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敵後戰場 第二十章 冀中反「五一」大「掃蕩」作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中國派遣軍總部根據其大本營的戰略企圖,變其在中國的佔領區為進行太平洋戰爭的兵站基地,對國民黨仍執行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政策,以期使國民政府投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則以其主要力量繼續推行「總力戰」,企圖摧毀杭日根據地,鞏固其佔領區。

日華北方面軍根據中國派遣軍總部1941年12月10日關於確保華北,特別是確保重要資源區、交通線的安全和加強經濟封鎖的命令,於1942年2月25日和26日召開所屬各兵團參謀長會議,下達1942年度《治安肅正建設計畫大綱》,規定繼續「以剿共為主」,「實行積極的不間斷的作戰討代」,「首先對冀東、冀中地區,然後對太行山北部地區」進行「掃蕩」,以求鞏固佔領區,使之擔負起「大東亞戰爭兵站基地」的使命。為實現這一戰略企圖,華北方面軍將2個獨立混成旅團擴編為2個師團,使其在華北的兵力仍保持10個師團另1個騎兵集團和10個獨立混成旅團,共約25萬餘人。同時大力加強偽軍,使其兵力增至30餘萬人。

冀中盛產糧棉,在經濟上、戰略上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日軍華北方面軍確定其為1942年上半年「掃蕩」重點地區。為隱蔽其對冀中地區的「掃蕩」企圖,製造假象,迷惑八路軍,日華北方面軍首先以重兵分別對冀東、北嶽和冀南地區進行「掃蕩」,同時,決定以3個師團、2個獨立混成旅團另2個聯隊,共5萬餘人的兵力,在方面軍的統一指揮下,採取「鐵壁合圍」、「拉網掃蕩」戰術,圍殲冀中八路軍,摧毀冀中抗日根據地。其部署是:以第110、第26師團各一部,配置於保定、定縣和新樂一線;以獨立混成第7旅團一部,配置於河問地區;以騎兵第1旅團第13聯隊配置於窪陽河以東交河地區;以第41師團配置於德石路沿線;以獨立混成第9旅團配屬於第41師團,部署於德石路以北。以上為直接進行「掃蕩」的部隊,另以第110師團一部和第27師團主力為配合「掃蕩」的部隊,分別部署於石家莊和任丘、大城、文安地區。

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根據1942年2月3日以來日軍對太行、太岳、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實行「清剿掃蕩」的特點,曾於2月11日、18日、25日連續發出反「掃蕩」的指示。指出:敵將對我各根據地進行更加殘酷的「掃蕩」,華北仍將為敵「掃蕩」的重點地區。必須對於部和群眾進行深入的教育,充分認熾敵人「掃蕩」的殘酷性,防止產生輕敵麻痹,拚命蠻於或消極悲觀、驚慌失措的情緒;各級領導機關必須精幹、分散,深入部隊、基層,領尋對敵鬥爭,動員群眾實行堅壁清野,加強民兵自衛隊的組織指揮;在作戰指導上,應以打破敵之長期「掃蕩」與分散「清剿」為目的;主力大部應適時跳出敵之包圍圈,乘敵後空虛大膽地積極地對敵交通線和據點展開破襲戰,並開展敵占區群眾工作,配合內線部隊的鬥爭,徹底粉碎敵之「掃蕩」。

大「掃蕩」前,由於日軍不斷「蠶食」,冀中抗日根據地基本區的面積、人口均己減少了約三分之二,只剩下3000餘個村莊、約28萬人口,19萬平方公里土地,使得冀中八路軍的迴旋餘地大大縮小。中共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在日軍「掃蕩」太行、太岳和晉西北地區時,預料日軍將「掃蕩」冀中,曾連續發出反「掃蕩」緊急指示,要求冀中軍民在精神上作好準備,並採取堅壁清野,劃分活動區域,擬定分散活動方案,以及緊縮機關等措施。

冀中軍區司令部還於3月20日發出關於開展地道鬥爭的指示,總結了在對敵鬥爭中運用地道保存自己,打擊敵人的經驗,指出地道鬥爭對於堅持平原根據地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強調動員群眾自覺地投入這一鬥爭,要求構築由小到大,由近及遠,由簡單到複雜,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聯的四通八達的地道網,並提出開展地道鬥爭的戰術及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採取的對策。根據上述指示,冀中軍民積極進行反「掃蕩」的準備。但是,從上到下,對日軍「掃蕩」的殘酷性、長期性、嚴重性估計不足。

5月1日,日軍開始第一階段的「掃蕩」。首先從邊緣區開始,以第110、第26師團各一部「掃蕩」儲尤河以北地區;以獨立混成第7旅團一部「掃蕩」滹憶河以北地區;以獨立混成第9旅團及騎兵第1旅團第13聯隊「掃蕩」德石路以南地區。爾後,穩進穩紮,逐步增建據點,由邊緣區向根據地中心區深縣、武強、饒陽、安平等縣壓縮,企圖聚殲冀中軍區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

中共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於5月7日發出指示,確定以發動全民武裝自衛,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爭,全面堅持根據地鬥爭為反「掃蕩」方針,要求各部隊既要靈活、積極打擊敵人,又要避免與敵硬拼;要求主力部隊以一部配合地方武裝,帶領各地游擊小組,分散堅持內線鬥爭,大部應迅速轉向敵側後,乘虛襲擊日軍據點和交通線,策應內線部隊的反「掃蕩」鬥爭。

9日和10日,日軍「掃蕩」兵力增至2萬餘人,並封鎖了環繞深縣、武強、饒陽、安平、獻縣根據地中心區的滹沱河、滏陽河、德石路、滄石路,構成一個所謂「鐵環陣」,完成了對根據地中心區的包圍圈,並開始向內壓縮。冀中八路軍部隊未能突破日軍的壓縮、包圍,機關、部隊大部被迫退向根據地中心區,陷入擁擠、被動局面。

5月11日起,日軍轉入第二階段「掃蕩」,日軍為捕殲冀中八路軍主力,實施連續合擊。日軍第110師團、獨立混成第9旅團各一部和當地偽軍,共7000餘人,合圍深(縣)安(平)路以西的晉縣、深澤、安平地區;日軍第41帥團、獨立混成第9旅團各一部和當地偽軍,共8000餘人合圍德石路、滄石路之間的深縣南部地區。12日,日軍第110、第41師團和獨立混成第9旅團各一部和當地偽軍,共1萬餘人,向深縣、武強、饒陽、安平地區和深縣、束鹿地區合圍。日軍每次合圍,都有5、6架飛機配合,採取多路並進的拉網戰術,魚麟式的梯次配備,縱深很大,一進入根據地腹心區便全面展開,逐村「掃蕩」,步步為營,一路與八路軍接觸,其餘各路便蜂擁而至,使得八路軍部隊難以機動和轉移。針對日軍的企圖和行動,冀中軍區決定留主力一部堅持中心區鬥爭,領導機關和主力大部,乘敵之隙,向外轉移,擺脫日軍的合圍。13日,軍區機關率第27團等部轉移至滏陽河以東地區,各軍分區機關和部隊也陸續突圍,堅持中心區鬥爭的部隊,緊密依靠群眾,利用地道,與日軍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但是,地道沒有防毒、防水、防火設備,不適宜與日軍膠著作戰。

5月27日,日軍進攻定縣北疃。該村1000餘群眾進入地道,地方武裝和民兵利用地道對敵作戰6小時。由於日軍堵塞出口,挖掘地道並施放毒氣,該村群眾只有小部分突出外轉,死傷800餘人,造成北暄慘案。這一血的教訓,促使地道戰迅速向完善方向發展。

在冀中軍民反「掃蕩」的緊急時刻,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於18日和20日,先後發出關於冀中反「掃蕩」的指示,強調指出敵人此次「掃蕩」的殘酷性和長期性,號召冀中軍民發揮最大的頑強性與堅韌性,爭取反「掃蕩」的勝利;決定冀中軍區抽調3個團和部分地方武裝轉移至山地,以保存力量;要求地方黨政機關改變鬥爭方式,採取兩面政策,不能立足的幹部應隨軍轉移,堅持原地鬥爭的武裝,應採取公開與隱蔽、軍事和政治相結合的鬥爭方式。同時,指示冀中鄰近各區部隊,積極行動,牽制當面之敵,配合冀中軍民反「掃蕩」作戰。

日軍「拉網掃蕩」未能捕捉到冀中軍區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即分兵追殲突圍的八路軍部隊。同時,在中心區留下機動部隊,隱蔽集結於主要點線,故意留出較大的空隙,引誘八路軍返回。由於冀中區黨委和冀中軍區對敵情判斷不夠準確,認為「掃蕩」的日軍可能已經撤走,只留下一部分建立據點,進行「清剿」,遂於5月21、22日連續發出反敵「清剿」、恢複地區的指示,要求第6、第8、第9軍分區主力部隊返回中心區。日軍發現八路軍返回中心區,立即以重兵圍攻,第6、第8軍分區部隊受到相當大的損失。23日,當第6軍分區機關率主力一部由德石線以南回到深縣以南地區時,即遭日軍第41師團等部1.5萬餘人的合圍,第6軍分區部隊在李家角與日軍激戰終日,付出重大代價,斃傷日軍400餘人後,於當夜突圍,第8軍分區機關率主力一部,由束城地區返回河(間)肅(寧)公路以南的西道口。28日,準備向南伸入深(縣)武(強)饒(陽)地區時,亦遭日軍重兵合圍,雖突出重圍,但也付出重大代價。第9軍分區機關率主力一部由白洋淀地區南下,迸到肅寧以西時,得悉第8軍分區部隊遭日軍合圍,即返回白詳淀地區。

6月初,日軍轉入第三階段的「掃蕩」。日軍完全控制了冀中抗日根據地中心區,轉入全面「清剿」,實行「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