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陌生人(2006-2010) 第二十五章 涅槃

時間奔騰不息,把前一年的喧鬧與悲歡,一併帶入下一個年份。

先引發轟動的是升空的「嫦娥一號」。新年到來前的幾個小時,繞月飛行的「嫦娥一號」在太空中傳來遙遠的祝福: 新的一年又開始了。從東北到西南,從草原到雪域,讓我們同聲歌唱美好生活。衛星傳回的,還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和《青藏高原》兩首歌曲。電波回蕩、激人遐想,曾幾何時,唱著《東方紅》長大的一代,而今已過不惑之年,反觀今日之中國,與30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幾個小時後,藉助廣播和電視,這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向十幾億國民祝賀新年,並再次強調要「改善民生」: 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促進社會和諧。

話是對中國老百姓講的,但並不妨礙外國人聽見,因為講話中,胡錦濤「歡迎各國體育健兒來中國參加奧運會和殘奧會」,「歡迎各國朋友來中國觀看奧運會和殘奧會」。不用說,這是在為北京奧運會做鋪墊。

新年賀詞還提醒人們,「2008年,對中國人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年」,「我們將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與奧運會一樣,這也是可預見的大事之一。

政治人物在媒體上拋頭露面向來被賦予更多意義,公眾對此也習以為常。相比之下,大學校長在新年晚會上演唱流行歌曲的新聞更能引起世人的興趣,後者暗示著社會風氣的開明與開化。所有的變化,皆因改革而生,由開放而起。

新年鐘聲轟然作響,告慰歷史,也宣告未來。

與此呼應,《人民日報》在開年社論中充滿激情地寫道: 這是13億中華兒女熱切期盼的年份,是世界向中國投來更多目光的年份,是必定鐫刻在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年份。2008年,必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史冊上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南方一份改革中成長起來的報紙在卷首寫道,「毫無疑問,沒有30年來的思想解放、觀念嬗變,就沒有2008年北京奧運會」,兩件大事的不期而遇讓所有中國人精神大振,受此鼓舞,民族復興的氣氛異乎尋常地強烈。

元旦當日,10萬四川人抖擻精神,用跑步的方式迎接新年,加油奧運。是夜,幾千里外的浙江溫州,人們走進劇場,在充滿法蘭西風韻的新年音樂會中恭候新年。如報紙上所寫,「一個大時代的派對年,一個大中國的狂歡夜」。

放眼全國,類似的活動數不勝數,一派歌舞昇平。前一年的好形勢點燃了國人的夢想,人們希望以這樣的開端延續未來輝煌。

然而,上蒼有意要考驗國家的意志,前景無上光明時,災害不期而至。

2008年1月12日,冷空氣南下,長江以南地區氣溫驟降,十數日,罕見暴風雪席捲南中國,低溫酷寒堪稱百年一遇。

異常惡劣的天氣摧垮了缺乏足夠設計遠見的電力系統。城市到鄉村,大面積爆發「電荒」,湖南省8000餘名電力人員卧冰爬雪,仍杯水車薪,北方各省不得不緊急增援。

更嚴重的問題還在後面。冰雪導致的交通癱瘓「阻斷了數千輛運送煤炭、糧食和旅客的貨車及客運列車的運行」,凍結了數百萬人回家過年的慾望,物價飛漲激發小範圍的恐慌。幾毛錢一斤的白菜暴漲到3元一斤,小道消息流傳,有人囤積居奇,通貨膨脹雪上加霜,上海股市因此一天下跌7.19%。

時值臘月,年關在即,全國上下無絲毫過年氛圍。

大自然的災害倘若無可避免,人為的災難則叫人心生惋惜。持續惡化的美國經濟沒有絲毫迴轉的跡象。就業、製造業和零售銷售等經濟領域的疲軟數據表明,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的增長正在下滑。壞的消息接踵而至。

美林證券、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相繼宣布巨額虧損。雷曼兄弟瘋狂裁員。美國股市一落千丈,美元持續走軟。華爾街噩耗頻傳,布希政府緊急出台刺激方案,美聯儲不得不輸血救市。起始於房地產領域的次貸危機其實剛剛開始。

危機不可避免地浸入實體經濟領域,只是早晚問題。金融危機推倒的多米諾骨牌以令人吃驚的速度倒下: 冰島國家面臨破產,比利時全國陷入癱瘓狀態,傲慢的英國人也不能倖免,西方世界引以為豪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遭受質疑。「與他國相比,中國固若金湯」,德國之聲的播音員電波中不無期待地評論,「中國不是金融危機的救世主,但已成為世界經濟的中流砥柱」。說法充滿緊迫感,具有相當的代表性,但與中國實情相差甚遠。

政體不同導致的隔閡增加了了解的難度,一些西方媒體常常把中國視作獨善其身的事外人。實際上,嚴重依賴出口拉動的中國經濟並非想像的不可動搖。經濟世界的連鎖反應在第一時間就跨越國界,漂洋過海。

遭受重擊最直接的是股市。2008年元旦起,一路高歌的中國股市狂跌。人們的注意力恰好被大眾媒體連篇累牘的冰雪災情吸引,回過神來,股市早已傷痕纍纍。22萬億元財富灰飛煙滅,數千萬股民血本無歸。

3月,危機傳染至企業界,製造業不斷告急。

浙江台州,5371家上規模企業中,虧損1111家,虧損面達20%。縫紉機廠起家的飛躍資金鏈斷裂引發財務危機,邱繼寶忍痛割讓69%股權,造成民營企業界巨大惶恐。

100多公里外的溫州,200餘家企業破產,小作坊倒閉無數。形勢急轉,上萬家中小企業驚恐萬分,紛紛開源節流,有甚者乾脆停工停產。當地政府頻頻出招,為企業排憂解難。比如,啟動高校畢業生民營企業「紅領」招選工作。重重考核, 44名黨員身份的畢業生,集中培訓後,推介到30多家民營企業,目的是要把黨員的先進性帶進民營企業。派遣到康奈工作的王蓓蕾設計的「尋找康奈10大浪費現象」活動, 收到員工幾百條合理化建議,其中一條建議每月為企業節約成本7萬元。

值得一提的還有「溫州名購」計畫。

地產商胡時俊主動找到相關部門,願低價出租自己開發的天津麥購時代廣場半個樓層,集中展示溫州品牌。幾經輾轉,此事被新任市長趙一德得知。

2008年,經濟危機當下,趙一德被任命為溫州市長,統籌全局,被寄予厚望。

出任市長前,趙一德在溫州任職多年,口碑極佳。他是位開明而富有遠見的技術型官員,有學歷,有想法,精力旺盛,思維敏捷,且據說仕途前景極為光亮。

趙一德對胡時俊的意見相當重視。他認為,溫州商人歷來有抱團傳統,如政府加以引導,以遍布全國的營銷網路為依託,召集企業開拓市場,定能形成強大衝擊。

因此,他順勢提出「溫州名購」策略,「爭取兩年內在國內重點城市創建百家『溫州名品購物中心』」。計畫的精髓是強強聯合,以大帶小,把溫州強勢品牌集聚一起,形成效應,帶動弱小企業共生共榮。

為推廣「溫州名購」,趙一德提出「政企聯動、克難攻堅」,以政府名義獎勵企業,給予補貼,組織參加有影響力的商品交易會,並派幹部深入基層,調查企業實情。為了解企業心聲,他與網友在線交流,還親自前往北京推銷溫州商品和旅遊資源。2008年年底,他帶隊飛往溫商聚集的西班牙,勉勵危機風暴下的海外溫商,鼓勵他們回鄉創業。

在政府的推動下,分散各地的溫州商人影從而入,「溫州名購」成為寒冬中難得的一個閃亮片段。

然而,危機蔓延,那些沒來得及加入的企業終於感受到陣陣寒意。

各行業中,損失最大的當屬鞋業。外匯持續走高,出口退稅減少,訂單驟減,勞動力成本上升,出口依存度過大的傳統製鞋業利潤單薄。危機中,大多數小企業處於半停產狀態,規模較大的鞋企思考轉型。

頗有名氣的老牌企業新豐,董事長繆存良製鞋起家,經十載創業,打下半壁江山。不過,新豐染上家族企業人浮於事和「懶散松垮」的通病,讓留洋歸來的兒子繆新穎頗為「看不慣」。廖新穎一己之力當然未能改變現狀。兩年前,徵得繆存良同意,繆新穎前往上海,開闢和家族生意完全不同的期貨領域。他收羅人才,廣結好友,一面布局,一面等待機會。

2008年,危機襲來,溫州企業界湧現轉型熱潮。電氣企業轉向新能源,汽摩配件企業向整車產品發展,泵閥行業進入煉油、石化、核電。龍頭企業,乘危機中其他企業裁員,積極招攬人才,準備產業升級。繆新穎敏感地意識到,機會來了。他看得很清楚,純粹做製鞋加工,能賺的錢微乎其微,不如另闢蹊徑,選擇證券期貨經紀公司。他悄悄在上海轉型。這一年,忙白頭髮的他說的最頻繁的一句話是:「產業轉型,公司里沒有其他人會考慮,只有我來考慮。」話說出口,他彷彿為新豐找到了奮鬥的新方向。

與此同時,先行一步的胡金林已經在打理他的柬埔寨森林。相比出口貿易,這個行當風險小。按照胡金林規劃,15萬畝的森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