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編 他們拒絕沉淪 第一章 盧溝曉月

阮捷成——時為北平志成中學學生

閻啟志——時為二十九軍南苑學兵團學員

黃成祥——時為南苑鎮居民

張可宗——時為二十九軍一三二師特務團工兵營戰士

劉良惠——時為北平學生

曹廷明——時為二十九軍三十八師二二五團三營十一連戰士

李蘭亭——時為二十九軍三十八師一一二旅二二三團戰士

老人們說,1937年的那年夏天,北平城裡悶熱得很,經常下雨。

老人們說,7月初,北平的月亮是月牙狀的,烏雲遮不住它。

就在那一年,一個小孩在南苑附近的一條河中,撿到了一柄大刀。刀沉在河底很久,卻依然明亮鋒利,碗口粗的小樹一刀就能砍斷。小孩為此高興極了,他向同伴炫耀了很久。

後來小孩悄悄把刀拿回家,卻還是被父親發現了。父親知道這柄刀的來歷,不顧兒子的哭鬧和反對,把刀送到了河對岸——那裡就是二十九軍位於南苑的兵營。

小孩並不知道,過了沒多久,將有一位二十九軍的士兵拿著這把刀衝上戰場殺敵。

這就是1937年的夏天,這就是北平老百姓的記憶,他們記得南苑兵營師部門前影壁上寫的「奮鬥」二字如猛虎下山,他們記得二十九軍士兵守在北平,個個武藝高強,他們記得士兵們身後背著的大刀,明亮鋒利,就如天空的月牙。

二十九軍兵營圍牆後面,曾經是很多北平少年心繫的地方。他們想去參軍,聽說加入二十九軍就能成為武藝高強、身背大刀的戰士。

如果你去過南苑,你就會知道,那裡上了年紀的老百姓都記得二十九軍。

老人們說,裡面有個旅長,馬術精湛,經常和他的副官賽馬。士兵們個個身體結實,不僅武藝好,還都是體育健將。

每當士兵訓練的時候,總會有很多小孩圍觀。

老人們說,那天訓練結束,他們看見一個士兵連翻了二十幾個跟頭,好像在打什麼賭。他們個個身體都棒,若是活在現在,肯定會成為武打明星。

只可惜,是一場慘敗擊碎了他們心中的夢。

為什麼會慘敗?老人們至今想不明白。許多年過去,南苑兵營的師部變成了文物,它並不對外開放,門前也長起了荒草,只有門前影壁上的「奮鬥」二字依然如猛虎下山。

憶。

馬鳴聲嘶。南苑泣血。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到1935年,日軍已佔領了熱河(今分屬河北、遼寧、內蒙古),在與國民黨簽訂了《何梅協定》後,中央軍退出平津,只剩下二十九軍成立稽查政委會在平津一帶駐防。至1937年,步步緊逼的日軍已來到了北平城外,控制了北平的東、北、西三面,守衛平津的二十九軍三面受敵,能夠和後方聯繫的只剩南方一線。

為了應對突發情況,1937年7月1日,北平開始舉辦學生軍訓總隊,二十九軍專門為這些學生安排了位於北京南苑的一個兵營,時為北平志城中學學生的阮捷成就是其中的一員。很快,這些學生兵就成了附近老百姓眼中的焦點。當時,南苑鎮的居民都管這些學生兵叫小孩連,只要碰到他們,總是會多看幾眼。而這些學生兵眼中的焦點,則是二十九軍士兵們身後背著的大刀。

二十九軍原屬西北軍,由於武器裝備落後,軍長宋哲元購置鑌鐵,為每位士兵打造大刀一把,並請來西北武師傳授刀法。二十九軍的將士們都有一個背包,三斤來重的大刀被他們插進皮鞘,捆在背包里,背在背上。遇到敵人時,大刀能夠很容易地抽出來和插進去。

1933年,二十九軍在長城喜峰口夜襲日軍,肉搏戰中,將士們手中的大刀砍死日軍五百餘人。從那以後,二十九軍的將士們就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而他們手中的大刀,也成了二十九軍的標誌。

二十九軍很多老兵都說,在二十九軍中,刀法最厲害的當屬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 ,同時他也是殺死日寇人數最多的。「他是刀砍和槍打併用,別人殺三十個,他可以殺三百個。」當時作為二十九軍一三二師特務團工兵營戰士的張可宗,現在說起趙登禹師長,還滿是崇敬。

在學生兵的眼中,師長趙登禹自然是一個傳奇人物。每天訓練結束後,他們總要圍在老兵身邊,聽老兵講述趙登禹師長在喜峰口戰鬥 的故事,說到高興時,他們就一起高唱軍歌。這樣的日子,美好而愜意,但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卻只是奢求而已。

1937年的7月8日凌晨,睡夢中的阮捷成被槍炮聲驚醒,此時,北平城的百姓們也紛紛走出家門,驚恐地望著西南方向,因為槍炮聲是從那裡傳出來的。

北平城突然變了一個樣。

事隔多年,當時還是個學生的劉良惠老人還能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景象。他說:「外邊隱約聽到槍炮聲,當時市民們驚慌失措。街上沒有人了,巡警也沒有了,空空的。」而身在軍營的阮捷成也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氣氛。8日早上,他和同學們起來做早操時,一個傳令兵騎馬過來向總隊長報告,總隊長聽完以後,把總值日官叫到跟前交代了幾句,就匆匆忙忙地走了。阮捷成回憶說:「總隊長這一走之後,我們再也沒看到過。後來才知道,他是到前方指揮戰事去了。」

不久,深陷在驚恐中的人們知道了發生的事情。

就在1937年7月7日夜10時,日本華北駐軍在距北平十餘公里的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後,日軍詭稱有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遭到拒絕後,日軍於7月8日凌晨包圍了宛平縣城,並向盧溝橋中國駐軍發起進攻,駐守在這裡的二十九軍將士們奮起還擊。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了。

1937年7月8日,遠在延安的中共中央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號召全國人民、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抵抗日寇的侵略。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積極響應這一號召,紛紛走上街頭進行示威遊行,他們高呼愛國口號,為北平的將士們捐款捐物。

劉良惠老人回憶說:「學生們上街了,好像那個時候,沒什麼組織,也沒什麼領導,就是說自動地、自發地、成群結隊地給二十九軍募捐、演講,來犒勞他們。」

此時的北平城已經成為中國人乃至世界人民最關注的城市。

在全國各地,人民群眾走上街頭進行示威遊行時,身處北平城內的將士們也紛紛擦亮了手中的大刀,準備和日軍拚死一戰。

二十九軍戰士曹延明回憶說:「當時一天一磨刀,沒事就磨刀、擦槍、擦子彈,那個刀削頭髮都能削斷。」

負責守衛南方一路,最重要的南苑兵營也被加高加固,黃成祥老人回憶說:「二十九軍備戰,怎麼備戰呢,就把這個圍牆又加高,圍牆外面的溝,又加深加寬,他把這三個門的口也挖成了溝。」

北平附近的老百姓則開始把自己的親屬送往北平城內,城高壁厚的北平城成了人們心目中的避難所。

身在軍營的阮捷成第一次感受到了戰爭離自己是多麼的近,當時學生兵和正式部隊混住在一起,往往白天看到部隊還在,第二天部隊住的地方就變成空房子了。為了學生們的安全,軍訓不得不提前結束。阮捷成心中知道,大戰已在所難免。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冀察當局分別在1937年的7月9日、11日和19日,與日本華北駐屯軍進行了三次和談,並達成了三份協議,但盧溝橋時斷時續的炮聲證明這三份協議其實只是一紙空文。「現地談判」使日軍贏得了增兵華北的時間,卻蒙蔽了冀察當局的視線,延遲了二十九軍布兵應戰的準備,趙登禹的部隊27日才趕到南苑。此前,他的部隊在大名,馮治安的部隊在河北省保定。他們向北平集中時,主要依靠徒步走。閻啟志說:「當時中央的政策是避免衝突擴大,能夠化解的就化解,光想著和日本和談,可日本人調兵遣將,源源不斷地往中國運兵。」7月25日,陸續集結到平津的日軍已達6萬人以上。

當時,中日雙方軍事力量相差懸殊,日軍武器精良,不但有飛機,還有坦克和大炮。而二十九軍將士的手裡,除了大刀,只有落後的「漢陽造」步槍。北平城已經危在旦夕。

1937年7月28日,日本華北駐屯軍趁二十九軍換防之際,突然夜襲了他們位於南苑 的兵營。閻啟志老人對這一夜的印象格外深刻,他說:「就在這天夜裡3點多鐘,日本人的炮就來攻擊南苑了。」阮捷成當時就住在宋哲元司機家附近,害怕不大安穩,就搬到前門的六國飯店。在以後的幾天里,阮捷成在六國飯店的樓上,目睹了南苑戰鬥的整個過程,他說:「火光都看到了,炮聲都聽到了。」

南苑是平原,沒有山坡,沒有躲避的地方,所以這裡並不是有利於中國軍隊作戰的地方。而且,當時的南苑並沒有正式的部隊駐守,張可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