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編 他們拒絕沉淪 第十章 鋼筋鐵骨

宋錫善——時為國民政府軍正部直屬炮十團士兵

陳海峰——時為江抗情報站副站長

郭宗凱——時為八路軍冀魯邊區運河支隊東光縣大隊戰士

王 亮——時為八路軍山東縱隊連級指導員

閻啟志——時為軍政部直屬炮十團二營五連副連長

在戰爭中,對於一個戰士來說,武器就是自己的生命。在我看來,任何一個戰士對自己的武器都是有感情的。在製作本片的過程中,我發現士兵對武器的一種有意思的情感差異,我試圖將這種情感表達出來。

美國一位軍事專家曾對一位日本軍事專家說過:二戰期間,如果八路軍有跟日軍同樣的武器裝備,三個月內就可以將日軍趕回日本。這種說法有點誇張,但這樣的說法是有道理的。抗戰期間,一個八路軍士兵一把土槍、三發子彈,便要奔赴戰場,這是需要勇氣的,但也是無奈之舉。

我們也許看過許多關於八路軍赤手空拳繳獲鬼子武器的電影。對於小八路郭宗凱來說,他也有電影中八路軍戰士對一件好武器的渴望,但他獲得武器的過程,並沒有電影中那麼浪漫傳奇。為了繳獲一把三八大蓋,郭宗凱頭部負傷、腳筋被打斷,排長也因此而犧牲。對於郭宗凱來說,赤手空拳繳獲敵人武器的過程,是殘酷而血腥的。據了解,由於武器裝備太差,八路軍戰士為了繳獲一件武器,往往要以一兩個戰士的生命為代價。

但對於國民黨士兵而言,無論是宋錫善還是閻啟志,在他們對武器的表述中,除了戰爭還是戰爭。他們並沒有像八路軍戰士那樣,能夠很直接地表達出對自己武器的那種喜愛。這一點,是我的疑問所在。

剪輯的過程中,我發現一個問題,宋錫善、閻啟志等人在講述「三十二倍十五榴」時,不知不覺都會表現出一種傲氣,即使在講述「三十二倍十五榴」在戰爭中受挫時,也沒有悲傷和氣餒。這是一種奇怪的感覺,這種感覺讓我想煽情的時候不知所措,卻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

「三十二倍十五榴」雖然不像倚天劍、屠龍刀那樣可以號令天下,但對於當時的中國軍隊來說,也算得上是最尖端的武器。武器就是因戰爭而生,更何況是為了阻止日軍入侵而特意製造的「三十二倍十五榴」,只有戰爭才能彰顯它的價值。如果把郭宗凱、王亮和他們自己喜愛的武器,比作戀人之間的情感;宋錫善、閻啟志等人與「三十二倍十五榴」,則是父子之情。

戀人的情感,常常表露於言語動作之間;父子之情,並不外露卻感情至深。我們常常喜歡講述追求戀人的經歷,來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但父親很少會直接說出對自己子女的深愛之情。當子女非常優秀的時候,父親對外人講得最多的,是子女的成功案例。哪怕是在講到不如意的地方時,那種發自內心的驕傲,依然如舊。

無論上述比喻是否恰當,但我相信,對於一個合格的戰士來說,都會對自己的武器充滿感情。只是有些情感會表露於外,有些情感則需用心體會!

「九一八」事變後,為了應付日益加劇的民族危機,國民政府展開了一系列國防建設,1934年春,國民政府花費2088萬元,向德國萊茵金屬廠訂購了24門十五公分重榴炮 。

根據「1934年德國軍火輸華數值統計表」顯示,當時的國民政府在這一年向德國訂購了總價值為3507萬元的軍火,這也就意味著訂購這批重武器的金額約佔年總額的近60%。由此可見,國民政府對這批超級大炮非常重視。

由於中國提出炮彈的射程要達到十五公里,所以萊茵金屬廠在十五公分重榴炮的基礎上,設計使用了三十二倍徑炮管,因此這批炮又被稱為三十二倍十五公分重榴炮,簡稱「三十二倍十五榴」。

在20世紀30年代,「三十二倍十五榴」稱得上是最新型的現代化武器。它的最大射程為20000米(40里),有效射程為15000米(30里),彈頭重100斤,彈頭上邊有引信,引爆後幾乎能夠逢堅必摧。

1936年,24門大炮運抵南京,軍政部直屬炮十團隨即成立。對於這批花了大價錢的重武器,蔣介石十分喜愛,各方軍政要員們也陸續專程到重炮團參觀考察。

1937年8月12日,淞滬會戰爆發的前一天,十六門被寄予厚望的「三十二倍十五榴」秘密運往上海。8月14日傍晚,上海虹口一帶的槍炮聲一直沒有停歇,國民政府軍政部直屬炮十團的士兵宋錫善正站在遠離戰場的某個角落,觀察著前方的一棟大樓,那裡是上海日本海軍司令部。

大樓里的人正在開會,絲毫沒有感覺到危險的臨近,宋錫善和戰友們此行的任務就是摧毀這一目標,而他們所依仗的武器,就是「三十二倍十五榴」。

宋錫善回憶炮轟日本海軍司令部時的情景說:「在虹口那個方向試射了一下,很準確,馬上轉移過來了,轉移過來以後,五連一起開炮,一次四發,打得極准。」

確認命中目標後,我軍一個加強排的步兵立即發起衝鋒。此時,日本海軍司令部的院牆大門已經被炸開,戰士們很順利地沖了進去,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隱藏在暗堡里的機槍突然打響,最終這一個排的戰士全部犧牲。

戰爭結束後,宋錫善才知道,「三十二倍十五榴」早已威名遠揚,戰爭還沒有開始,日軍就已經對海軍司令部大樓進行了層層加固。而中國軍隊發射出的炮彈雖然對目標命中甚多,但因為沒有燃燒彈 ,而難以達到毀壞的目的。

被寄予厚望的超級大炮首次征戰不僅沒有摧毀敵人的工事,反而使一個加強排的戰士因此喪命,這讓指揮官們大為失望。但這個消息只在部隊上層流傳,沒有對外宣傳。宋錫善說:「那個時候,指揮部知道這些情況,也不說,一說的話影響士氣。」

這次戰役結束後,日軍已經知道「三十二倍十五榴」出現在了淞滬戰場上,於是開始用海軍艦炮火力和空中優勢對這些超級大炮進行打擊,最終,16門本可以抵近目標瞬間急射的「三十二倍十五榴」卻始終未敢向前沿陣地推進,到最後炮十團竟不得不被分割成連、排使用,以兩門炮甚至一門炮去完成一些帶有游擊色彩的任務。

1937年11月5日,日軍在杭州灣金山衛登陸,宋錫善所屬的炮十團三營被迫在8日開始撤退。

回憶起撤退時的情景,宋錫善唯一的感覺就是「急」:「撤退時我們大部分都是夜間行動,由無錫到江陰,到江陰後再到南京,在南京也只停了一兩天,把營房裡的東西收拾了一下,就直接到了武漢。」

三營順利地撤退了,但團長彭孟緝 親自率領的二營卻在撤退中遇到了麻煩。他們撤到方家窯附近的一座公路橋時發現:為了阻止日軍追擊,先頭部隊已經在橋上埋了許多地雷,大炮根本無法通過。彭孟緝得知情況後失聲痛哭,大聲喊道:「中國就只有這一個像樣的炮團,怎麼辦呀?」但為了能夠順利撤退,他最終忍痛下令,將二營的八門大炮推入河中。

因為首次失利,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三十二倍十五榴」都備受冷落,直到1938年,這些超級大炮才再一次得到證明自己的機會。

1938年3月,因為徐州戰事吃緊,參謀總長白崇禧 想到了這些被遺忘已久的超級大炮,於是急調四門星夜趕往台兒庄,增強那裡的防禦力量。也是在3月,宋錫善所屬的三營四門大炮由團長彭孟緝親自率領增援潼關。

對於當時的情景,宋錫善回憶說:「咱們去的時候,敵人正在黃河對面那個風陵渡構築工事,作過河準備。」風陵渡位於黃河東轉的拐角,是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華北、西北、華中三大地區之界,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先頭部隊沒有炮,機關槍打他(敵人),他也不怕,等到我們增援部隊去了,一切射擊準備都作好了,他還不知道。直到我們對他開炮了,他們才知道我們的大炮來了。」宋錫善說。

「三十二倍十五榴」的突然到來,讓渡河的日軍猝不及防,撤退後的日軍立即用大炮進行瘋狂的還擊,但他們的大炮的威力和射程遠遠不夠,最終只能放棄,這一次,超級大炮們找回了尊嚴。

1939年11月,為了對付「三十二倍十五榴」,日軍向風陵渡增派了16門重炮,其中兩門是280毫米的重型榴彈炮。這種大炮的炮身自重就達30噸,每顆炮彈重達200公斤以上,是「三十二倍十五榴」炮彈的四倍。由於威力太大,280毫米的重型榴彈炮每發射一次,地基就會鬆弛,炮座也會逐漸下沉,據說當發射到四十至五十發的時候,地基就需要重新整修。

11月3日,日軍連續兩天向潼關發射了4434發炮彈,潼關幾乎被炸平,而經過潼關的隴海鐵路也遭到了嚴重破壞。

隴海線是連通西北和中原的唯一一條鐵路線,戰略位置極為重要,280毫米榴彈炮的最大射程雖然不如「三十二倍十五榴」,但強大的火力足以摧毀隴海線。每當有中國軍隊的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