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敵後戰場 第二十三章 八路軍1943年秋季反「掃蕩」作戰

1943年春,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了有利於反法西斯陣線的轉折。德、意轉入戰略防禦。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也轉入守勢,而且國內政局不穩,經濟淑於破產,軍隊士氣低落,厭戰反戰情緒激增。日本帝國主義為挽救其失敗的命運,改變其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不利態勢,阻止美軍反攻,急欲儘快結束對華戰爭,以便從中國戰場抽調更多的兵力用於太平洋戰場,為此,在1942年12月21日的御前會議上,制定了《為完成大東亞戰爭而決定的處理中國問題的根本方針》,即所謂「對華新政策」,企圖以大力扶植和加強汪精衛偽政權的政治力量,並對蔣介石施加一定的壓力,促使蔣、汪合流,以達到「以華治華」的目的。

根據這一方針,1943年2月27日,日軍大本營制訂了1943年度《對華作戰指尋計畫》,並發布了《大陸命第757號》命令,規定中國派遣軍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其佔領區,首先力爭蒙疆地方、山西北部、河北、山東、江蘇北部及上海、南京、杭州間地區迅速安定。同時、特彆強調要確保重要資源開發地區、中心城市和主要交通線的安全。在作戰指導上,要求把日軍分為守備部隊和機動部隊,並以偽軍接替部分日軍擔任守備,以便抽出日軍用於太平洋戰場和在中國佔領區內執行機動作戰任務;並且加強航空兵作戰,摧毀中、美的空軍基地,此外,還決定以由國內調來的1個旅團和在華的部分獨立混成旅團為基礎,擴編成5個師團,以接替準備調往太平洋戰場的5個師團的防務。這樣,日中國派遣軍所轄兵力仍有24個師團,12個獨立混成旅團、1個騎兵集團和13個航空兵中隊,共60餘萬人。

日華北方面軍為貫徹大本營的方針和意圖,於1942年12月26日和1943年1月7日,先後召開了所屬各兵團長和參謀長會議,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在講話中宣稱:「華北地區自大東亞戰爭爆發以來,就擔負起兵站基地的任務」,今後「要更進一步發揮野戰軍的本領,除對重慶軍加大壓力外,同時要與中國戰士合作,剿滅華北建設致命之敵中國共產黨軍」。

3月24日,華北方面軍下達了1943年度《作戰警備綱要》,確定將作戰重點指向八路軍及其根據地,對國民黨軍則根據需要,進行抑制或給以打擊;要求各兵團負責各自警備地區的安定,特別要重視確保鐵路及主要交通沿線地區、主要城市及主要資源開發區的安全,並促使偽軍積極配合作戰;強調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將原來高度分散配置的兵力逐步集中,以便加強機動作戰能力,並提出創造和革新戰法,強調實施奇襲和急襲,以捕捉八路軍指揮機關和摧毀抗日根據地設施。為填補調出的第27、第36師團的防務,華北方面軍將其所屬的獨立混成第4、第6、第15旅團擴編成第62、第63師團,但其兵力有所減少,戰鬥力開始下降。華北偽軍數量因國民黨軍大批投降而有所增加,但因形勢對其不利,士氣更為低落。

依據年度作戰計畫,日華北方面軍於1943年上半年將「掃蕩」重點指向北嶽、太行和山東等抗日根據地。但由於八路軍深入貫徹了「敵進我進」的方針,粉碎了日軍的春、夏季「掃蕩」,使華北各抗日根據地得到恢複和發展,日華北方面軍為了改變其日益被動的局面,根據其派遣軍總部制訂的《秋季以後作戰指導大綱》,修改了方面軍的年度作戰計畫,企圖儘可能在秋季,經過長期有組織的作戰,摧毀抗日根據地,其「掃蕩」重點指向八路軍北嶽、冀南、冀東、晉西北和太岳抗日根據地。

9月1日,日華北方面軍召開所屬各軍及直屬兵團的參謀長會議,下達了作戰計畫。

為了迷惑八路軍,日華北方面軍先以一部兵力「掃蕩」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平北地區。9月2日,華北方面軍調集第63師團及第110、第26、第62師團和獨立混成第3旅團各一部及偽軍,共4萬餘人,在方面軍指揮下,預定以約2個月時間,重點「掃蕩」北嶽區第3、第4軍分區。

晉察冀軍區根據日軍動向,判斷日軍即將開始秋季大「掃蕩」,遂決定以內線與外線、主力與民兵、軍事打擊與政治攻勢相結合的方針,粉碎日軍的「掃蕩」。據此,令北嶽區地方武裝深入日軍後方,鞏固邊沿區與擴大根據地;令軍區主力於機動位置休整待機,準備反「掃蕩」和保衛秋收。

反「掃蕩」作戰經歷了三個階段。

9月中旬至10月中旬為第一階段。9月15日,北嶽區周圍各路日偽軍開始行動。平漢路方面的日軍第63師團、獨立混成第1旅團、第110師團各一部,分別由保定、定縣、正定、石家莊出動;正太路西段日軍第62師團一部,由陽泉、壽陽出動;同蒲路北段日軍獨立混成第3旅團一部,由五台、崞縣出動;第26師團一部由大同出動;平綏路東段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一部,由張家口、宣化出動,分別向第一線各要點集結。

16日至18日,各路日軍以奔襲動作,占頌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的易縣松山、第2軍分區的平山蚊潭庄、第3軍分區的唐縣唐梅、第4軍分區的平山會口、六嶺關和雁北地區的靈丘下關,完成了對第3、第4軍分區的合圍。為打破日軍的合圍,晉察冀軍區以三分之一的主力團、地區隊及邊沿區的縣區地方武裝、武工隊,越過封鎖溝,深入敵占交通線,展開破擊作戰,切斷日軍的後方供應,破壞其後方設施,以三分之二的主力團和地區隊於內線,以營、連為單位,結合民兵,廣泛開展游擊戰,在日軍必經之地,大量埋設地雷,並依託有利地形,以阻擊,側擊手段,遲滯、消耗與疲憊日軍。

至9月下旬,各路日軍始進入根據地中心區,並依託臨時據點實行分區「清剿」,大肆進行燒殺搶掠。針對日軍「掃蕩」的特點,晉察冀軍區於9月20日指示各軍分區,利用青紗帳,積極主動地打擊敵人,粉碎敵之「掃蕩」,各軍分區根據軍區指示,大力組織射擊組、爆破組與民兵的游擊組相配合,展開麻雀戰、地雷戰,扼守要道、隘口,打擊「清剿」之敵。當日軍圍攻阜平東北之神仙山和完縣西北的青虛山時,為掩護邊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和貯藏在該地的大批彈藥物資,第42團和第2團一部堅守制高點,與日軍苦戰多日,在第6團、特務團等部配合下,將日軍擊退。25日,晉察冀軍區又令各軍分區,除以一部兵力分散活動於中心區及敵後進行游擊戰外,適當集中主力打擊小股「清剿」之敵,迫敵縮小「清剿」範圍和縮短「清剿」時間,遵此指示,堅持內線的部隊,適時集中兵力給「清剿」日軍以沉重打擊。同時,在外線的部隊則向敵後交通線和據點發動猛烈攻擊。日軍在其後方據點不斷遭到打擊的情況下,被迫協調「掃蕩」的兵力回援其後方,並加強交通線的守備。

從10月中旬開始,反「掃蕩」作戰進入第二階段。日軍在其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不得不縮小「掃蕩」範圍,並改以搶糧和合擊根據地領導機關為主,從10月13日起,日軍集中兵力對唐河、沙河、滹淪河流域的主要產糧區進行「掃蕩」。晉察冀軍區以一部兵力,掩護黨政幹部分赴各產糧區領導群眾搶收糧食,進行堅壁清野。同時,集中主力,堅決打擊分散「清剿」之敵。至10月下旬,根據地軍民已搶收完唐河、沙河、滹沱河流域85%的糧食。日軍在其搶糧計畫破產後,即企圖集中兵力與八路軍主力決戰。晉察冀軍區立即以主力一部轉向外線打擊日軍,大部分散堅持內線鬥爭。至11月上旬,日軍尋找八路軍主力決戰的企圖又告落空。

自11月中旬,反「掃蕩」作戰轉入第三階段。日軍在根據地軍民的連續打擊下,傷亡已達7000餘人,且後方不斷遭到襲擊,遂自11月中旬開始,改以一部兵力進行有重點的小規模奔襲合擊,掩護其主力分批撤退。晉察冀軍區則以在內線的主力部隊與在外線的部隊緊密配合,分別在盂縣以北的上庄、淶源東南的曹庄台和平山雙石洞等地給日軍以重創,迫使日軍慌忙撤退。至12月15日,反「掃蕩」作戰勝利結束。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北嶽區軍民在歷時3個月的反「掃蕩」中,共作戰4200餘次,殲滅日偽軍1.1萬餘人,攻克和逼退日軍據點、碉堡200餘處,並一度攻入保定、望都、唐縣、完縣、渾源等13座城鎮,炸毀火車13列,擊毀坦克3輛、汽車240餘輛,擊落飛機1架,不僅恢複了根據地的原有地區,而且在敵占區收復村莊1000餘座。八路軍傷亡2427人,在這次反「掃蕩」中,日軍大肆燒殺,製造了阜平平陽、易縣寨頭、平山南崗等許多慘案。在8個縣中,即燒毀房屋13萬間,搶走牲口1.2萬餘頭,殺害群眾5000餘人。

日軍在「掃蕩」北嶽區期間,於9月15日至12月中旬,以獨立混成第8、第9旅團及關東軍和偽軍各一部,共1萬餘人,對冀東抗日根據地之長城以南灤河兩岸和西部平原地區進行分區「掃蕩」,企圖驅逐冀東八路軍,重新控制冀東平原特別是沿海地區,並乘秋收之際搶糧。冀東八路軍改變過去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