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正面戰場 第十六章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英、荷等國及中國政府相繼對日宣戰,經中國政府建議,12月23日,在重慶召開了東亞聯合軍事會議。26日,英國駐印軍總司令韋維爾與中國簽訂《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階定》,中英正式結成軍事同盟。中國立即派出以侯騰力團長的中國駐緬甸軍事代表團去臘戍,與緬甸英軍總司令哈頓協商中國軍隊入緬作戰的問題。早在當年2月間,中國就曾派出高級軍事代表團赴緬甸等地視察,與英國協商共同保衛緬甸問題,但英國害怕中國軍隊進入緬甸對其殖民統治產生不利影響,所以,只要求中國在中老、中緬邊境布防,而不同意中國軍隊人緬。這次雖因形勢發展簽訂了同盟協定,仍不同意中國軍隊入緬作戰。

1942年元旦,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對軸心國共同行動的宣言,即《聯合國家宣言》。各簽字國保證以全部軍事、經濟力量對德、意、日作戰到底,決不單獨媾和或簽訂停戰協定,正式建立了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同時,中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被推任為盟軍中國戰區(包括越南、泰國)聯軍總司令,美國的史迫威中將被任命為中國戰區美軍司令,並被蔣介石任命為中國戰區參謀長,英國的韋維爾上將則被任命為盟軍印緬戰場總司令。

1942年1月4日,日軍突破泰緬邊境,進入緬甸,19日佔領土瓦,韋維爾於24日飛抵仰光,視察緬甸的形勢,認為情況並不嚴重,而且英軍第17師已經由印度增援至緬甸,因而仍不願中國軍隊進入緬甸。

1942年1月5日,美國駐華軍事使團向其陸軍部彙報說:「作為空軍基地和我們進入中國的唯一道路,緬甸是非常心要的。無論我們決定是繼續防守還是全部或部分從緬甸一—馬來亞——非律賓群島一線撤退,在我們多方準備完了。發起攻勢時,緬甸同樣不可缺少……現在和將來,緬甸都是支援軍事行的空軍基地。」因而,美國陸軍參謀部詢問中國政府:「假如仰光被日軍佔領,英、中軍隊是否能守住緬甸?」蔣介石於1月28日回電說:「只要英國表才出對我們的信任和合作,守住緬北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中國能夠單獨地為英國負起守住緬北的責任,可是,直到現在英國也不希望中國軍隊進入緬甸,協同防禦。英國方面採取的這種頑固態度令人遺憾,不可理解。」美國陸軍參謀部與海軍參謀部協商後,向英軍參謀部提出:「使用一切可能手段阻止日軍前進的時機已經到來,不必考慮可能出現的政治上的不利或晚些時候行政管理上的困難。我們認為,在緬甸地區,蔣介石能夠集結的力量,無疑具有極大的作用。應指示韋維爾邀請蔣委員長以他所能集結的最大限度的兵力,參加那個地區的防禦。使中國軍隊參加的直接好處,是可以立即加強該地區的防務……如果中國軍隊能投人進攻的生力軍,則新加坡的形勢必將得到明顯的改善。」

此時,日軍已擊潰英軍第16旅,佔領高加力地區並迫近毛淡棉,形勢危急。英軍被迫於2月間向中國政府求援,邀請中國軍隊人緬。

中國軍事委員會於太平洋爆發的第二天即1941年12月9日,令第5、第6、第66軍由廣西、四川向雲南開進,編組為中國遠征軍,向大理、保山、芒市一帶集中,準備入緬。但韋維爾以交通補給困難為借口,不讓中國軍隊進入緬甸、所以,僅有第6軍第93師1個團在緬境內景東地區。另外,中國空軍的美國志願大隊第3中隊駐仰光,協助英軍作戰。

1942年2月,中國遠征軍在第5軍軍長杜聿明指揮下,陸續進入緬甸。3月11日,史迪威以中國戰區參謀長的身分人緬指揮遠征軍作戰。由於杜聿明等仍秉承蔣介石的意圖行動,對史迪威的命令時有抗命表示,因而史迪威在4月1日向蔣介石要求免除他的職務。但他又說,「我不能用美國空軍去支援我不信任的指揮官的軍隊。」蔣介石遂於4月2日告知史迫威:「決派羅卓英秉承將軍命令指揮在緬甸作戰之第5、第6兩軍及其他部隊,」經史迫威同意後,軍委會任命羅卓英為遠怔軍第1路軍司令長官。

蔣介石於4月7日軍事會議上向遠怔軍將領指示:「史迪威為予之參謀長,故以下5點,各員必須注意遵守:1.史迪威負指揮國軍在緬作戰之責。2.羅長官卓英應受史迪威將軍之指揮,第5軍、第6軍兩軍長以及其他在緬中國軍官,則皆應受羅長官之指揮。3.予授全權與史迪威將軍作一切最後決定。4.史迪威將軍有賞罰之全僅。5;對英一切問題由史迪威將軍接洽。」當然,實際上蔣介石從未真正放棄過指揮權,不論是英軍總司亞歷山大(3月5日接替哈頓)。還是史迪威的命令,沒有蔣介石的批准,部隊概不執行。

入緬的中國遠征軍所屬部隊為:第5軍(杜聿明),轄第96師(余韶)、第200師(戴安瀾)、新編第22師(廖耀湘)、裝甲兵團、炮兵團、工兵團、汽車兵團;第6軍(甘麗初),轄第49師(彭壁生)、第93師(呂國鈺)、暫編第55師(陳勉吾);第66軍(張軫),轄新編第28師(劉伯龍)、新編第29師(馬維驥),新編第38師(孫立人);直轄第36師(李志鵬)。

遠征軍入緬後,第5軍向同古,第6軍向泰緬邊區,第66軍向臘戍,曼得勒開進。因英軍未準備必需的運輸工具,距離又甚遠,大部為徒步行軍,所以,各部隊雖日夜賓士,迄3月中旬,仍未能全部到達指定的位置。而仰光已於3月中旬被日軍攻佔,英軍退至卑謬附近。當時,緬甸不同中國戰區,遠征軍入緬後,即歸印緬戰區的英軍總司令指揮。英軍此時已失去確保緬甸之意志與信心,企圖利用中國軍隊對日作戰,以爭取時間加強印度之防務,並掩護其駐緬英軍撤向印度。緬甸英軍總司令亞歷山人對中英在緬部隊的部署是:英第2軍團位於卑謬及其以北伊洛瓦江兩岩地區,擔任右翼正面之防禦;中軍遠征軍第5軍位於東吁(亦稱同古、東瓜)及其以北鐵路兩側地區,擔任中路正面之防禦;第6軍一部位於茂奇一帶,主力位於棠吉、景東地區,掩護第5軍左側背及防止泰軍從東面的進攻;第66軍位於曼德勒、臘戍間地區,為遠征軍之機動部隊。

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為了切斷中國的主要國際通道——滇越路,曾採取了許多政治,外交措施,均未成功;其海軍航空部隊以河內機場為基地,多次深入至雲南上空及轟炸薩爾溫江的惠通橋、循公河的功果橋,亦未能封鎖住這條路線。因而,在制訂南方作戰計畫時,一方面為了切斷滇越路,一方面為了確保侵佔的香港、馬尼拉、新加坡各重要戰略要點及荷屬東印度群島的重要戰略資源要地,規定「伺機奪取緬甸南部之航空基地等,並於作戰大致告一段落時,只要情況許可,即實施處理緬甸的作戰」。

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當天,其南方軍第15軍之近衛師團攻人泰國境內,泰國被迫於上午9時30分同意與日本訂立軍事同盟(12月21日正式簽署《日泰同盟條約》和《日泰協同作戰綱要》)。次日,日軍開人曼谷。由於日軍在太平洋地區作戰異常順利,12月中旬,日本大本營即考慮提前進行侵緬作戰。12月21日,參謀本部派作戰課長服部卓四郎將《第15軍作戰要領》草案送交南方軍。其作戰目的是:「切斷援蔣路線,清除英在緬之勢力,佔領並確保緬甸要地。」其作戰方針是:「軍儘速開進毛淡棉附近薩爾溫江一線,完成作戰準備後,以主力沿毛淡棉——勃固——仰光地區,一舉佔領仰光。」其作戰指尋要領規定:「佔領仰光後,儘速佔領仁安羌附近油田及曼德勒附近要地,情況許可時,伺機佔領阿恰布附近。」並決定再增加2個師團與第15軍,以加強其進攻能力。

1942年2月9日,日軍第15軍接到南方軍令其進攻仰光及曼德勒等地的命令,當即制出作戰計畫。作戰方針是:「軍不等後方整備完畢,迅速採取攻勢前進,在仰光附近獲取作戰基地,準備爾後對緬甸中、北部之作戰。」

3月8日,日軍攻佔仰光。15日,根據南方軍的命令,又制訂了下一步作戰計畫:「不等第56、58兩師團在仰光登陸,就首先向東吁及卑謬一線開始攻擊前進。」第15軍司令官為飯田祥二郎,所屬部隊有第33師團(櫻井省三),轄第33步兵團(荒木正二,第213、第214、第215聯隊)及第33山炮兵、工兵、輜重兵聯隊;第55師團(竹內寬),轄第55步兵團(崛進富太郎,第112、第143、第144聯隊)及第55騎兵、山炮兵、工兵、輜重兵聯隊;第18師團(牟田口廉也),轄第23旅團(佗美浩,第55、第56步兵聯隊)、第35旅團(川口清健,第114、第124聯隊)、山炮第18、工兵第12、輜重兵第12聯隊及騎兵第22大隊;第56師團(渡邊正夫),轄第56步兵團(坂口靜夫,第113、第146、第148聯隊)、第56搜象兵、野炮兵、工兵、輜重兵聯隊。

1942年3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