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陌生人(2006-2010) 第二十四章 潮叩溫州

未來屬於中國嗎?《新聞周刊》國際版總編輯法瑞克·扎卡利亞用肯定的語氣說:「中國的崛起不再是一個預言,它已經是一個事實。」到2007年年底,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不出意外地超過德國,成為美國、日本之後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大環境好得是如此的迷離且迷人。

2007年1月,一種名為「熊貓燒香」的電腦病毒開始在網路上瘋狂肆虐,讓習慣了網路的中國網民飽受驚慌。直至兩個月後,病毒始作俑者李俊被捕,其黨羽亦隨之落網。這個號稱中國最大網路犯罪案的神秘面紗才被揭開。互聯網的行情在這一年實在算不上好,各大公司都在絞盡腦汁尋求新的增長點,結果堪憂。

進入公眾視野的犯罪分子都是20世紀80年代出生,身上有著「80後」的標籤,還有一項共同特徵分外引人注意: 低學歷,求職受挫,對社會心懷憎恨。令人遺憾的是,李俊等人的落網除給自身親友帶來羞辱外,並未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當時恰逢農曆新年,大江南北洋溢著節日的氣氛,電視中反覆播放全國各地歡度新春佳節的畫面,只是新聞節目中偶爾提及此案,亦被人們視作聊天消遣的花邊新聞。

事後看來,人們一定忽略了些什麼。抑或,樂觀的大環境讓人無暇反思。

所有的一切都在不約而同往好的方向發展。經濟迅猛的態勢人所共見。如果把這年算在內,連續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速度之快,時間之久,世界範圍內屬少見。國家財政收入達到史無前例的5萬億元人民幣,百姓收入大幅增長,大國崛起呼聲愈發強烈,社會圖景令人歡欣鼓舞。

社會氣氛中,一位攝影師跑到南中國海的一角——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發源地。他用鏡頭捕捉到浪花拍擊岩石的畫面,冠以「潮叩中國」的標題,刊登在供職的報社。不曾想,原本普通的照片一炮走紅,被各類媒體競相轉載,引出國人對未來的無限希冀與期待……

不會有太多的人會像溫州人那樣,對外界的氣候是如此的痴迷和在意。

潮叩中國,何嘗不是潮叩溫州。只是,在這個寒冷的冬春之交,一向自詡清高的大學畢業生們明顯地感到求職受挫與「不受歡迎」。

招聘會上排起擁擠的長隊,互聯網上出現名目繁多的求職網站。相關部門解釋,就業市場上活躍的本科畢業生高達500萬之多,除了少數幸運者,大多數畢業生苦於著落。「沒有工作經歷」、「缺乏社會經驗」是被拒絕的主要原因。不過,作為應屆生,這幾乎不可避免。

萬般無奈下,一些人走進傳銷行列,一些人當起啃老族,還有人跑到大城市打零工,對「傳菜員」、「面點工」趨之若鶩。最悲哀的是,經過十數載寒窗,這些20出頭的年輕人仍舊無法自立,國家除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之外,也無任何得力措施。另一個矛盾的現實是,中國經濟賴以增長的「人口紅利」即將結束,由此導致的勞動力缺口高達1300萬。

鬱悶的氣氛下,溫州春季招聘會如期而至。

180多家企業推出2000多個具有誘惑力的崗位,海報上打出年薪六位數的信息,吸引各路人才,不乏博士、海歸。可是,務實的溫州老闆並不認學歷,反而更看重本事。一家企業負責人對每一位面試者問一個挑剔的問題: 我們公司去年的效益是3000多萬元,假如我20萬年薪聘用你,你能否在兩年時間內提升2/3的產值?

一樣在溫州,「大學生做豬倌」激起波瀾。

甘當豬倌的大學生叫陳芝朦,樂清人。一年前,他從畜牧獸醫專業畢業,進入父親養豬場幫忙: 每天6點起床,打掃豬場,給豬餵食。兩個月後,他學會了小豬育苗、母豬防疫、母豬接生。過了一年,陳芝朦迅速成長為養豬方面的行家裡手。轉過年來,父親放心地把豬場交給他。而他也不負眾望,「鬧出」了大動靜。

接管養豬場後,陳芝朦破天荒地投入百萬元進行科技改造。他引進計算機管理系統,對小豬死亡率、商品豬量肉比等數據進行監控;另一方面把捲簾換成風機水簾,利用空氣動力學原理營造出冬暖夏涼的效果;還大力推廣零排放養豬法,得到政府肯定,承擔起國家級星火項目「凈化沼氣環保工程」。

到2007年春天,陳芝朦豬場存欄數達4500多頭,產值高達1500多萬元。陳芝朦也憑此成為大學生吃苦創業的典型,在媒體筆下形象生輝。由此人們知道,溫州年青一代延續了父輩的創業精神,絕非一般的「富二代」那樣紈絝與不可救藥。

每當就業形勢不好,創業就會再度流行。廣東、陝西等10多個省份提出「全民創業」,響應者雲集。一位記者統計,中國每六個勞動力中「有一個是老闆」。一位經歷頗多坎坷的大學教授由此感慨:「現在,很多人提到創業的時候,就像是去散步一樣隨便。」

經商蔚然的溫州,創業風潮迭起。為數眾多的創業者中,以下幾位人物值得提及: 海歸張宏偉苦心孤詣,兩年的時間感動了一位法國精油理療師。這年,他攜帶戒煙配方回到溫州,創辦艾薇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發戒煙產品。

孫寶森則隻身跑到義大利普拉托打工。和早年外出的溫州人一樣,他從服裝廠學徒做起,幾年下來,創辦的新溫州時裝公司小有名氣。這年,他提出創新理念,進軍大眾服裝市場,在義大利掀起中國風。

李振達發明全密封微波硫燈,一隻800瓦燈泡可照亮一個廣場,光效是同功率普通鈉燈光的15倍。他註冊的企業受到美國GE和日本松下等大牌企業的關注。另一位溫州商人看好2008年的美國大選,到工商局註冊了「美·奧巴馬」、「奧巴馬」兩個商標,等著轉手。照舊,溫州企業界評選年度「十大傑出在外創業青年」。獲獎者中,36歲的陳建一枝獨秀。陳建出生在瑞安市塘下鎮,16歲時在自家的汽車電器廠做推銷員。1993年,他看中安徽市場,轉戰合肥,從事汽車配件生意;後來引入連鎖經營模式,慢慢成為安徽最大的汽配經銷商。

生意盤子放大,陳建的目光轉向經營不善的國有企業,開始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收購國有企業。他最早收購了蕪湖一家國有軸承廠。花費不菲,可陳建從中嘗到了資本擴張的甜頭。於是,他到合肥工商局註冊「溫商」品牌,同時拉攏一大批溫州商人,共同收購國有企業,開發房地產。

「溫商」在徽商遍地的合肥創出天地。2007年,陳建一次性買斷工齡,再次收購了一家產值過億的大型國有企業。他還以1500萬元的價格,收購南陵王酒廠。經過徹底改造,酒廠重新包裝上市,並且一炮打響,被當地政府指定為接待用酒。

「十大傑出在外創業青年」中徐慧和黃賢波成就傲人。

2007年下半年,發改委等部門陸續出台支持太陽能的相關政策。以眼鏡貿易起家的溫州女商人徐慧在安徽收購了名氣不小的瑞鑫廣電,與沙特巴格山集團簽下三年的合同。以往生意一切歸零,徐慧再度出發,向太陽能市場巨大的中東進軍。而黃賢波則斥資5000萬元,拿下青海省祁連縣小沙龍東溝銅礦,同進他擁有一個玉礦、一個銅礦和兩家「發展勢頭很好」的網站。接下來,他的目標是新疆和甘肅的兩座金礦。事實上,徐慧與黃賢波所涉足的礦產資源、互聯網,正是近年來溫州創業者以資本「扎堆爆炒」的領域。

2007年4月,中國人的目光聚焦在了娃哈哈與達能的股權「口水戰」。

企業家的「契約精神」引起方方面面的強烈爭論。無論結局好壞,「燈下黑」的合資方式註定不可能持久。由此,商業糾紛案也帶上了更多的民族主義色彩,許多中國人恍然大悟: 電視廣告中天天叫賣的娃哈哈早已成為外國人的囊中之物。有好事者曆數中國品牌被外國品牌收購雪藏的案例,不忘記旁敲側擊,提醒人們民族品牌的岌岌可危。

人人心急如焚,對此案投以莫大熱情,民族工業保護論甚囂塵上。沸沸揚揚之際,溫州低壓電器生產企業正泰以產品侵權的名義,把跨國巨頭施奈德推上了被告席。消息傳出,群情激昂,進一步把民族工業保護論推向高潮。

施奈德公司自1995年進駐中國後,一直以勝利者的姿態自居。10多年來,通過各種方式併購中國企業達17家。廣為人知,正泰多次拒絕與其合資,竟被施奈德24次告上法庭。南存輝在不同的場合講述了以下幾個事實: 1994年,施耐德希望以現金方式收購正泰80%的股份,被拒絕;

1999年,施耐德提出控股正泰51%的股份,被拒絕;

2004年,施耐德把門檻降低到各佔50%的方式合資,仍遭拒絕;

2005年,談判失敗後,施耐德馬上在幾個國家對正泰提起訴訟。如今,正泰抓住對方把柄,轉守為攻,把氣勢凌人的施奈德告上法庭。施奈德措手不及,狼狽不堪。正泰風光無限,被視作本土品牌翻身正名的希望。

正泰狀告施奈德的理由是: 施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