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敵後戰場 第三十一章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反日軍「萬人大掃蕩」作戰

全國抗戰爆發後,中共中央對開展華南地區的抗日鬥爭十分重視,派廖承志等到廣東,先後建立了八路軍駐廣州,香港辦事處。

1938年4月,又成立了以張文彬為書記的中共廣東省委,領導開展抗日鬥爭。廣州失陷後,國民黨軍退守清遠、新豐一線與日軍對峙,廣州外圍和廣(州)、九(龍)鐵路兩側地區相繼被日軍佔領。根據華南地區的形勢,中共廣東省委於1939年1月召開了第4次執委擴大會議,張文彬傳達了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精神,並根據鞏固華北,發展華中華南的戰略方針,確定廣東地區黨組織的基本方針和任務是:動員組織群眾,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加強統一戰線工作,在長期的抗戰中發展力量,使黨逐步成為在華南地區最後戰勝日寇的決定因素。同時決定,以東江、珠江三角洲和海南島為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重點地區。

東江地區包括東莞、惠陽、寶安、增城、博羅等縣,地處珠江門戶,廣九路縱貫其中,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日軍佔領這一地區,就能控制廣九路,封鎖珠江口,切斷中國南方海上的主要交通線。日軍佔領廣州後,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於1938年10月24日派曾生等人率一批共產黨員、工人和華僑,到東江地區的惠陽縣坪山圩建立中共惠(陽)主(安)工作委員會,在東莞、寶安、惠陽等地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武裝。12月2日,惠寶工作委員會在惠陽縣周田村成立惠寶人民抗口游擊總隊,曾生任總隊長。下旬,東莞、寶安、惠陽、增城等縣的中共地方組織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東莞縣苦草洞合編。1939年1月1日成立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王作堯任大隊長。上述2支抗日武裝共200餘人。4月,經與廣東國民黨當局商定,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戰區游擊縱隊指揮所第3游擊挺進縱隊新編大隊,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戰區游擊縱隊指揮所第4游擊挺進縱隊直轄第2大隊。改編後,2個大隊在惠陽、寶安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爭。至年底,分別在坪山圩和烏石岩建立了抗日根據地,部隊發展到700餘人。

1940年3月,國民黨軍第186師等部共3000餘人,圍攻東江地區抗日游擊隊新編大隊和第2大隊。兩大隊向海豐、陸豐地區轉移,途中,又遭國民黨軍堵截,部隊損失很大,由700餘人減至100餘人。8月,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兩大隊由海豐、陸豐地區返回東(莞)寶(安)惠(陽)敵後,在上下坪村召開幹部會議,決定成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下轄第3,第5大隊,共100餘人,分由曾生、王作堯任大隊長。會後,第3大隊挺進東莞縣的大嶺山,第5大隊挺進寶安的陽台山,開展抗日游擊戰。至1941年秋,部隊發展到1500餘人,開闢了大嶺山和陽台山抗日根據地,12月8日,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25日,香港淪陷。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派出精幹人員,進入港九地區,經過3個月的艱苦鬥爭,營救出何香凝、柳亞子、沈雁冰、胡繩、夏衍、鄒韜奮、戈寶權,以及英、美等國官員,共800餘人。

1942年1月下旬,中共廣東省委在陽台山召開會議,決定成立廣東軍政委員會。軍政委員會第1次會議決定,建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部,由梁鴻鈞任總隊長,林平任政治委員。同時整編部隊,以第5大隊為基礎編成1個主力大隊,其餘分編為第3大隊,惠陽大隊、寶安大隊,港九大隊。

1942年春,國民黨頑固派調隼第187師、獨立第9旅等部共5000餘人,向東江抗日根據地進攻,持續1年之久,使該地區鬥爭進入極為艱苦的階段。1943年3月,國民黨軍第187師調離東江地區,東江地區頑軍勢力減弱,國共武裝衝突較1942年緩和。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在這種情況下,積極出擊日偽,使東莞、寶安廣九鐵路以西的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至11月,游擊總隊發展到4000餘人。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在太平洋戰場,美軍己奪取戰爭主動權,開始反攻,為支持太平洋戰場作戰,日軍急需打通平漢、粵漢、廣九路,鞏固廣州、香港兩個中轉站。為此,日軍於1943年11月發動了打通廣九路戰役。

1943年11月11日,日軍第23軍第104師團開始向廣九路沿線發動進攻,駐廣九路沿線的國民黨軍獨立第9旅,徐東來支隊漬退。日軍佔領了廣九路及其沿線地區。

為鞏固對廣九路的佔領,從11月18日開始,日軍調集其第104師團2個聯隊,駐莞城、石龍、太平的部隊及偽第30師等共9000親人,對廣九路西側的東(莞)寶(安)抗日根據地進行所謂「萬人大掃蕩」,企圖一舉圍殲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主力。

11月18日晨,日偽軍從平湖、樟木頭、常平、東莞、橋頭、太平等據點同時出動,採取分進合擊、鐵壁合圍的戰術,「掃蕩」大嶺山抗日根據地。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在蓮花山、懷德、百花洞等地給進犯之日偽軍以打擊後,撤回大嶺山區。當日11時許,日偽軍向大嶺山區進攻,並將游擊總隊壓縮包圍於方圓僅10公里的狹小地區。游擊總隊利用有利地形頑強抗擊,堅持到黃昏後,即分3路突圍。游擊總隊副總隊長兼參謀長王作堯,總隊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楊康華、第3大隊大隊長鄔強,主力大隊大隊長彭沃率主力大隊西迸莞太公路(東莞至太平),進至大進埔村;第3大隊政治委員盧偉如率第3大隊主力北向莞漳公路(東蕪至漳木頭)轉移,進至東莞縣城附近的溫塘;第3大隊政訓室主任黃業率第3大隊第1中隊進入莞太公路的橋頭。19日拂曉,日偽軍先以飛機轟炸和炮火襲擊大嶺山區,爾後發起衝擊。撲空後,即在根據地搜索燒殺,奸淫擄掠,無惡不作。

游擊總隊突圍以後,游擊總隊負責人立即在大進埔村召集會議,決定採取「敵進我進」的戰略方針和戰術行動,開展反「掃蕩」鬥爭。據此,盧偉如指揮第3大隊主力,以溫塘為基地,挺進至莞樟線,出擊茶山、橫瀝、樟木頭,破壞廣九路交通和通信聯絡,粉碎日軍企圖打通和確保廣九路行車暢通的計畫,予日軍以直接的打擊和有力的威脅。王作堯等率領主力大隊返回寶安,出擊廣九路兩側,給東莞日軍以有力的牽制和威脅。黃布率第3大隊第1中隊和手槍隊,以水濂山為基地,出擊東莞城,並在水濂山、伯公嶺伏擊日軍,圍困日偽軍在大嶺山根據地內設立的據點,封鎖日偽軍據點內的糧食和水源的供應,切斷日偽軍的聯繫。游擊總隊各部隊實行敵進我進,跳到敵人後方,不斷打擊、襲擾敵人,迫使日偽軍撤出大嶺山抗日根據地。

日偽軍在「掃蕩」大嶺山區、圍殲游擊總隊主力失敗後,即將「掃蕩」重點轉向寶安地區,11月22日、12月4日,先後以500親人的兵力進犯龍華和烏石岩地區,分別被主力大隊和寶安大隊擊退。此後,日軍主力他調,日偽軍只能龜縮在寶太,莞太公路和廣九路沿線各據點內,無力進行大規模「掃蕩」,其廣九路「全線通車」的計畫,始終未能實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