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敵後戰場 第三十二章 東北抗聯第四軍第五軍西征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影響和領導下,掀起了規模宏大的抗日救國的高潮。先是蜂起各地的義勇軍抗日運動,接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的游擊戰爭,到1937年7月全國抗戰爆發前後,東北抗日聯軍已發展到11個軍共3萬餘人。其具體分布是:

由中共南滿省委領導的第1路軍(轄第1、第2軍)活動於遼寧和吉林省的通化、柳河、磐石、長白、桓仁、本溪、撫順、清原等地;

由中共吉東省委領導的第4、第5、第7、第8、第10軍和由中共北滿臨時省委領導的第3、第6、第9、第11軍則活動於松花江下游和牡丹江部分地區,以及榆樹、五常、舒蘭地區。

東北抗日聯軍在南起長白山,北至小興安嶺,東起烏蘇里江,西至遼河的廣大地區內,在與中共中央失去聯繫的情況下,獨立地堅持東北抗日游擊戰爭。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東北抗日軍民在全國抗戰形勢鼓舞下,掀起了新的抗日鬥爭高潮。東北抗日聯軍各軍主動出擊,襲擾日偽軍,不斷破壞敵人兵站、倉庫、交通,通訊等軍事設施,直接威脅日本侵華後方基地的安全。東北抗日聯軍的發展壯大,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廣泛開展,成為日本侵略者的心腹之患。日軍為確保東北佔領區,鞏固全面侵華的戰略後方,加緊推行「三年(1936年至1939年)治安肅正計畫」,實行所謂「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的方針,加強軍事「討伐」和殖民統治。同時,為對蘇戰備,至1937年7月初,日關東軍總兵力增至4個師團、2個獨立混成旅團、3個騎兵旅團和5個獨立守備隊,共10餘萬人,另外,還擴充偽軍,使偽軍總兵力達33個旅,約10萬人。

「七七」事變後,日軍從關東軍先後抽調4個旅團和2個支隊的兵力到華北,並以其中大部組成察哈爾派遣兵團。由於其在東北的兵力減少,被迫對東北抗日聯軍改取重點「討代」,並於1937年底將重點置於北滿,採取由南向北、由西向東,逐步壓縮包圍的戰法,企圖將抗日聯軍第3至第11軍聚殲於松花江下游、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之間的三江平原。

1937年秋,活動於松花江下游地區的東北抗日聯軍第4、第5、第7、第8、第10軍,在中共吉東省委領導下,積極協同中共北滿臨時省委領尋的東北抗日聯軍第3、第6、第9軍,重創下江地區敵軍,先後取得襲擊寶清縣涼水泉子偽警察所、攤川盂家崗伏擊戰、奇襲聚寶山偽警察署等戰鬥的勝利。

為加強統一指揮,協同作戰,1938年1月5日,中共吉東省委在吉林饒河(今屬黑龍江)境召開下江特委擴大會議,決定成立東北抗日聯軍第2路軍,周保中任總指揮,下轄第4、第5、第7、第8,第10軍。

活動在松花江下游地區的東北抗日聯軍各軍不斷打擊敵軍。日關東軍為了圍殲活躍於偽三江省的抗日部隊,特制定一個大規模的「討代」計畫,以其第4師團為主力,糾集偽軍混成第16、第23、第27、第28旅團等部,共25萬餘人,於1937年底開始對活動在下江地區的東北抗日聯軍各軍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討伐」。日偽軍採取分割包圍,「蓖梳式」進剿,肅清一地,鞏固一地的手段,企圖將抗日聯軍各部驅於一隅,聚而殲之。

東北抗日聯軍各軍遂開始進行艱苦的反「討代」作戰。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由於日偽軍的瘋狂進攻和嚴密封鎖,抗日聯軍部隊處于越來越困難的境地。

為了衝破日偽日益加緊的軍事「討伐」,粉碎敵人企圖將活動在松花江下游地區的抗日聯軍部隊「聚而殲之」的陰謀,打通與活動在東南滿的抗日聯軍第1路軍和挺進到熱河的八路軍的聯繫,中共吉東省委決定,以第2路軍第4、第5軍主力向西部的五常、舒蘭一帶進行遠征,開闢新的游擊區。

1938年4月,第2路軍總部決定第4、第5軍主力西征,總部率第4軍1個團、第5軍第3師和第7軍在寶清、饒河等地堅持鬥爭,牽制敵人,掩護西怔。

根據第2路軍總指揮部的部署,西征部隊分為東、西兩路。

西路,以第4、第5軍之騎兵為主,由第4軍統一指揮,首先奪取葦河縣之樓山鎮,攻佔葦河縣,建立臨時游擊根據地;爾後,越中東路前出至五常、榆樹、舒蘭等地,再視情況西進,爭取與活動在南滿的第1路軍取得聯繫,進而與關內八路軍溝通聯絡。

東路,以第4、第5軍之步兵力主,由第5軍統一指揮,首先強襲中東路上的綏芬河,並留少數部隊建立後方基地;爾後,主力轉向東寧、寧安、汪清、琿春等縣開展游擊活動,並爭取恢複東老爺嶺游擊根據地,5月中旬,參加西怔的第4軍主力和第5軍一部分別從富錦、寶清等地出發,向牡丹江方向前進。6月上旬,部隊進至勃利、林口縣以南大小楊木背等地。由於日偽軍圍堵,沿途均經過苦戰,6月下旬才抵達依蘭、方正和牡丹江東岸,與活動在該地區的第5軍軍部及第1師會合。

此時,日軍正在中蘇邊境挑起武裝衝突,中東路沿線日軍加強了封鎖,給在牡丹江地區集結的西證部隊的行動帶來極大困難。

6月底,西征部隊於林口刁翎召開幹部會議,決定將東。西兩路部隊集中,統一向五常、舒蘭方向前進,與在五常地區活動的第10軍取得聯繫。具體部署是:以第5軍第1師為先遣隊;以第4軍一部,第5軍第2師為前梯隊;以第4軍第2師、第5軍教尋團為後梯隊。

7月初,在襲擊牡丹江畔之江東和三道通解決給養後,西征部隊即由林口以西之四道河子越過張廣才嶺,於12日拂曉攻佔葦河縣之樓山鎮。襲擊樓山鎮戰鬥驚動了日偽軍。當西征部隊從樓山鎮撤出後,敵人從中東路沿線及延壽、方正調來大批日偽軍,對西征部隊進行圍追堵截。在此情況下,西征部隊開始分兵活動。第5軍軍長柴世榮率第5軍教導團、第1師第2團等部東返牡丹江地區;第4軍主力和第5軍第1、第2師分路向五常前進。但因地形不熟,第5軍第1師誤人葦河。第4軍主力和第5軍第2師誤人延壽縣境,又被日偽軍「討伐」隊追蹤,在荒溝進行反擊戰,殲敵一部。

7月下旬渡螞蟻河進入葦河縣境時,與第5軍第1師相遇。於是,兩部集合一處,共同行動,決定跨越中東鐵路突入五常以後,再向東,與第2軍第5師取得聯繫。

為解決部隊給養,西征部隊襲擊了珠河(今尚志)元寶鎮附近的「集團部落」,得到一些補充,7月29日,西征部隊在一面坡附近遭日偽軍追擊,退至該鎮南面的山地密林中,在此內無給養,外有追兵的關鍵時刻,擔任西征部隊軍事政治領導貢任的中共吉東省委書記、第5軍政治部主任宋一夫對抗日戰爭悲觀失望,發生動搖,於7月30日借巡崗查哨之機,攜款叛逃,給西征部隊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引起了二些動搖逃跑事件的發生,但西征部隊廣大指戰員在第4軍軍長李延平,副軍長王光宇的率領下,仍堅定執行西怔計畫,繼續向五常進發。

8月初,西征部隊為破襲中東鐵路,在葦河小五站附近與日偽軍遭遇,發生激戰。雖然沒有大的傷亡,但破襲中東鐵路的計畫卻己無法實現,並且引起日偽軍的更大注意。為全殲西征部隊,日偽軍從哈爾濱、長春等地空運1000親人,對西證部隊進行圍堵。西證部隊與日偽軍連續苦戰,傷亡很大,受到十分嚴重的損失。至9月初,始突破日偽軍的堵截,進入五常縣境。

為縮小目標,擺脫敵人,第4軍主力和第5軍第1、第2師分兵活動。

此時,第4軍西征部隊僅剩100餘人。在李延平、王光宇率領下,擺脫前堵後追的敵人,隱蔽於小山子附近的密林中,準備與抗日聯軍第10軍打通聯繫,堅持在五常開展游擊活動。但是,這時第10軍處境也十分困難。當第10軍得知第2路軍西征部隊襲擊樓山鎮的消息時,軍長汪雅臣曾率部北上,準備去葦河接應第4、第5軍西征部隊,進到小山子,不意遭敵阻擊,汪雅臣身負重傷,只得撤回五常九十五頂子山後方基地。之後,日偽軍封鎖更加嚴密,第10軍被圍困在深山密林之中,無法出山活動。第4軍西征部隊欲與第10軍會合,在五常開展游擊活動的計畫未能實現。9月下旬,第4軍西證部隊遭日偽軍包圍。戰鬥中,部隊被衝散,60餘人被俘,第4軍第1師師長曲成山叛變投敵。11月20日,軍長李延平被叛徒殺害。年底,副軍長王光宇犧牲,部隊失散。

第5軍西怔部隊與第4軍分兵活動後,向舒蘭挺進。夜間過牤牛河時,與敵遭遇,戰鬥中,第1、第2師失掉聯繫,第1師遭強敵追擊,活動艱難,遂決定突圍東返牡丹江地區。10月上旬,在牡丹江支流烏斯渾河岸邊與日偽軍「討伐」隊遭遇。隨該師行動的第4、第5軍軍部婦女團8名漢族、朝鮮族女戰上,為掩護部隊突圍,與敵激戰,直至彈盡,毅然跳人烏斯渾河激流之中,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1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