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編 抗戰散記 第二章 鋤奸

葉於良——時為北平抗日殺奸團成員

鄭需凡——時為八路軍山東縱隊政治部鋤奸部組長

張 晉——時為八路軍太行第五軍分區參謀

本集節目中的口述人有三位,因為時長關係,只能取其斷面管窺,無法展現更大範圍的圖景。我個人認為,關於鋤奸這個話題,最值得再次說說的是葉老提到的抗日殺奸團。這期編導手記,個人的感想、觸動,都不如那些生動的,卻不為人知的抗團故事來得鮮活。如果有可能,特別想把當年天津和北平抗日殺奸團的故事,寫成完整的一期台本,甚至發展成一個電影劇本。

下面就來說一說抗團吧。

抗團起於天津,資料顯示,抗團成員的年齡跨度,從14、15歲到21、22歲,最小的甚至還沒有上中學。這個團體的主要成員,除了國民黨派來進行組織和控制的軍統特工人員以外,多是平津兩地的熱血學生。殺奸團的最初成員,幾乎都是平津幾所著名的中學,如貝滿女中、育英中學、天津中日中學、南開中學、大同中學等的高中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學生多數升入大學,殺奸團的成員也從中學生擴大到大學生。

抗團成員身份特殊,多是達官顯貴、富商名人之後。比如偽滿總理鄭孝胥的兩個孫子鄭統萬、鄭昆萬,孫女鄭崑崙;袁世凱的侄孫袁漢勛、袁漢俊;同仁堂的大小姐樂倩文;孫連仲將軍的女兒孫惠君等。他們多直接參与刺殺爆破等行動,如馮治安將軍的侄女馮健美,就是刺殺天津偽華北聯合準備銀行經理程錫庚的一號槍手。

因節目時長關係,沒有更多交代葉老的活動。實際上,行動前兩天,李振英組織的會議定下的行動計畫,是設立兩個行動組,一個由李振英、馮運修組成,負責狙殺主要目標《新民報》主編吳菊痴;另一組由葉於良、劉永康(天津廣東中學學生)組成,負責在第一組失敗時狙擊《新民報》副主編陳輞子。而另一些抗團成員孟慶時、紀采鳳(貝滿女中學生),李時勉(北大學生)等負責聯絡和接應。

7月7日,日偽慶祝會召開後,抗團成員皆利用社會關係進入中山公園社稷壇會場。李振英發現現場日偽警戒嚴密,便決定改在會場外下手。而此時,紀采鳳、朱慧珍等女學生開始悄悄向參加慶祝會的中國人遞發傳單。人們看到這些小姑娘衣著時髦、舉止不俗,忽然遞來抗日宣傳品,幾乎都是心照不宣,將宣傳品悄悄揣在身上,並無一人喧嘩或向日偽報告,台上台下儼然兩個世界。刺殺吳菊痴後,馮運修沒有停車,按照原定計畫繞回西四家中去了。李振英迅速發出「得手」信號,通知葉於良和劉永康中止刺陳的行動,迅速轉移。

本來,抗團成員的行蹤仍然有可能像之前的行動一樣,憑藉他們複雜的社會關係和靈通的內部消息,消失於無形。但這次刺殺吳菊痴的行動影響力巨大,1940年8月上中旬,日本華北特高課和北平憲兵隊決定,採取搜捕行動之前,不和北平偽警方聯繫,直接調動偽滿警察進入北平,展開了在北平天津兩地同時進行的,針對抗團的「八月大逮捕」。這次行動中,抗團成員40餘人被捕,北平大部分骨幹入獄,天津組織也遭到重創。北平抗團負責人李振英,葉於良行動搭檔劉永康,遞發傳單的孟慶時、紀采鳳(一說紀鳳彩),介紹葉於良加入抗團的鄭統萬、鄭崑崙等紛紛被捕。

關於馮運修犧牲的過程,作家薩蘇的文章中是這樣描述的:8月6日深夜,日本憲兵隊包圍了馮運修在西四北四條的住所,警覺的馮運修發覺有變,立即起床取槍走出卧室,攜帶抗團重要文件退到廚房,將其焚毀。日軍破門而入,捕獲了馮運修的父親和弟弟,喊話叫馮投降。馮不予置答,繼續冷靜地燒毀文件。日軍聞到燒紙的味道,試圖強行衝擊,馮運修果斷開槍反擊。因為他射擊準確,彈藥充足,與特務們僵持良久。

槍戰中投身日本憲兵隊的漢奸、北平憲兵隊特務科科長袁規,將馮運修的父親推在前面擋子彈來逼近馮的藏身之地。馮運修槍法極好,一槍打出,子彈擦過其父耳邊,正中探頭窺視的袁規臉部,袁應聲倒下。之後日偽特務紛紛爬上院牆,一面勸降,一面對馮運修藏身之處射擊,馮寧死不降,從窗口奮力還擊,槍戰中一名日本憲兵被馮運修擊中,從院牆上落入院內斃命。最終,日軍將機槍架起來對馮家廚房進行掃射,馮的槍聲才告終止。特務進入房中檢視,發現馮運修身中數彈,已經不屈而死。馮的右手中彈,左手持槍,顯然是右手負傷後依然死戰良久,但所有文件都已銷毀,無法辨認了。據說,馮運修犧牲的時候,年僅19歲。

1940年8月的大搜捕後,抗團遭到嚴重破壞。大家被送到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部特課,經偽警察局特務課、北大紅樓日本憲兵隊、獅子衚衕的炮局多次過堂,判決後押往位於雍和宮旁的河北省第一監獄外地人犯臨時收容所。因為集體關押,葉老認識了很多抗團戰友,他們中除少數人被家庭營救,大部分人在監獄中一直關押到1945年抗戰勝利。

出生於1922年的葉於良,1939年加入抗團時,只有17歲。1940年,他已經考上了輔仁大學,但被捕後他被關押在監獄,直至1945年出獄,再無機會讀大學。可以說,他錯過了生命中最為華彩的歲月。而其他被捕抗團成員的命運,與此相仿。

出獄後葉老被安排在警備司令部稽查處工作,因不喜歡軍警工作,一年後辭職到財政部福建區貨物稅局,不久又轉至武漢金融管理局直到解放。解放後歸口金融管理處,由於工作出色被評為勞模及中南區代表。「肅反運動」開始,老人沒能倖免,抗團的經歷成為勞動改造的理由,至1975年經特赦後回到北京,並在服裝公司退休。

從17歲加入抗團,到18歲刺殺漢奸的一年時間,換來的,是18歲到23歲的5年牢獄經歷;更換來了,29歲被「肅反」,53歲回家的24年勞改生涯。如今已是89歲的葉老,如何計算人生的實際長度,如何定義「青春」這個字眼呢?

我們無法探知葉老那24年是如何度過的。我在想,比起他,19歲身死的馮運修,顯得那麼幸福。

(文中資料參考了作家薩蘇的文章,在此表示感謝!)

編導 李戎

1940年年初的一天,北平新新大戲院燈火通明,一派熱鬧。戲快要開演了。這一場是名角言菊朋 父女同台演戲,票友們期待已久。日本女間諜川島芳子 包下的二樓前排還是空的。兩個坐在一樓前排的小夥子,不時偷偷回頭望向二樓包廂。

「那時候我們聽見人聲一片嘈雜,回頭一看,川島芳子來了,戴著傻瓜帽和墨鏡,穿著長袍馬褂,還是男裝,後面跟著十幾個人,簇擁她上樓。進二樓前排後,她坐在前排當中。」兩個小夥子之一的葉於良,70餘年後仍對當時的細節記憶猶新。

葉於良和同伴密切注意著川島芳子的動向,手槍藏在腋下。

「我們準備等散了戲,看她往哪兒去。」葉於良說。

沒想到,戲開演不久,川島芳子卻起身離開了。「也就半個鐘頭,稀里嘩啦又是一片雜亂的聲音,我回頭一看,不好,他們一群人走了。我們就追下去,看到她坐著汽車,呼呼跑了,就沒幹成。」

這一年,葉於良18歲,他的同伴李振英21歲,他們都是北平抗日殺奸團的成員。

這次刺殺川島芳子,他們沒有機會下手。此後,這樣的遺憾乃至失手也經常發生,但他們不氣餒,他們相信,一旦成功,就能名垂青史。

20世紀30年代末,日軍佔領下的北平,對平民百姓來說,除了走過街頭的成隊日本士兵,日子與以前沒有太大不同。當然,心情不一樣——現在,是亡國奴了。

不時傳來的漢奸被刺消息,讓人們得到慰藉。

葉於良回憶:「好幾次暗殺活動都讓漢奸震驚,比如王克敏 曾經被刺殺過。魯迅的弟弟——漢奸周作人也在1939年元旦遇刺,那時候北平抗日殺奸團還沒有成立。結果子彈打在衣服銅扣子上,沒有打穿,他沒死,受了一驚。」

有研究者指出:「抗團副團長李如鵬親自上陣,刺殺周作人。出於對周作人曾經的深刻崇敬,李如鵬槍打得不是很准。」

這個「抗團」,也就是葉於良口中的抗日殺奸團(也叫抗日鋤奸團,簡稱「抗團」),是「七七」事變後不久,一些愛國青年在天津自發組成的民間抗日團體,後來發展到北平。抗日殺奸團曾經在北平和天津多次展開以刺殺、爆炸為主要手段的抗日鋤奸行動。這個團體的主要成員,除了國民黨派來進行組織和控制的軍統 特工人員以外,多是平津兩地的熱血學生,最初成員來自平津幾所著名中學,如貝滿女中、育英中學、天津中日中學、南開中學、大同中學等。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學生多數升入大學,殺奸團的成員也從中學生擴大到大學生。抗日殺奸團的活動在1938年-1940年間為高潮。

加入抗日殺奸團的不乏社會名流子弟,如孫連仲將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