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正面戰場 第六章 徐州會戰和台兒庄大捷

日軍攻佔南京後,在南北戰場取得暫時勝利的基礎上,重新制定了對華政略、戰略,決定進一步加強軍事力量和扶植傀儡政權,企圖軍、政兩手並用,迫使國民政府屈服。

1938年1月16日,日本近衛內閣公開發表《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政府聲明》,並建立對華長期戰爭體制。但「當時日軍的武器、彈藥,器材等嚴重短缺,只有在增設兵團、休整部隊、嚴肅軍紀後,才能進行大規模的作戰」。為此,日本政府採取一系列政略、戰備措施,實行總體戰體制,「傾國家全力遂行戰爭」。進一步擴大軍事力量,大本營決定在1938年「上半年新成約11個師團」,並儲備50個師團基數的武器、彈藥、器材,將軍工生產提高到120個師團基數和3500架飛機,到1940年建成60個正規師團、30個暫編師團、250個飛行中隊。制定1938年的戰略方針,在完成「實質性的準備」以前,「採取純消極持久戰方式,把國力特別是軍力的消耗,減少到最低限度」。同時,在佔領區加速建立傀儡政權。在北平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維新政府」,企圖以此「促使蔣介石政權實質性的崩潰」。

1938年2月14日,日本大本營下令撤銷華中方面軍、上海派遣軍和第110軍的3個司令部,建立華中派遣司令部,統一指揮華中日軍。由於華北方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爭不斷發展,「後方地區治安不穩」,為加強華北兵力,先後將第5師團的第9旅團、第16師團、第114師團調至華北。

南京失守後,國際形勢發生變化: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中日和談調停失敗,一向與國民政府關係密切的德國,清洗了較為傾向與中國友好的國防部長勃洛姆堡元帥、外交部長牛頓特男爵和經濟部長沙赫特博士等,任命一貫主張與日本結盟的里賓特洛甫為外文部長,於1938年2月正式承認「滿洲國」。英、美、法等國人民群眾雖然同情、支持中國抗戰,但其政府不肯為中國得罪日本,均持觀望態度。美國總統羅斯福雖然曾在芝加哥發表了「隔離」演說,不指名地警告日本,但中心要點是警告日本不得違背九國公約規定的各國在華「機會均等」及「中國門戶開放原則」,而不是譴責日本對華侵略。在國際上,只有蘇聯的斯大林為了利用中國「來對付日本人」,「緊緊束縛住日本的手腳」,以便「在德國一旦進攻蘇聯時,能避免兩面作戰」,積極援助中國政府抗戰。至1938年2月,賣給中國飛機約200架和裝備20個師的武器、彈藥,並派遣志願飛行員及軍事顧問、教員等。

面對上述情況,國民政府在政略、戰略上採取一系列措施,重新組織抗戰:接受中國共產黨的一部分意見,制定《抗戰建國綱領》,實行全面抗戰;開始執行「持久消耗戰」的戰略方針。此方針雖然早已制定,但從七七事變至南京失守,國民政府軍隊實際執行的是以陣地消耗敵人,在戰役上爭取持久的方針,戰略上仍幻想迅速結束戰爭。經過半年的抗戰,最高軍事當局既認識到國際干涉和和平談判短期內不能買現,中日戰爭確已形成持久之勢,又接受了華北、滬京作戰的沉痛教訓,開始轉變戰爭指導,由單純固守陣地、據點進行死拼的戰役持久,改為不強調「一城一地之能否據守」,「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持久。白崇禧說過:在南京失守後,「我們戰略之應用,確已改變方針,不復與敵人在一點一線上爭奪」。雖然實踐證明,這一戰略方針仍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消極性,但與前一段所執行的方針相比,已大大前進了一步。

為適應持久抗戰的需要,1938年1月17日,國民政府改組軍事委員會,撤銷大本營,重新任命委員。同時還整飭軍紀,懲治了一批臨陣脫逃的高級將領。抗戰以來,「所有前線的軍隊,不論陸軍、空軍和地方部隊,都進行了英勇的抗戰,表示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但也有少數高級將領,或因膽小怕死,或為保存實力,對敵望風而逃。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第3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榘,表現尤為惡劣,防守津浦鐵路北段,手握重兵,未戰先退,致日軍輕易地渡過黃河,佔領大半個山東。1938年1月11日,蔣介石在開封召開第一、第五戰區高級將領會議,將韓免職查辦,送至武漢,以擅自撤退罪處以死刑。1月20日,軍委會明令嘉獎抗戰犧牲的郝夢齡軍長、佟麟閣副軍長等5人,並撤職查辦和槍決了41名作戰不力的旅長以上將領,「給保存實力,怠於作戰的軍官以極大震懾,前方士氣,為之一振」。

蔣介石將韓復榘免職後,令第12軍軍長孫桐董代理第3集團平總司令。17日會議上,向第一、第五戰區高級將領闡述了他以武漢為防禦核心的現階段戰略方針。他說:「我的戰略是什麼?簡單明了他講起來,就是東面要保持津浦路,北面要保持道清路,來鞏固武漢核心的基礎。」軍委會據此制定了作戰指導方案:「國軍主力控制武漢外圍及豫皖邊區,積極整補,由華北及江南抽調出有力一部,加強魯中及淮南,積極襲擾,誘敵主力於津浦鐵路方向,以遲滯敵人之過江西進;並廣泛發動華北游擊戰,牽制消耗敵人、妨害其南渡黃河,直衝武漢。」為貫徹這一方案以加強津浦路防守力量,從第一、第三戰區增調第22、第24集團軍等部隊至第五戰區。此時,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為李宗仁,所屬部隊有第3集團軍(孫桐萱,轄第12、第55軍),第22集團軍(孫震,轄第41、第45軍)、第24集團軍(韓德勤,轄第57、第89軍)、第11集團軍(李品仙,轄第31軍)、第27集團軍(楊森,轄第20軍)、第3軍團(龐炳勛,轄第40軍第39師)、第51軍(于學忠)及海軍第3艦隊、地方武裝等。

日軍參謀本部雖然制定了「對華消極持久作戰」的戰略方針,準備在整頓、補充及擴大兵力後再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並規定佔領區的限制:「華北方面,黃河以北及山東大部;華中方面,蕪湖、杭州以東江南」,「嚴禁擴大」。但日本政府的要員們,「不僅對戰爭的嚴重性認識不足」,「而且對勝利存有盲目的驕傲情緒」;特別是侵華日軍的高級將領,因迅速攻佔南京和不戰而佔領山東的暫時勝利,以為以現有兵力即可戰敗中國,迫使國民政府屈服,因而不滿大本營的決定。如華中方面軍在攻佔南京後,渡江佔領了滁縣、來安、六合、揚州等地,並企圖以2個師團沿津浦路北進,以配合華北日軍在山東的作戰,日本大本營認為準備不夠充分,兵力本已不足,若再擴大戰場,則兵力更為分散,對以後作戰不利,故未予批准。可是侵華日軍置大本營的指令於不顧,上海派遣軍命第13師團向鳳陽、蚌埠進攻,華北方面軍自1937年底以來,多次提出進行徐州作戰,以使華北與華中連結起來的要求。大本營怕「戰局擴大,兵力被牽制」,不予批准。但第2軍仍然下達了向大運河進攻的命令,企圖以既成事實迫使大本營承認他們的行動。至1938年2月上旬,南線日軍攻佔巢縣、蚌埠,企圖北渡淮河;北線日軍攻佔青島、鄒縣,在諸城,兩下店附近,與中國軍隊激戰。

此時,中國軍隊第21集團軍也由江南轉移至合肥地區,加入第五戰區戰鬥序列。第五戰區依照軍委會南守北攻的指示,於2月3日下達作戰命令。主要內容為:決心將津浦路南段之敵,拒止於淮河以南,由側方連續予以打擊;同時鞏固魯南山地。對津浦路北段及隴海路東段之敵,實施側擊,牽制其南下或西上,以拱衛徐州。令于學忠指揮第51、第31軍力第2野戰兵團,於淮河北岸布防,阻敵北進;令第11集團軍為第1野戰兵團,位於定遠西方三十里鋪至淮河南岸之間,向臨淮、蚌埠之敵側背威脅,牽制其渡河;令第21集團軍為第4野戰兵團,在合肥、張橋鎮一帶集結後,向含山、全椒前進,側擊津浦路南段之敵;令第27集團軍及安徽保安3、4團為第3野戰兵團,由楊森指揮,位於安慶以東,任江面守備,並在安慶、廬江、無錫間地區游擊,1月6日,又下達補充命令,令第3集團軍以主力向濟寧攻擊,以一部迂迴攻擊汶上;令第22軍集團軍以主力向鄒縣,一部迂迴曲阜鄒縣間攻擊,另一部控置於臨城、韓庄間;令第3軍團在臨沂附近,配合地方部隊,奪取蒙陰、泗水,爾後向泰安、大汶口間及南驛,曲阜間威脅。對日照、呂縣、沂水北方要點,派一部與海軍陸戰隊聯合扼守。

日軍第13師團於2月3日佔領蚌埠後,不斷實施強渡,企圖渡過淮河,均被剛剛到達的第51軍擊退。2月8日,蚌埠日軍約1000餘人,在航空兵及炮兵進行火力急襲後,再次強渡淮河,守軍英勇抗擊,兩次擊退日軍渡河部隊。當晚23時,日軍又進行夜間強渡,攻佔北岸小蚌埠。第113師派部反擊,激戰至9日1時,恢複了陣地。10日拂曉,日軍又一次發動強渡進攻,10時前後攻佔小蚌埠。第113師全力反擊。雙方多次反覆爭奪,終於為日軍佔領。蚌埠日軍發起進攻的同時,臨淮關日軍也發動強渡進攻,突破北岸守軍第114師的陣地。激戰至1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