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飛鴿使者」熊曉鴿,精耕細作真智慧 第二章 湖南—北京—上海—波士頓,夢想之路

樂觀源於自信,沒有人天生就是自信的,熊曉鴿的自信來自過去的磨鍊。他的太太羅燕曾說:「他是一個刀槍不入的人,失敗打不垮他,因為他經歷的失敗太多了,所以早就有了超強的抵抗力。一般人事業或生活受到挫折肯定會很痛苦,在他身上卻看不到痛苦,他仍跟沒事人一樣。」

熊曉鴿,出生於湖南湘潭。從他的名字,就可以猜測到熊曉鴿的父母對兒子的寄託和希望。

1966年,熊曉鴿剛上小學。他的父親是湘潭鋼鐵廠的一位幹部,因為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加上社會有些動蕩不安,為了免受壞人的傷害,父親不讓熊曉鴿隨便出門。

熊曉鴿就自己在家看書,要不就去工廠的圖書館。好學的熊曉鴿很快和當時的圖書館管理員混熟,管理員經常會借給熊曉鴿一些《青春之歌》之類的流行小說,熊曉鴿對文學的興趣也在這個時候打下了基礎。

到熊曉鴿10歲的時候,他的夢想是到工廠里去當一名電工。他有了自己的「偶像」——鄰居范叔叔。

那時候中國剛開始流行半導體收音機,這位范叔叔是七級電工,裝收音機的手藝非常好。熊曉鴿經常去范叔叔家玩,整天纏著范叔叔教他裝半導體收音機。慢慢的,他知道了二極體、三極體之類的東西,對電器也產生了興趣。後來,熊曉鴿自己還真的組裝成了一台六晶體管收音機,那一年他11歲。

由於小時候的動手能力強,熊曉鴿在上中學時,學得最好的功課是物理。他的夢想又變成要成為一名物理學家,錢學森、錢偉長、楊振寧等物理學家都成了他的偶像。

可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熊曉鴿進學校之前先進工廠當起了工人。物理學家的夢暫時擱置了,不過卻「陰差陽錯」地實現了他小時候的電工夢。

1973年,從湘潭鋼鐵廠附屬子弟中學高中畢業後,熊曉鴿進湘潭鋼鐵廠當上了一名電工。這一干就是4年,到1977年,熊曉鴿已經是廠里的一級鉗工。

1977年,中國恢複了高考制度。當時熊曉鴿仍在湘潭鋼鐵廠工作,他那時的一個夢想就是被工廠推薦去讀工農兵。恢複高考,對於熊曉鴿來說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情。

當時,熊曉鴿根本不敢相信還會有這樣的機會,他和大家一樣,都將信將疑,處在觀望中。直到快要正式開考時,大家才鼓足勇氣一起去報名,而這時,留給熊曉鴿他們的複習時間已經很短了。好在工廠給了熊曉鴿兩個星期的假,讓他專心複習。因為熊曉鴿一直都有一個上學的夢想,所以他沒有完全把書本丟掉。在這有限兩個星期里,熊曉鴿每天堅持上夜校,學英語。

湖南省的首次高考是在1977年11月份開考的,熊曉鴿的考場在湘潭市三中。三中離熊曉鴿家特別近,每天早晨他都踏踏實實地走著去考試。

3天很快就過去了,熊曉鴿考的是理工科。他在工廠做了4年學徒工,初中和高中物理又都特別好,在工廠也是電鉗工,所以他特別想學理工科,報的是湖南大學的工業自控專業。當時還專門加試了一門外語,熊曉鴿結果還真被湖南大學錄取了,不過專業卻不是工業自控,而是英語。

當時的中國正是百廢俱興之時,急需各方面的人才。理工科的人才國家還有一定的基礎,最缺的是外語人才。熊曉鴿當時的英語水平還是「啞巴英語」,讀、寫勉強還能應付,卻無法流利地對話,但這在當時已算是佼佼者了,又加上熊曉鴿的中文基礎比較紮實,湖大招生的老師本著「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的原則,就這樣「稀里糊塗」地把「不情不願」的熊曉鴿招進了湖南大學英語專業。

1977年,進入湖大學習英語的熊曉鴿開始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學習。

說起熊曉鴿的理想,還得提到他的父親。熊曉鴿的父親是一位退伍軍人,曾是解放軍十五軍四十五師的一位戰鬥英雄。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熊曉鴿的父親與黃繼光是一個師的戰友,曾一起參加過上甘嶺戰役。在一次戰役中,熊曉鴿的父親腿上受了傷,這才退伍轉業到湘潭鋼鐵廠工作。

小時候的熊曉鴿沒少聽父親講戰鬥故事,希望成為戰鬥英雄幾乎是那個時代所有男孩子的夢想。隨著年齡的增長,進入大學後,熊曉鴿漸漸認識到現在是和平發展年代,不需要每個人都上戰場。

而當時的中東地區正處於戰火紛爭時期,新華社的幾位駐聯合國的記者,每天都會寫很多精彩的報道回來。這重新燃起了熊曉鴿的英雄夢想,他為自己樹立了新的理想:成為一名戰地記者。正好熊曉鴿所學的專業是英語,這是他的一個優勢。熊曉鴿還具備記者所需要的好文筆,很快,他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

1978年8月,這一年湖南大學來了幾位身份有些特別的英語外教。

那一年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湖南嶽陽的一個國有企業買了美國的大型設備,美國那邊特別派了專家過來進行安裝調試。因為時間比較長,專家們都帶著家屬,而家屬們又都沒有太多的事可做,於是湖大特別請了這些專家的家屬來學校教英語口語。

就這樣,外語系的熊曉鴿第一次接觸到了地道的「老美」,他的英語口語水平得到了很好的提高。一年的時間很快過去了,美國專家的工作已經結束,他們要回美國了,家屬們在湖大的教師生涯也要宣告結束。

這時,湖南大學外事辦有了一個想法,他們準備請湖南日報的記者來採訪一下,順便寫篇文章表揚一下家屬外教的貢獻。湖南日報的記者採訪完,由於比較匆忙,把採訪稿直接給了學校,然後對湖大外事辦的老師說,就讓你們的學生來寫吧,那樣更有切身感覺。

熊曉鴿的機會來了。熊曉鴿寫文章的愛好由來已久,在上中學的時候,熊曉鴿的語文成績就特別好,作文經常被老師當做範文進行點評,還曾代表學校參加過湘潭市的作文比賽。進了湖大以後,熊曉鴿仍喜歡「舞文弄墨」,在湖大也頗有些名氣。

湖大外事辦的老師們,自然就將寫新聞稿的任務派給了熊曉鴿。接到這個任務後,熊曉鴿花了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就寫好了一篇名為《來自太平洋彼岸的友誼》的文章。熊曉鴿把文章送到湖南日報後,也沒太在意此事。

過了沒幾天,他的這篇文章就在《湖南日報》的頭版登了出來,不僅配了一張照片,還署上「熊曉鴿」三個字。熊曉鴿沒想到自己的文章能上省報的頭版,這事也在湖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當時,湖南日報還給熊曉鴿發了7元的稿費。對於熊曉鴿來說,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學校那時給他的助學金一個月也才10元。現在他只不過用了兩小時,就輕輕鬆鬆掙到了7元。

「名利雙收」的熊曉鴿,覺得自己也許有當記者的天分,對記者行業的興趣越發濃厚起來。隨後,熊曉鴿一邊學好自己的英語專業,一邊自學起了新聞理論、新聞史、新聞業務等課。

1981年,熊曉鴿就要本科畢業了。平日里他有幾個要好的同學是來自北京的,這些同學總是向他描述北京的生活如何好、如何方便。熊曉鴿覺得北京的層次肯定會很高,還能增長見識,於是他決定去北京讀研究生。

大學畢業後的熊曉鴿,信心百倍地報考了中國社科院的英語采編專業,這個專業是專門培養駐外記者的。當時的研究生考試也是考六門,有專業課,例如,新聞理論、新聞史、綜合知識等。熊曉鴿學得很刻苦,專業科都考了80分以上。這完全是憑著自己的興趣,看書、找筆記,有這樣的成績,熊曉鴿很滿意。可惜的是,他卻栽在了政治一科上,最終差了4分,熊曉鴿的第一次考研宣告失敗。

當時的湖大正缺少人才,學校希望熊曉鴿能留校任教。考研失敗的熊曉鴿有些懊喪,他還是想去北京。當時他的母親又去世了,熊曉鴿就決心離開湖南一陣子,這樣自己的心情也許會好一點。老師們在得知了他的情況後,既支持又同情,於是,在分配工作的時候,特意給熊曉鴿安排到了北京。

1981年,熊曉鴿被分配到了機械工業部下屬研究部及幹部管理學院做英語教師,又兼部里的翻譯。熊曉鴿開始了在北京又當翻譯又教英文的新生活。

從湖大畢業之後,儘管考研失利,熊曉鴿仍如願以償地來到了北京。北京的工作和生活極大地開闊了熊曉鴿的眼界。當然,熊曉鴿沒有放棄自己的記者夢。

1982~1984年的寒暑假,熊曉鴿都沒有回老家,他利用一切業餘時間為再次考研做著準備。為了不讓政治科目拖自己的後腿,熊曉鴿還專門跑到北京師範大學報了個考研政治補習班。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4年,熊曉鴿以全國統考總分第三名的成績,順利考取了中國社科院研究院新聞系英語采編專業。這個專業當時是由新華社和中國日報社出錢辦的,基本屬於對口培養。

成功考上研究生的熊曉鴿非常開心,連續幾年的節假日都用在了學習上,這一回,他需要好好放鬆一下。熊曉鴿決定出去旅遊散心,他選擇了大連,他的一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