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正面戰場 第十一章 三次長沙會戰

5日,日軍攻佔沙洋,6日佔荊門、十里鋪、十回橋。8日,日軍佔領遠安、河溶、江陵、沙市,主力展開於荊門、十里鋪、江陵之線。9日開始,在航空兵直接支援下,向守軍主陣地進攻。午後,右翼陣地被突破,當夜退守宜昌外圍陣地。日軍繼續進攻。激戰至12日16時,宜昌失守。日軍第11軍原定在攻佔宜昌後,各部隊即返回駐地。佔領宜昌的當晚,園部和一郎即令從速整理態勢,作撤退的準備。6月15日,下令撤退,16日全部撤出。第五戰區第18軍當即收復宜昌。日本大本營受歐洲德國佔領巴黎和義大利宣布對英、法作戰的影響,為進一步加強對重慶的威脅,不顧兵力不足,又命中國派遣軍確保宜昌。17日12時許,日軍第13師團又攻人宜昌。此時,大洪山地區的日軍第40師團已被第29集團軍包圍,激戰6日夜,傷亡極重,師團長天谷直次郎負傷,糧食,彈藥全靠空投。園部和一郎因無機動部隊可以增援,只好令第40師團自身組織突圍。6月21日,突出包圍圈,到達鍾祥以北漢水東岸。至此,會戰結束。

此次會戰,日軍雖佔領了宜昌,但未能擊潰第五戰區的主力,而且遭到重創,傷亡1.1萬餘人。兵2個中隊、工兵1個中隊,另配屬戰車1個聯隊、工兵1個聯隊、野戰重炮兵1個大隊又1個中隊、山炮兵和機關機各1個大隊,汽車1個中隊)由通城東南的鯉港沿湘贛邊境山地,經南樓嶺、福石嶺向平江以東進攻;第106師團(中井良大郎,欠步兵4個大隊,野炮兵2個中隊,另配屬第101師團第102旅團4個大隊、野炮兵及迫擊炮各1個大隊渡江工兵1個聯隊、4個汽車中隊)由奉新地區先向高安地區進攻,擊潰該地守軍後,轉向北進,主力進攻修水,一部進攻武寧,以摧毀九嶺地區抗日根據地,策應軍主力向長沙以北進攻;陸軍航空兵第3飛行團(營原道大,偵察機1個中隊、1個戰隊,戰鬥機、輕轟炸機各1個戰隊)重點支援2個主力師團作戰;海軍第13炮艇隊(高間完,配屬陸戰隊及部分航空兵)主要掩護第5旅團溯湘江進攻和登陸。

武漢失守後,湖北長江以北和湖南、江西西部,為第九戰區防區。軍事委員會賦予的任務是:保衛湘贛,尤以長沙附近要域。作戰方針是:湘北方面,利用既設陣地,逐次抵抗,換取時間,消耗敵人,敵加進至第二線陣地(平江亘淚羅江之線),則以幕府山為根據地,猛襲敵之側背;萬一進逼長沙,以頂伏長沙附近及其以東地區的部隊夾擊之。贛北方面,以游擊戰牽制消耗敵人,萬安方面應縱深配備,如敵攻高安,則放棄高安,誘敵深入而側擊之。1939年9月上旬,第九戰區得悉日軍向湘北,鄂南集結兵力,判斷其有進攻長沙之可能,遂根據作戰方針,制訂了作戰指導大綱。其主要內容是:湘北方面這次抵抗,誘敵至長沙附近包圍殲滅之;贛北及鄂南方面,以側擊或圍攻擊破敵人,以利於主力方面之作戰。此時,第九戰區共有47個師、3個挺進縱隊。其兵力部署是:第19集團軍(羅卓英,4個師)位於贛江西、浙贛路北之松棚街、高安、新喻地域;第1集團軍(盧漢,4個師)位於蓮花山、橋下、江家州地域;第30集團軍(王陵基,4個師)位於瑟琶山、蒲田橋,梁門地域;第27集團軍(楊森、4個師)位於修水、桃花港、青梅灣地隊域;主要防禦方向上的第15集團軍(關麟徵,8個師)位於粵漢路西側、新牆河以南、長沙以北、幕阜山區及淚羅江兩岸,麥市、新牆、鹿角(第一線陣地)、新街、汨羅、營田(第二線陣地)及福臨鋪、湘陰地域;第20集團軍(商震、霍揆章,6個師)位於長江以南、洞庭湖以西石首、常德、寧鄉地域;湘、鄂、贛邊區挺進軍(樊崧甫,2個帥、2個挺進縱隊)在德安、大冶、陽新附近游擊;總預備隊(15個師)分別隼結于衡陽、湘潭、長沙、上高等地區。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司令部,位於長沙。由於盧漢有病,羅卓英統一指揮第1、第19集團軍。

日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於9月13日下達作戰命令。主要內容是:為隱蔽主攻方向,迷惑、牽制中國軍隊,命左側翼之第106師團,9月15日先開始進攻,由奉新以西突破守軍第1、竿19集團軍左翼陣地,迸出至其側後,殲滅守軍於高安西北地區;命右側翼之第5旅團,9月23日拂曉在營田登陸;命軍主力於9月23日拂曉發起進攻,向舊水上游平江地區攻擊前進,以殲滅該地區守軍第15集團軍,主力各部隊的行動為:第6師團由新牆鎮以西向汨水南高地突進;第26旅團由楊林街以西向悟口、汨水北岸突進;第33師團由通城向麥市、渣津突進。

1939年9月15日,贛西方面日軍第106師團先發起進攻;其第102旅團從高安東北之大城鎮向祥符觀第32軍陣地作牽制性進攻;其主力從會埠地區突破守軍第60軍陣地後,向第1、第19集團軍陣地後方迂迴。兩集團軍被迫後撤。18日,第32軍放棄高安,退至錦江南岸。日軍第106師團主力與第102旅團在高安會合後,於21日放棄高安,第102旅團返回大城鎮,第106師團主力轉向修水方向進攻,25日進至甘坊以西地區。湘北方面日軍右翼第5旅團及海軍陸戰隊,9月23日由洞庭湖向守軍第15集團軍左翼實施水上包圍,當日在營田登陸,沿汨羅江南岸向東進擊,25日攻佔歸義,日軍主攻方向的第6師團、第26旅團,於23日拂曉強渡新牆河,分別由新牆、楊林街突破守軍第52軍陣地;第33師團亦於當日由麥市突破守軍弟79軍陣地。24日,薛岳下令命第15集團軍以一部兵力在新牆河、汨羅江間阻擊日軍,主力退至淚羅江第二陣地。日軍突破第一線陣地後,不顧突破口以外陣地的中國守軍,迅速向南急進,企圖到達汨水之線,切斷守軍退路進行圍殲。25日,第6師團及第26旅團到達汨羅江北岸及平江西之悟口;第33師團遭守軍第79軍依據山地的堅強抗擊、被阻於麥市南約10公里之桃樹港。激戰至26日,蔣介石決心與日軍在長沙附近進行決戰,遂電令薛岳:「準備以6個師兵力,位置於長沙附近,並親自指揮,乘敵突入長沙之際,側擊而殲滅之。」但日軍之戰役企圖,並非進攻長沙,目的在於擊殲中國軍隊、特別是第15集團軍的主力。戰鬥至27日時,日軍第6師團、第5旅團進至福臨鋪以北地區、第26旅團、第33師團及第106師團,在守軍堅強抗擊、反擊下、被阻於長樂街龍門廠和黃沙橋附近。兵力相當分散,且未能尋殲到中國軍隊的主力,恐繼續深入陷入重圍,岡村寧次遂決定停止前進,令第26旅團向東轉進,策應第33師團。至30日,第6師團一部兵力前出至撈刀河北岸,第26旅團與第33師團在三眼橋會合,第106師團則在九嶺山區內遭到第19集團軍的強烈反擊,陷於苦戰中。岡村寧次察覺態勢不利,下令全線撤退,命令說:「華軍頑強,現仍潛伏干汨水、修河兩岸地區。本軍為避免不利態勢,應速向原陣地轉進,以圖戰鬥力之恢複,並應嚴密防備畢軍之追擊。」10月1日,日軍開始撤退。2日,中國軍隊發現日軍撤退,薛岳立即下達命令,要求各部隊,「以現在態勢立向當面之敵猛烈追擊,務於崇陽、岳陽以南地區捕捉之」,「對敵之收容部隊,可派一部監視、掃蕩之,主力力行超越追擊」。各部隊因恐日軍是佯退誘敵,故雖接到「超越追擊」之命令,並未執行,僅尾追日軍、收復失地。至10月10日,中日雙方又恢複了會戰前的態勢。

此次會戰,日軍在進攻與撤退行動中,不論在主攻方向粵漢路方面,還是助攻方向九嶺山區方面,均遭到中國軍隊的堅強阻擊、側擊和追擊,敵後游擊挺進軍,亦不斷襲擊其後方,日軍遭到很大損失,並未能實現其圍殲守軍主力於湘贛地區的戰役企圖。參加會戰的兵力,日軍約10萬人;第九戰區32個師又3個挺進縱隊,約30餘萬人。日軍傷亡3550人,中國軍隊傷亡及失蹤約3萬人。

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損耗了大量人員、裝備,並未能達到殲滅中國軍隊主力、摧毀其繼續抗戰之意志的戰略企圖,而中國軍隊雖然在損耗上較日軍嚴重,卻保存了主力,又未喪失空間,在20餘天的戰鬥中,以陣地防禦與運動側擊及游擊襲擾相結合的戰法,予敵以相當損耗,是基本符合「消耗持久戰」的戰略方針的,在此意義上,應該視為是一次勝利的戰役。特別在精神方面的影響,尤為積極,通過會戰,使中國軍隊確實認識到,日軍兵力不足,己無力發動武漢會戰以前那種大規模的進攻,加強了抗戰必勝的信心,提高了廣大官兵的士氣。日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也認識到這一點。他在會戰後給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西尾壽造的意見書中認為,這次會戰,既未能擊殲中國軍隊主力,又未能攻佔長沙即撤退軍隊,「恢複軍原態勢,此不啻號召敵人反擊,對其作戰軍予以鼓勵,努力於提高其士氣」。事實正是如此。12月間,中國軍隊即發動冬季攻勢,各戰區同時進攻本戰區內的日軍,予侵華日軍以一定程度的打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