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陌生人(2006-2010) 第二十三章 盛宴

過去的幾年,全世界的觀察家們不約而同地嘖嘖稱奇於中國經濟的雷霆萬鈞。儘管,我們知道,一件事過熱或過冷,都不是什麼好兆頭。

2006年前後,幾乎看不到任何論調暗示或明示「中國經濟即將崩塌」,而此種論調曾經屢見不鮮,雖然無一應驗。不經意,外國人轉換了態度,開始讚美中國。市面上出了一批頌揚中國變革的圖書,且非常暢銷: 詹姆斯·金奇的《中國震撼世界》進入全美暢銷書排行榜,一舉獲得這年英國《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圖書獎;法國資深記者埃里克·伊茲拉萊維奇撰寫的《當中國改變世界》一書也迅速熱銷歐洲……

據《參考消息》上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天新建房屋面積佔到全球總量的一半左右。重慶10天的建築成果,相當於15個紐約曼哈頓的克萊斯勒大廈。

美國著名紅杉資本合伙人莫瑞茨飛到中國,尋求投資項目。這位因投資雅虎、Google而號稱伯樂的人對中國垂涎欲滴。據說,之前的紅杉資本投資半徑「不超出矽谷40英里」。現在莫瑞茨卻主動來到中國。

接著,中國工商銀行股票在上海和香港同時上市,IPO募得資金高達191億美元,刷新全球IPO的紀錄。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在港交所大廳激動地對記者說:「我非常非常的滿意,今天的上市非常非常的成功。」兩年後,中國股市無度狂升,工商銀行的市場資本總額變成了一個令人無法相信的數字——2540億美元,超越美國花旗銀行,獨佔世界銀行鰲頭。

中國的經濟與企業是如此磅礴大氣,許許多多「第一」加諸其身。然而,有人不無悲觀地發現,大多數在國際上拋頭露面的中國企業均為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則暗自神傷。

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行業重組盛宴中,民營企業無奈作為看客。「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上,國有資本比例達到了驚人的98.4%,排行榜中的70餘家私營企業,資產合在一起竟然不到工商銀行的1/10。很明顯,進入全球化時代,世界上最賺錢的行業無外乎汽車、食品、電子電器、建材、貿易、銀行、製藥等競爭性行業;只是在中國,最賺錢的公司是電信、鋼鐵、石油、石化、電力等壟斷行業。

私營企業,在多數民眾眼裡,還是屬於野路子。當然,有意思的是,出現在國內富豪榜上的名字,民營經濟的帶頭人又佔據多數。

這種奇妙的對比,對於參與其中的溫州企業,彷彿在隱喻著什麼。

當然,更多的普通人都在為各自的生計奔忙。氤氳上升的奔流中,這就是2006年。

新年來臨前的幾天,溫州持續著一貫的低溫陰冷,天空中不時會有零星的雪花,落地後旋即不見,人們期盼著一場痛痛快快的大雪,浸潤乾渴已久的大地。

畢竟,新舊交替之際,一場瑞雪會讓人們精神抖擻。

元旦,《人民日報》評論員以慣常的語氣為新一年吶喊助威。

由於2006年是「十一五」時期第一年,社論以《偉大的開局之年》為題,強調「這將是一個深化改革之年、科學發展之年、促進和諧之年」,也將是「一個希望之年、奮鬥之年、前進之年」,還是「站在新起點、肩負新使命的開局之年」。

在一個無比重要的年份,「一個堅持改革開放的大國理當對世界有新貢獻」。文章提出四個「著力」: 著力加快改革開放,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快又好發展。社論發表當天,溫州市民王毅誠創辦的「溫州市溫信電腦租賃公司」開張營業。整個公司只有他一個人,王毅減既當老闆,也做員工,名副其實的「一人公司」。

記者們翻看歷史記錄,發現這個「一人公司」是全國首家,於是大聲驚呼: 溫州人又開創了一項「中國第一」。聯想到幾十年前的全國第一張營業執照、第一家股份合作企業,還有第一條股份制鐵路,一貫苛刻的評論員也放低姿態,認為「創新的溫州在繼續發展」。

不久,國家實施農村電影改革發展「2131」工程,作為試點,溫州吸收民營資本,組建新農村數字電影院線公司,再次讓人眼前一亮。

中國熱繼續流行。在美國,人們關心的東西有四件: 小布希、伊拉克、橄欖球和中國。

所有的商店不可避免地出售中國產品,介紹中國的書籍和文章受到歡迎;學術風氣濃郁的伯克利校園,有關中國的講座海報是學生們關注的焦點。校方開設中文課,膚色各異的外國學生在課堂內操著不太熟練的漢語,樂此不疲。有人會磕磕絆絆地問「毛澤東和江青是怎麼認識的?」等稀奇古怪的問題。

美國經濟學家說: 中國經濟迅速崛起,正在改變世界格局。社會學家躲在厚厚的眼鏡片後面,語氣嚴肅: 美國將被中國取代。學生們沒這麼高深,他們想的問題無非是就業和掙錢,中國已是他們職業生涯規劃中的一部分,或許要不了多久,他們便可以親身體驗這個國家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

一部名為《中國製造》的紀錄片在美國極為盛行。攝影師的鏡頭記錄了中國東南部某些「血汗工廠」的震撼場景: 昏暗的廠房裡,年輕的打工女夜以繼日地生產那些「俗氣的珠子」,一串又一串。她們恪守本分,卻不明白「誰會買這些難看的東西」。

全球經濟一體化最終使打工女們成為產業鏈條上的一環。記者把一組美國男女狂歡的照片展示給她們看,瘋狂的人們脖子上帶著顏色鮮亮的珠子,正是她們的產品。只不過,原本不值錢的一串珠子,到了美國居然賣到100美元,足夠令一個熟練工操勞兩月。儘管這樣,鋒芒畢露的「中國製造」仍舊遭受指責。為爭奪市場沖得頭破血流的溫州小商品自然是重點打壓的對象。

日本《朝日新聞》強調,「對正在崛起的中國,是參與還是抑制,如何採取對策,是日本中長期最重要戰略判斷的課題」。不久後的2006年3月末,中國的外匯存底達到8751億美元,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一,旋即引發各國恐慌,中國產品面臨封殺圍堵。

2006年4月,溫州鞋再次遭遇歐盟的反傾銷。

多家鞋商轉戰俄羅斯市場,旋即引起俄羅斯不滿,俄方單方面調高進口稅,溫州輕工業品受到巨大波及。大批溫州鞋在葉卡傑琳堡被查封,溫州商人損失慘重。

2006年5月,溫州眼鏡企業在米蘭眼鏡展上拿下4000萬美元訂單,引起一片恐慌。僅隔1天,4家中國打火機企業就在美國遭遇調查,其中包括兩家溫州企業。

接著,溫州企業在巴西接受反傾銷調查……

春天,溫州老闆攜帶上百億元資本,組團進京。據說,他們這次不是為「炒房」,而是要「大規模投資」,「開發國有企業」。靠「種樹」出名的余常豐是團中代表。

幾年前,時任商務部部長的薄熙來說:「種樹永遠正確,不會因企業破產而給國家造成損失,老百姓也不會罵。對一些投資沒把握、看不準的項目上的資金,不如放到發展林業上去。」

此話傳到溫州,感覺「做生意難,風險大」的余常豐決定種樹。他跑到湖北,承包一片商業林,種了數萬棵義大利楊樹,收穫不菲。

而在湖北,20多個溫州老闆成立「湖北浙商投資公司」,組建「湖北浙商集團」,從高科技機械加工方面尋求突破。

但最令人拍手叫絕的是陳道榮,一個靠推銷柳市電器起家的樂清農民,盯上了新能源領域。他在新疆投入巨資,開發風能。即使投資前景被大部分人否定,陳道榮依然我行我素。在他的身上,溫州老闆的精悍與韌性展露無疑。

1979年,陳道榮出道,23歲的他懷揣200塊錢,跟著朋友去陝西寶雞推銷柳市小家電。此後7年,他經常往返於隴海線上,就連列車乘務員也對他印象深刻。最艱難的一次,為了去一個銅礦推銷電器,陳道榮徒步行走10多個小時,差點葬身在風雪交加的唐古拉山口。

1986年,陳道榮拉來4位親友,每人出資8000元,在一家破祠堂創辦了「華儀開關廠」。兩年時間,「掙了一些錢」的創業夥伴見好就收,留下陳道榮一人堅守,他卻意外地大賺一筆,從此事業平步青雲。

陳道榮往北,24歲的史志文則向南,到廣州找工作。

沒有技術特長,幾天下來,史志文不僅沒有找到飯碗,反而屢屢受挫備受打擊。失望之餘,史志文回寄居的同學處百無聊賴看報紙,無意間竟從一張舊報紙上發現了命運的拐點。

在一份前一年的報紙上,史志文看到一條標題為「中國女褲看鄭州」的財經新聞。

陳舊的「新聞」讓史志文心生波瀾,2億多條褲子,每條需要紐扣、拉鏈、吊牌,算下來是筆龐大需求。他立即動身,趕往鄭州調研。經過幾天的走訪,他發現當地服裝企業的輔料提供者以東莞和溫州商人居多。由於地理阻隔以及溝通不暢等原因,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