們有必要先來看看歷史為我們的先輩所提供的這個大舞台。

早在八年抗戰的艱苦鬥爭中,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抗日軍民就先後在全國各地建立了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抗日根據地的軍民在向日寇收復失地的戰鬥中,又進一步擴大了根據地的面積。所以在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發動的內戰開始的時候,我黨所控制的解放區已分布在遼寧、熱河、察哈爾、綏遠〔按:後三省皆舊省名,均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先後撤銷,併入今遼寧、河北、內蒙古、山西四省(區)〕、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等19省(區),共有人口1億以上,土地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到1948年底,中國共產黨在近三年和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中,雖從南方的一些解放區撤出,但在更多的地區有了更大的發展,解放區的總面積已達235萬平方公里,人口增至1.68億。更重要的是,長江以北的各主要解放區已經連成一片,可以做戰略上的相互支援。例如,我們在下面關於淮海戰役的介紹中就可見到幾個省、幾百萬民工支援前線的可謂驚風雨、泣鬼神的空前壯舉。

在廣大的解放區中,處處是一片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景象。形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我黨在解放區中順應歷史潮流和人民意願,進行了從反奸清算、減租減息到土地改革的群眾運動,使廣大農民翻身做了主人,激發了蘊藏多年的革命熱情和生產熱情。

在中國農村中這場可謂翻天覆地的土改運動,是一場暴風驟雨般的階級鬥爭。廣大農民的革命熱情迸發出來之後,封建制度被步步摧毀,新生政權在天天建立,一大批革命的積極分子湧現了出來,成為支援解放戰爭,保衛民主政權的中堅力量。山西文水縣雲西周村的青年英雄劉胡蘭就是在土改中湧現出來的年僅15歲的共產黨員。1947年1月8日,她為了保衛黨的利益,保衛鄉親們土改的勝利成果,保衛解放軍,面對閻錫山匪軍和地主還鄉團「奮鬥復仇隊」的鍘刀,大義凜然,從容就義。

毛澤東主席特地為她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根據1949年6月的統計,解放區中有約1億農民分得了33750萬畝土地,建立了自己的民主政權,農村黨員人數從1947年的270萬發展到450萬(按:1949年底新中國成立後的統計數字),各地都普遍建立了農會、工會、婦女會,組織了民兵和自衛隊等人民武裝。革命熱情激發了生產熱情,得到了土地的農民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如東北解放區從1947年到1949年就擴大了耕地3000多萬畝,畝產量增加了四分之一。各解放區不僅生產了大量的糧食為部隊提供了充足的軍糧,還興建了軍工廠和被服廠,為部隊源源不斷地提供軍需物資。僅據蘇皖第五分區一個分區的統計,在農村中就有手搖紡車20萬輛,手式織布機8700多部。我軍戰士的軍衣,基本上都是由農村大嫂的兩隻手生產出來的。

革命和生產都搞得熱氣騰騰的解放區是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保證。

為了保衛勝利果實,廣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源源不斷地為人民軍隊補充了大量的兵源。在解放戰爭期間,東北解放區有160萬農民參軍,華北解放區有近100萬農民參軍,華北解放區的太行區各縣的參軍人數佔到了總人數的4%~8%。從1946年7月到1950年6月國內大規模作戰行動結束,我軍共補充兵源450萬,除了少量的「解放戰士」之外,全是解放區的翻身農民。除正式參軍到部隊之外,各解放區還有大量的民兵,他們是協助解放軍作戰、修工事的重要力量,也是牽制敵人的重要力量。據不完全統計,在解放戰爭中,民兵總數有228萬多人,參加了大小戰鬥11.4萬多次,殲滅敵人20萬人以上。

除了參軍作戰,解放區農民對解放戰爭的支援是用各種行動支援前線,當時叫做「支前」。支前的內容很廣,最主要的是後勤保障和戰地勤務兩大類。後勤保障中,糧食、被服、彈藥的供應是重點,單是華北解放區提供的公糧就高達12.5億多公斤。戰地勤務中,包括修築工事、戰地救護、彈藥運輸、押送俘虜等,解放區組織了大量的民工團隨軍行動,山東解放區從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就出動了支前民工580萬人,冀中地區出動了480萬人。

解放區人民的支援對於解放戰爭的勝利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是決定性的。毛澤東在七屆三中全會上說了一段帶總結性的話:

我們的解放戰爭,主要就是靠了這一億六千萬人民打勝的。有了土地改革的勝利,才有了打倒蔣介石的勝利。

與解放區中欣欣向榮的情況完全相反,在國民黨統治下的那半壁江山卻日益黑暗腐朽,搖搖欲墜。蔣介石發動的全面內戰本來就是違背民心的,為了支持這部龐大戰爭機器的運轉和國民黨政府其他天文數字般的源源支出,國民黨政府只能採取兩個辦法:一個是以賣國求援來謀求美國的援助,另一個是加強對全國人民的掠奪。

八年抗戰,已經給國民經濟帶來了難以估計的損害。抗戰結束之後,只有集中全力修補戰爭的創傷,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經濟才可能逐漸恢複。可是蔣介石集團的心思根本就沒有放在這裡,而是一心要打內戰。雖然把國民黨政府財政收入的80%都用于軍費,但也只是杯水車薪。於是蔣介石不惜將中國的主權拍賣給美國用來換取美元。為此,美蔣之間訂立了一系列公開的和非公開的條約,這其中最重要的是1946年11月4日簽訂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這個美其名為商約的主要條款是美國提出來的。根據這個條約,美軍可以長期駐在中國,美國的飛機、艦船可以在中國任意航行,在中國的美國人員不受中國的法律制裁。很明顯,這不是什麼商約,故而當時的有識之士都稱之為「新二十一條」,和當年袁世凱將主權賣給日本帝國主義的「二十一條」毫無二致。正由於蔣介石將中國變成了美國事實上的殖民地,所以美軍在中國可以為所欲為。1946年底,駐紮在天津的美軍有過這樣的規定:碾死或殺死一個中國人,賠償法幣10萬元;碾死或殺死一頭驢,賠償法幣13.5萬元。在美國大兵眼裡,中國人還不如驢!

在乞討美元的同時,為了搜刮民脂民膏,國民黨政府又盡一切可能加大橫徵暴斂的規模與力度,從而造成經濟蕭條,百業殘破,通貨膨脹,民不聊生。

在蔣介石政府發動全面內戰的1947年,蔣家王朝的全年財政支出為法幣40.91萬億元,可是它的全年財政收入僅有13.83萬億元(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當時還有一個統計,認為蔣家王朝的全年收入有92%是靠發行紙幣獲得),這種駭人聽聞的赤字所造成的必然結果就是讓印鈔機器飛速開動,以更大的赤字來填補這個無底洞。於是在國統區出現了世界罕見的貨幣貶值和物價飛漲。1947年一年中,物價普遍上漲20倍,有的達到30倍。上海的米價在1月初是每擔6萬元,到年底就漲為110萬元。

這種上漲,較之以後還只算是微不足道。到1948年,上海米價在1月是每擔150萬元,到了8月竟漲為6500萬元,在8個月中上海的平均物價上漲了500~1100倍。老百姓在1937年能買兩頭黃牛的錢,到1947年7月,就只能買三分之一盒火柴。國民黨政府所發行的法幣價值竟然還不如它本身的紙張和印刷費用。

物價的狂漲,是整個經濟崩潰的標誌。在農村,由於稅捐太重和強拉壯丁,農業生產力急劇下降。1947年,過去一直是最富庶的江蘇省拋荒耕地佔總耕地面積的五分之三,安徽省和河南省各佔三分之一,廣東省最高,達到四分之三;國統區各省耕地的荒蕪面積都在20%~40%,農業產量較之1936年減少40%。農民忍無可忍,紛紛起來抗糧抗捐抗抓丁。國民黨內部的一些人眼見農村的現狀,也深知其慘狀難以為繼,為了維持其統治,為了與我黨領導的解放區相對峙,也提出了在國統區搞「二五減租」,甚至提出要搞土地改革,要「耕者有其田」。為此,國民黨政府曾經下過減租命令,下過舉辦「合作農場」的命令,最後於1948年發布了《農村改革法草案》,宣布要搞土地改革。由於國民黨本身就是代表大地主利益的政黨,本身已經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