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紅與黑(1986-1990) 第八章 夏天裡的一把火

每當人類看不清前路時,往往喜歡回溯歷史,在時間縱軸上定位當下的處境。

2001年2月18日,溫州人興緻盎然地帶著溫州鞋走進中央電視台大名鼎鼎的《實話實說》。本期節目的話題叫:「新鞋子舊鞋子」。

這該是溫州鞋名揚中國的一次最好的契機。殘酷的是,當著千萬電視觀眾,溫州人像是坐在了「被告席」。他們得到的不是主持人崔永元的褒獎,而是話里藏針的諷刺: 崔永元: 我最近聽到了一個數字不太相信,說溫州產的皮鞋每年有10億隻。我算了算,如果有10億隻的話我們每一個人腳下都應該有一隻鞋是溫州出產的。那我就在現場做個調查好不好?

觀眾甲:我原來買過溫州的鞋,可是穿了也就沒有幾天吧,20來天就沒了,就壞了。

崔永元:天天穿著它爬香山是吧?

觀眾甲:不是,因為我喜歡活動。我喜歡跳舞,我覺得那鞋樣子挺好看的。結果跳了幾場舞就完了。

崔永元:我跟您說,您是幸運的。我聽說過這樣的事,下著雨,穿著溫州鞋走,後來,人還在繼續走,鞋底不走了。您好,是哪兒的鞋?

觀眾乙:我這鞋是上海的。溫州鞋我沒穿過。聽說溫州鞋不好,我就從來不穿。

崔永元:問問這位小夥子,穿過溫州鞋嗎?

觀眾丙:穿過。就是不好,穿穿就壞了,斷底開膠。

崔永元:那以後還會不會再買溫州鞋?

觀眾丙:再買就傻了。

……

到現場的溫州人有王振滔,面對主持人的「挑釁」和觀眾的指責他尷尬而欲言又止。

節目播出,面對汗顏、震驚、且耿耿於懷的溫州人,崔永元說:「我去過溫州,也穿過溫州的壞鞋。十幾家單位組成中央記者團到溫州採訪,每人發一雙鞋,特好看。我的鞋是第3天壞的,其他人沒多久也都壞了,沒一個穿出溫州。直到做節目前,我對溫州鞋還是這個想法,就是差。除了鞋差,溫州也沒其他什麼好東西。」事後,中國消費者協會主席武高漢概括了兩句話:「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請神容易送神難。」武高漢說:「溫州不得不為自己當年的放縱付出長久的代價。」

這次溫州鞋的危機是史無前例的嗎?

假如記憶足夠深刻,14年前的夏天,那把火帶給溫州人的觸目驚心理應陰雲未散。

溫州製鞋自古皆有傳統。明清時期,「溫州靴鞋即為貢品,進奉朝廷」。新中國成立以後,全國第一雙豬革皮鞋,第一雙硫化、壓模、黏膠皮,第一雙高跟女鞋的製造者均為溫州人。20世紀80年代中期,溫州全市皮鞋產量2400萬雙,佔全國一成。

只要是非政府主導的市場熱點從來都有溫州的參與。而價格低廉、款式新穎,溫州鞋沒有道理不所向披靡。1986年,溫州來福門從幾家鞋店快速發展為全國最大的皮鞋專業市場。四面八方的商人小販雲集此地,長期包住旅館,各大小皮鞋作坊生產的皮鞋都被他們收購。從來福門出發,收購的溫州鞋被肩挑背扛,運往全國各地。

看到身邊的親戚朋友個個賺得缽滿盆滿,每個溫州人都想擠進隊伍。這也是英雄輩出的時期,吉爾達鞋業已故董事長余阿壽、康奈集團董事長鄭秀康、東藝鞋業董事長陳國榮、浙江萊麗斯鞋業董事長諸建平等企業家騰籠換鳥,迅速壯大。

低層次的價格血拚、無技術含量的簡單複製,把單純盈利當作經營目的,溫州鞋如脫韁野馬般源源不斷地流向全國過後,泡沫終被「吹炸」。很快有人發現上了溫州鞋的當。投訴的聲音愈來愈高,討伐者無不義憤填膺。

溫州市長三天兩頭會收到莫名其妙的郵包,裡面是一雙雙溫州產的破皮鞋。《經濟日報》也不知用多少版面刊登讀者來信,幾乎全是指責溫州鞋「是糨糊黏起來的,所謂的真皮也是仿牛皮的合成革」。晨昏鞋、禮拜鞋、偽劣商品、粗製濫造的責罵鋪天蓋地。各城市開始驅逐溫州鞋。無數商場掛出「提高警惕,勿買溫州鞋」或「本店無溫州貨」的招牌。東北一些大商場門口甚至貼出這樣的告示: 對溫州鞋質量投訴,本地消費者協會不予受理。

事情的高潮出現在1987年8月8日。

杭州武林門廣場,一場大火將5000多雙從南京、上海、湖北等地查抄的溫州鞋燒成灰燼。導火索,據說源自商業部部長鬍平的女兒在武漢商場買了一雙新皮鞋。一天後鞋底脫膠。女兒的抱怨讓主管商業的部長鬍平大發雷霆。新華社記者報道此事,商業系統的打假活動拉開序幕。

這是一次地震般的襲擊,事態的嚴重性遠不止如此。武林門火燒溫州鞋直接導致溫州製造危機蔓延,信譽崩潰。八月之後,柳市的劣質低壓電器、蒼南的假商標、永嘉的假廣告和殘次手錶……紛紛在鎂光燈下原形畢露。永嘉甌北一個小鎮,甚至因假冒偽劣問題被各地媒體曝光5000多次。

溫州人累積的聲譽須臾間被打得七零八落,溫州貨聲名狼藉。以至於多年後,朱鎔基考察山西太原商貿城,當陪同人員告之商貿城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是由溫州人操辦的,跨出車門的朱總理脫口而出:「溫州的假冒偽劣商品很出名。」

緊接著,饒有興緻的朱鎔基向眾人講述了一則插曲: 他率團訪問日本。隆重的國宴上,隨同的一位中方高級官員肚子一脹,「啪」的一聲撐斷了皮帶。皮帶上面赫然印著「浙江溫州」。那位官員驚出一身冷汗。

溫州鞋臭名遠揚,而為之辯護者也不在少數,海螺集團的邵奇星便是其中一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考察溫州時,這位死不認輸的溫州人當著李瑞環的面闡釋他的理論邏輯。

那天,李瑞環來到海螺集團樣品室,拿起一雙皮鞋裡外摁摁、擰擰: 我這次是帶著一個怎麼看溫州皮鞋質量的疑問來的。現在社會上有兩種觀點,有的說溫州皮鞋穿半年就壞,是坑人。也有的說溫州皮鞋價格便宜,更新換代快,壞了就買新的。我想聽聽你們的意見。

邵奇星應聲作答:「產品質量肯定要保證。不過這裡有一個價格和價值對等的問題。溫州皮鞋才20來元一雙,如果上海皮鞋也是這個價格,會不會也做出像溫州這樣的皮鞋?溫州皮鞋本身價格比較低,至於中間商拿到北京賣六七十元一雙,那是另一回事了。」聽完邵的回答,李瑞環沉吟片刻:「我大概聽懂了你的意思。」然後,再也不語。

邵奇星的理論彷彿道出事實而能自圓其說,可那終歸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歷。

與之前搖擺不定的政策傾斜相比,這場事關質量的拷問所造成的衝擊顯得更為沉重和深遠。在質量上栽了跟頭,對每個溫州人都是難以在短時間內洗刷的恥辱。溫州經濟,迎來了政策之外的致命挑戰。溫州鞋四面楚歌,如過街老鼠。許多製鞋企業應聲倒閉,勉強存活的,則改換門庭打出上海牌、廣東牌,做貼牌銷售。

武漢電視台一則報道——《武漢市民腳踏30萬溫州紙皮鞋》,拉開了湖北省大清洗溫州鞋的序幕。一天傍晚,工商局執法隊員突如其來,沒有任何理由,查抄了王振滔櫃檯里價值20多萬元的貨。他根本阻止不了,即使不斷聲稱「皮鞋是真材實料」。

讓王振滔憤慨的是,有關部門竟然在長江邊租了條船,以5元一雙的低價,限量人均一雙處理他代理的溫州鞋。銷售現場,武漢市民的隊伍從碼頭一直延伸到市區的公路上,場面幾近失控。痛心不已的他怨氣難平: 我的鞋是假冒偽劣,那麼可以集中銷毀,但公開銷售,說明鞋沒有問題。他與工商部門打起了「民告官」的官司。經過半年的行政訴訟,王振滔獲得2000元的賠償,相當於損失總額的1%。

無妄之災讓王振滔兩年的積累損失殆盡。

從頭再來,溫州鞋人人喊打,偌大的市場已無立錐之地。他萌生了自建皮鞋廠的想法。籌集3萬元資金,以住房為廠房,請了幾位手藝不錯的製鞋師傅,精心做鞋。

當時全國正在申辦奧運會,王振滔將企業命名為「永嘉縣奧林皮鞋廠」,意為: 發揚奧林匹克精神,艱苦創業。他註冊商標時,被告知「奧林」屬國際公有,不能作為企業商標進行註冊。工商人員提出建議: 不如將「奧林」改為「奧康」,即發揚奧運精神,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第一批皮鞋問世,王振滔帶著皮鞋重返武漢。一連半個月,皮鞋無人問津。王振滔急中生智,在櫃檯前貼出告示稱,奧康皮鞋經久耐穿,在保質期6個月內出現質量問題,以一賠二。一位男顧客試探性地買了一雙。王振滔立刻要求他留下姓名和通訊地址,並告訴他,他將是奧康皮鞋永遠的榮譽顧客。奧康將來做大,他將永遠免費穿奧康皮鞋。

溫州鞋在「假冒偽劣皮鞋」的清理門戶聲中被圍得水泄不通,王振滔卻用奧康為溫州皮鞋重見天日鑿開了一條細縫。這樁離奇的新聞,傳播出去後引來武漢媒體爭相報道,奧康無意間名聲大振,4000雙皮鞋,10天內被聞訊而來的市民一購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