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迷失(1995-1999) 第十五章 未來去往何處

四處闖蕩的溫州人,他們不僅面臨源源不斷的財富,更有源源不斷的麻煩。

北京大紅門,曾經一度是溫州人的天下。幾個月前,這裡進行了一次聲勢浩大的清洗。山雨欲來的氣勢令素以膽大著稱的溫州人也心神不定。

然而,春節一過,大紅門又熱鬧起來。操持著溫州方言的人們忙著收拾房屋、張羅生意。節日喜慶的延續,讓情況看起來並不像想像中那麼糟糕。而不久前對他們還冷冰冰的管理部門此時也溫和慈祥起來,甚至連辦暫住證都容易了許多。

不久,丰台區投資的「大紅門服裝城」舉行隆重的奠基儀式,北京市主要領導到場祝賀。在現場,溫州人是最受歡迎的客戶。

一個月後,規模更大的溫州大院動土興建。經歷突如其來的清理,浙江村以更韌性、蓬勃的姿態發展起來。此後,多年制度建設一度停步不前,但隨著規模和範圍的擴大,浙江村和政府的關係變得含糊曖昧。雖然有人「咬牙切齒地動議要根除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浙江村,可要進行實際的動作畢竟已越來越難」。

唐納·沃許說:「對宇宙需要有的第一個了解是,沒有情況『好』或『壞』,所以停止做出價值判斷;第二件需要明白,事往哪個方向變,操之在你。」看上去,以溫州人占多數的浙江幫要在這裡長久紮根,至於未來會不會再有波折,誰也說不好。

就這樣,天安門南面5公里,浙江村如一則寓言般「令人難堪」地向著未來奔去。

春節來臨前的幾個星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主題研究部署1996年經濟工作。會上,朱鎔基總理宣布1996年關於涉外稅制的三項重要改革: 大幅度降低關稅稅率,取消進口稅收減免的優惠政策;進一步調低出口貨物退稅率;對加工貿易實行進口料件保證金台賬監管制度。

新一代領導人的執政能力再次得到檢驗。現在我們的政府不再說 「治理整頓」, 而改了說法叫「宏觀調控」。

《人民日報》隨後發表社論《開好頭起好步》:「一定要緊緊抓住經濟體制和增長方式的『兩個轉變』。」「各級領導都要減少事務性和應酬性的活動,特別要反對形式主義,精簡會議和文件,精簡評比、評選活動,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搞調查研究。」

政策條例頒布的幾個月內,幾乎所有政府部門都忙於學習、貫徹、落實中央思想。官員們放鬆了對原本決定嚴格清理的自由市場的監管。

有人認為他們精力有限,對此無暇監管;還有人認為是《人民日報》社論起到作用,官員們才不敢貿然行動。議論莫衷一是,但起碼有一點可以肯定: 政府高層的決策常常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如,浙江村從死寂中緩過氣來,展現新生。

奧運會選拔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男子足球預選賽亞洲區決賽即將在吉隆坡打響。200多名溫州人訂購觀賽機票。比賽日,吉隆坡足球場熱鬧歡騰。自費而來的溫州團吶喊助威、聲勢浩大。國奧隊最終敗北,但他們著實在國人面前露了一次臉。

而鄰國俄羅斯正在用好奇的目光打量這個東南方的鄰居。《論據與事實》周報第9期刊登了一篇充滿對比意味的文章《人力車和「賓士」之間的中國》: 專家認為,中國經濟奇蹟的基礎是廉價勞動力和開放的投資政策。國家自由經濟區的數量在逐年增加。摩天大廈、飯店、貿易中心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像莫斯科練馬廳廣場那樣規模的建築工程,在中國大城市是家常便飯。街道上不僅自行車多,外國生產的汽車也不少。10年前在中國最常見的進口汽車是「日古利」,現在是「奧迪」和「大眾」。文章結尾寫道:「看膩了西方怪事的歐洲人和美國人一批一批地來到中國。中國新聞界透露,去年中國旅遊業總收入超過100億美元。」

實際上,世界面前的中國,如同國人面前的溫州: 漸次釋放出魅惑的氣息。儘管,未來去向何處,誰又能說得清呢?

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但一百個人心中只有一個溫州老闆。

世人固有印象,溫州人永遠是急迫求富。張峰的出現或許是個特例,造「鐵馬」(摩托車)起家的他在溫州非常普通,但極少有溫州老闆能像他那樣的閒情逸緻。

年初,他買下17畝地,成立馬術俱樂部。據說此事頗有淵源。多年前,他去蘭州旅遊,初次騎馬便在眾人面前重重地被馬甩下,大丟面子。數年後,他以「養馬為業」。

此時,一本名為《溫州市場: 改革開放的碩果》的書正走紅溫州。來溫州取經的考察者,返程之際都會收到這本書作為禮物。趨之若鶩的考察者來了又走,溫州經驗也瀰漫開來,氤氳成朦朧神秘的想像,反而激起更多人的興緻。

1996年4月,《經濟日報》記者劉彥廣乘飛機去溫州採訪。途中,坐在旁邊的一個溫州老闆和他聊起最近發生的煩心事: 年前,河南某服裝店下了10多萬元的訂單。交貨前,對方自信地保證按期付款。直到合同約定的日期,對方仍不肯付款,前兩趟去河南都沒拿到錢。這次去,乾脆見不著人。年輕的溫州老闆牢騷滿腹,抱怨說:「做生意怎麼能這樣不講信譽呢?」

實際上,許多溫州老闆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西山特種陶瓷工業企業集團公司被賒賬800萬元,不得不抽出人力四處要賬,收效甚微。總經理謝進興無奈地說,「有些人做生意,看市場好,想盡各種手段要貨,市場一變,馬上翻臉,無一點信譽可言。」

曾經被人詬病頗多的溫州人也開始抱怨別人。如一位溫州人所言,「過去,我們遭人蔑視和排斥,我們從中理解了經營之道與做人之道的關係。我們改變了自己。我們不希望看到,我們之後,其他地方在發展經濟時,走我們的舊路。」

心態的變化是一種回歸。實際上,溫州人的原始積累付出了昂貴的學費。那些看似捷徑,可在日後都付出了更多以求彌補的代價。當他們意識到諸如誠信這樣的問題並竭力加以改正的時候,溫州之外的人們卻顯得急功近利。

溫州人的抱怨,將經歷更長的時間考驗後,得以印證。而在此之前,勤奮是他們克服迷茫唯一憑仗的力量源泉。

19歲的林建芳,坐上北去的列車,到長春推銷汽車零配件。「到處雪白的一片,那是家鄉看不到的,想想都覺得美。」初來乍到,林建芳對一切充滿好奇。很快,他感到了「落差」。

北國3月,天氣寒冷。每天天不亮,他推著自行車走街串巷。人地生疏,一連10多天,一個產品都沒賣出去。晚上,林建芳走在長春街頭,看到家家燈火通明,眼淚止不住往下流。可第二天一早,冒著嚴寒他又走門串戶推銷。一種澆灌命運而出自本能的追求,竟是如此的倔強。慢慢摸索,林建芳改變策略: 先試用後付錢。產品漸漸打開銷路。

饕餮的時間吞噬一切,林建芳像急速旋轉的陀螺,轉個不停。他沒有休息日,天天騎著自行車推銷。每當遭受挫折,他會想起大雪紛飛的寒夜,「溫州難得一見白雪皚皚的場面,在長春看雪景也不錯」。

一年的時間過去了,林建芳回到瑞安,創辦宏達汽車配件廠。因為在長春已經建立起銷售網路,汽配廠產品不愁銷路。可他不願意小打小鬧,於是厚著臉皮,通過各種關係找上一汽下屬企業。憑藉質量,宏達汽配廠拿下一汽電阻絲供應項目,後來逐漸發展到雨刷器、玻璃升降器等配件合作項目。到長春發展就是看中一汽集團,林建芳並不知足。

2000年,一汽進行汽車配件招標。林建芳千方百計獲得競標資格,並著手研究競標對手的產品性能、價格、特點,不斷地改善競標方案。一個月的準備期中,他興奮得每天睡不著,最終擊敗競標者,進入一汽集團中心採購網路。

和一汽的合作無形中抬高了宏達汽配廠的身價,其他車企主動上門尋求合作。事業進入正軌,林建芳覺得前途遼闊。

勤奮的何止男人。溫州女人在生意場中的表現早就有目共睹。在奔向蒼茫的未來途中,總有一些值得記憶的溫州女人。她們膽大妄為,性格直爽。

眾多新註冊的公司中,「女強人」名號相當上眼。牌子的主人繆雪峰,從18歲起,跟隨兩個哥哥製作皮鞋,後來成為鞋樣設計師,設計的鞋子式樣新穎。

在親友支持下,兄妹三人創立「樣樣紅」公司。企業不斷壯大,繆雪峰萌生品牌保護意識。夏天,她到市工商局註冊企業商標,被告知「樣樣紅」已被搶注。20歲的繆雪峰脫口說出「女強人」三字。就這樣,「女強人」誕生。

張蕾蕾也是一位「女強人」。還在上海大學國際商學院讀二年級時,她就已經展現出不俗的經商頭腦。

夏末,母親讓她陪同,和中東客商談生意。她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巧妙周旋。價值12萬元人民幣的訂單輕鬆敲定。中東客人對小姑娘的表現讚不絕口,而張蕾蕾微笑以對。

然而幾個月前,張蕾蕾還對做生意充滿排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