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正面戰場 第十八章 豫桂湘會戰

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轉折的一年,盟軍已開始進行反攻。

歐洲戰場方面,蘇聯已收復大部被德軍佔領的國土;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垮台,義大利投降並對德宣戰。太平洋戰場方面,美軍已在布干維爾、新下列顛等島登陸,基本上掌握了制空、制海僅,正向東南亞進行反攻。

中國戰場方面,中國空軍和在華美國空軍都有所加強,大陸制空權己轉移到中國方面;以桂林、柳州、衡陽、遂川等基地,不斷對東海及長江的日軍艦船進行攻擊。特別是11月25日,中美空軍空襲台灣新竹機場,對日本威脅極大。

日本大本營認為,美軍正在太平洋節節進攻,「萬一海上正面發生問題,對在南方的50萬軍隊不能坐視不救」,「無論如何也必須考慮確保中國大陸和南方的聯繫」。因而,決定在1944年發動一次貫通中國南北、聯接南佯交通線的大規模進攻。並為此與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畑俊六協商。畑俊六在其1944年12月3日的日記中記載:「船隻遭受損失越來越嚴重,如不採取對策,將對作戰帶來障礙。為此,中央提出打通粵漢路,與法屬印度支那聯繫起來,以確保與南方的交通的意見,要求派遣軍對打通粵漢的作戰進行研究,但這需要從滿洲和國內抽調所需的兵力。」當時,大本營組織這次會戰的目的是:「打通粵漢、湘桂以及京漢鐵路南部,實現與南方地區的鐵路聯絡,同時摧毀鐵路沿線重要地點上的敵航空基地,以阻止在華美軍空襲我本土。消滅上述敵航空基地,也包括華東南的基地,以制止敵人對我航行於中國東海上船隻的破壞活動,」

1944年初,中美空軍活動加強,僅1月上旬即空襲日軍12次。1月14日空襲台灣的高雄、鹽水等地。特別是1月4日,美陸軍航空部長亨利·阿諾德發表消息,說今後15個月內將生產飛機14500架,年內即可將「B29」超級重轟炸機用於第一線,轟炸日本本土重要工業區及軍事設施,以削弱日陸海空軍的抵抗力。當時,能對日本本土進行大規模空襲,主要靠中國基地。這引起日本統治集團的震驚。按照陸軍大臣東條英機的意見,將會戰目的改為「以摧毀中國西南要地各飛機場,以保障本土及中國東海的安全力第一目的,打通大陸交通線,以便在海上與南方交通切斷後,仍可經大陸運輸南方的物資,以加強戰鬥力為第二目的」。同時決定取消從中國戰場抽調5個精銳師團赴太平洋戰場以及集結另外5個師團的命令,並從關東軍抽調大量部隊投入這次會戰。

1月24日,經日本天皇批准。25日,大本營下達「大陸命第921號」作戰命令「大陸指第1810號」指示,同時頒發作戰綱要。

中國派遣軍根據大本營的命令及綱要,於3月10日制訂出作戰計畫。

其作戰目的是:「擊敗敵軍,佔領並確保湘桂。粵漢及京漢鐵路南部沿線要衝,以摧毀敵空軍之主要基地,制止敵軍空襲帝國本土及破壞海上交通等企圖,同時摧毀重慶政權繼續抗戰之意圖。」

其作戰方針是:「派遣軍於1944年春夏季節,先由華北,繼由武漢及華南,分別發動進攻……1945年1月、2月份,攻佔南寧附近,將桂林至諒山通道打通並確保之。」

其作戰指導的主要內容是:一、京漢作戰,4月下旬,華北方面軍發動攻勢,擊破第一戰區部隊,佔領並確保京漢鐵路南部各要衝;第11軍及第13軍各一部,策應支援華北方面軍的作戰;作戰期限預定一個半月。二、湘桂作戰,6月初和7月底,第11軍和第23軍先後分別發動攻勢,佔領並確保粵漢鐵路北部沿線要地和湘桂鐵路沿線及西江沿岸要地,進而佔領並確保粵漢鐵路南部要地,預定主要作戰期限為5個月;根據情況儘快對遂川及南雄附近飛機場群發動摧毀作戰;1945年1、2月前後,第23軍攻佔南寧,打通並確保桂林至諒山通道,南方軍將由諒山方面予以策應。

日華北方面軍於3月31日遵照其大本營所下達的戰鬥序列,重組第12軍,以擔負打通平漢路南段的作戰任務,其編成為:軍司令官為內山英太郎,所屬部隊有第37師團(長野佑一郎)、第62師團(本鄉義夫)、第110師團(林芳太郎),第27師團(竹下義睛)、戰車第3師團(山路秀南)、獨立混成第7旅團(多賀哲四郎)、獨立步兵第9旅團(長嶺喜一)、騎兵第4旅團(藤田茂)。軍直轄部隊有野戰重炮兵1個聯隊,野炮、山炮、高射炮各1個大隊,工兵2個聯隊又2個大隊,獨立步兵3個大隊。另有第2飛行團協同作戰。這時,日軍各師團的編製已改為3聯隊制,每師團定額14205人、軍馬2908匹、汽車113台,總計兵力14.8萬人,軍馬33000匹、火炮269門,戰車219輛、汽車6100輛,支援飛機168架。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中國國民政府戰略方針的基本精神是:「力求以連續局部攻勢,牽制日軍於中國大陸,並以精銳部隊人緬,協力盟軍作戰,以求盟邦之共同勝利。」但事實上,雖然也曾發動過局部攻勢,但最根本的指導思想是保存實力,等待盟軍基本上擊敗日本後,再實施所謂反攻,獲取「共同勝利」。由於這種消極思想的影響,在國內作戰的政府軍隊,特別是中央謫系部隊,不少單位的戰鬥力嚴重下降。1943年盟軍開始反攻,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連續失利。軍事委員會對日本為加強戰略防禦而發動一場大規模進攻的可能性,完全沒有估計到。在日本大本營和侵華日軍調兵遣將,積極進行「1號作戰」的準備時,蔣介石正以第8054號手令命軍委會擬制「對於黃河南北兩岩,及長江南岸之總反攻計畫」。

1943年11月4日和1944年3月7日的《國民總反攻作戰尋計畫大綱》甲、乙兩案規定:「依全般態勢之變化,倭寇有總崩潰之徵兆時」,「各戰區應不夫好機,同時反攻」。絲毫沒有防禦日軍大規模進攻之準備。平漢路南段,屬第一戰區,戰區司令長官為蔣鼎文,副長官為湯恩伯,所屬部隊有:第15集團軍(何柱國),轄騎兵第2軍(廖運澤,騎3師、暫14師)、騎8師、暫1、暫2、暫3旅;第19集團軍(陳大慶),轄暫9軍(霍守義,第111、第112師、暫30師);第28集團軍(李仙州),轄第85軍(吳紹周,預11師、第110、第23師)、第89軍(顧錫元,第20師、新1師)、暫15軍(劉昌發,暫27師、新29師);第31集團軍(王仲廉),轄第12軍(賀粹之,第22、第29師、暫55師)、第13軍(石覺,第4、第81、第117師)、第29軍(馬勵武,第90、第193師、暫16師),第78軍(賴汝雄、新42、第43師、第441師),以上部隊均屬副長官湯恩伯指揮。還有第4集團軍(孫蔚如),轄第38軍(張耀明,第17師、新35師)、第96軍(李興中,第177師、新14師);第14集團軍(劉思藏),轄第15軍(武庭麟,第64、第65師);劉勘兵團,轄暫4軍(謝輔三,第47師、暫4師)、第9軍(韓錫候、第54師,新24師);第36集團軍(李家鯨),轄第47軍(李宗陽,第104、第178師);第39集團軍(高樹勛),轄新8軍(胡泊翰,新6師、暫29師)、第14軍(余錦源,第83、第85、第94師)。總計42個師又3個旅,總兵力約40餘萬人。

會戰開始前,第一戰區防禦部署是:第4集團軍位於鄭州以西,汜水,鞏縣、黑石關一帶,向北防守黃河南岸至鄭州鐵橋一線陣地;第28集團軍及第78軍位於鄭州黃河鐵橋兩側及以東至新鄭鐵路兩側,防守至黃泛區西緣的鄢陵、扶溝一帶陣地;第31集團軍位於許昌、漯河以西,嵩山以南臨汝、郊縣、寶豐、舞陽地區,為機動兵團;第15軍位於戰區長官部所在地洛陽外圍;第14軍第94師防守洛陽城,黃河南岸鄭州鐵橋兩側之阮庄、韓洞至以西霸王城附近之鴻溝山區,有日軍2個大隊,是1941年策應長沙會戰攻佔鄭州後撤回北岸時留下的。2年多以來,第一戰區竟未能將這個只有2個大隊的橋頭堡陣地奪回來。

日華北方面軍的作戰設想是:「作戰分兩階段進行,首先突破正面敵軍陣地,將主力集結於黃河南岸,爾後佯作沿京漢線南下,以鄭城為軸心,使主力向西迂迴,圍殲第一戰區敵軍,特別是湯恩伯軍。作戰目標為洛陽,根據情況亦可在許昌附近向西迂迴。在此期間,以一部兵力打京漢線,與武漢地區連接起來。」日軍第12軍考慮橋頭堡正面第一戰區防守力量較強,因而決定以一部兵力先由開封方面西渡黃泛區,進攻鄭州、新鄭,進至正面守軍後方,軍主力再從橋頭堡方面發動進攻,以形成夾擊形勢。1944年4月17日夜,日軍第37師團及獨立混成第7旅團,分由中牟東、西5處強渡黃泛區,擊退守軍暫27帥後,繼續西進。其第227聯隊第1大隊於19日凌晨前出至鄭州,利用長梯、攀繩,在火力掩護下登上城牆,因兵力太少,未敢下城,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