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飛鴿使者」熊曉鴿,精耕細作真智慧 第一章 中國信息業的「飛鴿使者」

熊曉鴿有著自己的「媒體帝國夢」:「我的夢想很堅定,在中國打造時代華納那樣的媒體帝國,打造中國式的時代華納,這是讓我最有激情的。」熊曉鴿的「媒體帝國」,是一個「超越時代華納的信息帝國」,「為國人提供包括互聯網、出版、會展、音像、電視、電影在內的全方位、專業化的信息服務,幫助他們提高生活質量」。

在當前中國,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金融」、「投資」。而與這些話題聯繫最緊密的有這樣一類人——投資者,他們有一個專屬名詞「VC」。

在中國做VC的,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海歸。這群人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他們看好中國市場的發展前景,覺得做投資對中國經濟以及個人發展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他們都非常的努力,每個人都會發奮工作。二是這些人都在國外讀過名校,有過國外大企業的工作經驗,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出國前都在中國長大,屬於「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在VC陣營中,有一個人被稱為「中國VC第一人」,他就是IDG的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熊曉鴿。

1991年,熊曉鴿就從美國回到了中國,而在當時,中國根本沒有幾個人知道VC到底意味著什麼。熊曉鴿是最早在中國提出「風險投資+個人創業」的人,他「第一人」的地位,毋庸置疑。

熊曉鴿自從1991年11月加入IDG,在中國已經做了十幾年創投。在他的帶領下,IDG在中國已經投資了一百多個項目,涉及領域包括軟體、網路、電信和互聯網等,更打造出一批行業領域的佼佼者。

打造出行業領袖企業的同時,在熊曉鴿的「助推」之下,中國更是產生了一大批財富新貴。曾有統計機構統計過,IDG已經為中國打造了125個千萬級、億級的富翁。熊曉鴿在這些財富新貴的背後暗暗地用勁,讓他們成為市場經濟大潮中的頂尖「弄潮兒」。

在熊曉鴿之前,中國根本沒有「VC」之說。在短短的十幾年間,熊曉鴿和IDG幾乎捧熱了整個中國VC市場。而實際上,IDG在美國並不是特別大的投資基金。提到IDG,必然要提到他的創始人麥戈文。

麥戈文,是美國國際數據公司(Iional Data Group,IDG)的創始人。這個美國人最早從事的是媒體出版行業,他與中國的淵源還得追溯到1980年,那一年他出資與中國合作創辦了中國的《計算機世界》。

麥戈文是一個對中國有著濃厚興趣的美國人,他一直都很看好中國的市場環境,所以才會在改革開放之初就迅速殺進中國市場。只不過,他也許沒有想到自己早年對中國的興趣,會為IDG日後在中國VC領域的精彩表現打下基礎。

1988年,還在美國留學的熊曉鴿,供職於美國卡納斯出版集團。那時,熊曉鴿作為一名記者,已經開始接觸大量的風險投資公司。也是在這期間,他結識了麥戈文。

對中國市場的共同看好,讓兩人的金融理念碰出了火花。隨後,在1991年熊曉鴿加入麥戈文的IDG,他也成功地說服麥戈文在中國開展VC業務。在加入IDG的當年,熊曉鴿便以IDG董事長亞洲業務開發助理的身份回到中國。

在美國,IDG是以IT傳媒與信息服務而知名。到了中國,熊曉鴿讓IDG與VC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很早的時候,IDG也搞過投資,麥戈文投過一個著名的互聯網公司——網景。麥戈文以200萬美元投資,最終取得了1億美元的回報,但這並沒有讓IDG在VC領域獲得多大的知名度。那時麥戈文投資網景純粹是個人投資行為,沒有像其他專門做風險投資的基金那樣進行過融資。所以,在很多實力雄厚的國外投資基金眼中,IDG只是個「無名小輩」。

不過,自從熊曉鴿加入IDG後,在中國市場上的投資者們,再也不敢小覷這個土生土長的「洋」VC了。

1993的6月,在熊曉鴿的撮合下,IDG出資2000萬美元與上海市科委共同創立了中國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太平洋技術風險投資(中國)基金」,這就是後來更名為IDG技術創業投資基金(IDGVC)的前身。自此以後,熊曉鴿也成為將西方風險投資引入中國的「第一人」。

投身投資領域的熊曉鴿,沒有像別的投資者那樣各個領域「撒網」。熊曉鴿有自己的選擇:他只專註於投自己熟悉的TMT(電信、媒體、科技)領域。在初入投資領域時,熊曉鴿帶領下的IDG沒有走太多的彎路。

選定目標領域後,熊曉鴿耐心等待。從1999年開始,熊曉鴿致力於做「早期投資」。5年後,隨著中國互聯網業的興起,熊曉鴿早期撒下的種子開始蓬勃發展。

2004年,IDG在過去投資過的110多個項目中獲得了超過50%的回報。這遠遠超出了國外VC投資的回報率,熊曉鴿讓IDG在中國紅過了美國絕大多數的投資基金。

此後,美國的投資者們也開始關注起中國市場。在美國風投會議上,討論的VC議題70%在中國,30%在印度。通過IDG的案例,美國的VC們已經對中國市場有了足夠的認可,進入中國的腳步也逐漸急迫起來。

在中國做VC的,往往都很低調,熊曉鴿也是如此。他很少刻意去宣傳自己,因為他知道,「VC品牌不是看你說得多好,而要看你投的項目,看你的回報」。

儘管如此,IDG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品牌。這並不是IDG宣傳的結果,更多的是一種口碑。在中國出版界,《計算機世界》的成功,在傳統領域為IDG的發展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這也增加了IDG在中國的影響力。

當然,還有熊曉鴿為IDG量身定製的戰略部署:一手牽著市場,一手拉著政府。最初,IDG進入中國的時候,就分別與北京市科委、上海市科委以及廣州市科委進行風險投資方面的合作。與政府部門的合作,雖然回報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高額和快速,但IDG和熊曉鴿的影響卻得到了提升。

雖然一直保持著低調,但這並不能削弱熊曉鴿在中國投資領域的影響力。早在2003年,在香港成立中華創業投資協會時,熊曉鴿就被推選為秘書長。在一些相互熟知的投資者圈子內,熊曉鴿更被人尊為「熊老大」。

作為一個投資者,熊曉鴿見證了很多人的成功:張朝陽、丁磊、馬化騰、江南春……同時他也看著國內VC陣營日益壯大:周全、沈南鵬、張帆、章蘇陽……

這個總是笑眯眯,長著一張娃娃臉的「洋」VC熊曉鴿,一直在以自己的努力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作著貢獻。

1986年,熊曉鴿孤身一人去美國留學,身上只帶了38美元。在北京的候機室里,熊曉鴿對自己說:「沒有退路了,賭一把吧。」直到在上海轉機時,熊曉鴿才為自己找到了一個解脫的理由:「至少自己要比當年那些被賣到美國的勞工們要幸運得多。」

樂觀的性格,讓熊曉鴿找到了心理平衡點。他沒有過多地去體會挫折所帶來的痛苦,而是始終積極地面對挑戰。熊曉鴿知道,人生最大的賭注就是自己,當一個人對自己有十分的信心時,別人才會對你有十二分的信心。

當熊曉鴿把自信、樂觀向上的一面呈現給大家的同時,他也在向別人證明著自己的才華。

1987年,熊曉鴿在進入波士頓大學8個月後,就順利拿下了碩士學位。1987年,他又進入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攻讀博士學位,這所名校的學位並不好拿,熊曉鴿還在卡納斯集團做兼職記者。工作、學習兩不誤,熊曉鴿不僅順利拿下博士學位,在1991年,卡納斯集團還委任熊曉鴿做香港地區的經理。不過,在這個時候,熊曉鴿的「賭性」再一次讓他做出了新的選擇。

在仔細分析了自己的處境和優劣勢後,熊曉鴿覺得人只有干自己最喜歡的事,才能真正有所作為。熊曉鴿最喜歡的是出版,或者說是信息技術產業服務。在這方面,當時的中國幾乎是一片處女地,對中國的了解,使熊曉鴿擁有多數西方人無法相比的優勢。

熊曉鴿在這個時候,聯繫了早年認識的IDG董事長麥戈文。之後,熊曉鴿加入IDG,從主管亞太地區的出版物開發事務做起,直至今日的IDG全球副總裁。

熊曉鴿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名氣也越來越響。很多人會問,他到底幹了些什麼?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容易。

熊曉鴿曾經涉足的領域很多,而且這些領域間的跨度又都比較大。他最初的職業是名記者,這既是他兒時的夢想,也是他最引以為豪的職業。當年,熊曉鴿曾在新華社國際部工作,還曾和水均益分在一個組。那時,年輕的熊曉鴿常常主動請纓,要去戰事頻繁的中東和東歐當戰地記者。即使現在,熊曉鴿仍喜歡在一些會議上偶爾客串一把記者。

熊曉鴿之後的事業大致可以劃分為兩部分:風險投資與媒體出版。

在美國,風險投資十分盛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