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正面戰場 第二章 忻口會戰及太原失守

日軍侵佔平津後,佔領長辛店、丰台、南苑、獨流等外圍據點,掩護其主力集中,按照其1937年7月27日制定的作戰計畫,預定在增援的第5、第6、第10師團到達後,以主力沿平漢、津浦鐵路南下。

8月1日,中國統帥部命傅作義之第35軍和湯恩伯之第13軍向察哈爾前進,以威脅平津日軍,8月4日,到達南口地區,日軍為解除其南進時的後顧之憂,以獨立混成第11旅團於8月8日進攻南口,遭到第13軍的頑強抗擊,多次衝鋒均被擊退。

8月9日,日本參謀本部為消除平津地區北面之威脅,為爾後作戰創造有利條件,令關東軍組成察哈爾派遣兵團,與中國駐屯軍協同打通平綏鐵路東段,並佔領張家口。日軍混成第11旅團於11日再次進攻南口,湯恩伯指揮第89師進行反擊,將日軍包圍於陣地前並切斷其後方聯絡線。日軍被迫轉為據山地防守,靠空投補給彈藥、食糧。日中國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急調剛剛到達華北之第5師團增援。

8月20日,日關東軍察哈爾派遣乓團(指揮官東條英機中將,下轄獨立混成第1旅團,混成第2、第15旅團,步兵第16、第30聯隊,騎兵第2聯隊,野炮兵第2聯隊,工兵第2聯隊及第2飛行集團的14個飛行中隊)開始向張家口進攻,日軍第5師團於16日進至南口地區,指揮第11混成旅團猛攻第13軍陣地,25日攻佔南口。27日,北路日軍亦攻佔張家口。中國軍隊逐漸向綏晉地區撤退。

日軍佔領平綏鐵路東段後,為進一步擴大侵華戰爭,於8月31日再向華北增調第14、第16、第108、第109師團,並編成華北方面軍,以寺內壽一大將為司令官,下轄第1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將,轄第6、第14,第20師團,野戰重炮兵第1、第2旅、第8聯隊,獨立山炮第1、第3聯隊,戰車第1、第2大隊)、第2軍(司令官西尾壽造中將,轄第10、第16、第108師團,野戰重炮第6旅團)。方面軍直轄部隊有第5、第109師團,中國駐屯混成旅團、臨時航空兵團及獨立攻城重炮兵第1、第2大隊等。9月4日,第1、第2軍分別沿平漢、津浦鐵路南下,以平漢路為主要進攻方向,企圖在保定、滄縣一線圍殲河北境內的中國軍隊,察哈爾派遣兵團配屬一部偽滿軍及偽蒙軍,由張家口沿平綏路向天鎮、大同進攻,第5師團由宣化,涿鹿沿桑乾河兩岸向蔚縣、陽原進攻。

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的擴大,國民政府於8月11日召開國防會議,決定成立大本營(不久仍以軍事委員會為抗戰最高統帥部),由蔣介石任陸海空軍大無帥。8月20日下達《國軍作戰指尋計畫》,將全軍區劃分為5個戰區,確定主戰場在第一戰區,主戰場之側背在第二戰區。第一戰區作戰地域為冀省及魯北,司令長官蔣介石兼,由石家莊行營主任徐永昌代理。第二戰區作戰地域為察、綏、晉省,司令長官閻錫山。當南口,張家口之軍隊撤退至察、綏時,第二戰區決定加強晉北的防禦,並擬定了作戰計畫:「利用山地殲滅敵人。以主力配置於天鎮、陽高、廣靈、平型關各地區,以一部控制於大同、渾源、應縣附近。」

9月5日,日察哈爾派遣兵團開始進攻。李服膺之第61軍,在天鎮以東山地逐次抗擊後退人城中。9日,陽高失守,李服膺棄天鎮城撤走。

11日,日軍進至聚樂堡,逼近大同,第5師團亦攻佔蔚縣,第7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計畫集中兵力,在大同地區與敵決戰。閻錫山以大同地形不利為由,收縮戰線,令其放棄大同,退守雁門關長城沿線。日察哈爾派遣兵團於13日佔領大同,17日攻佔豐鎮,20日佔領左雲、右玉。第5師團於14日攻佔廣靈,9月21日,第二戰區急令第17、第15軍及第73師開赴平型關,阻止日軍西進。

22日,日軍開始進攻,遭到守軍的頑強抗擊,頓兵關前。25日,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野戰炮兵大隊及師團輜重部隊向平型關增援,在平型關以東的小塞村附近,被設伏該地的第18集團軍第115師包圍,全部被殲。日察哈爾派遣兵團於當日下令,命第2、第15混成旅團及獨立第1混成旅團,分別由大同,懷仁、右玉南下,增援第5師團。平型關方面,日軍連日猛烈攻擊,均被守軍擊退。到29日,日軍南下的3個旅團,分別突破第61軍在長城沿線、第34軍在茹越口、騎兵第1軍在平魯等地的防線,攻佔了平型關以西的鐵角嶺、繁峙,朔縣。

平型關的中國軍隊,為避免彼敵包圍,於30日拂曉,向五台山區轉移。

日軍攻佔平型關後,第5師團繼續西進,與佔領繁峙之第15混成旅會合後,於10月1日攻佔代縣。日本參謀本部根據中國正集中兵力於上海戰場,未再向華北戰場增派兵力,大同以北、以西地區的守軍兵力薄弱,正由晉北後撤,而其第1、第2軍及察哈爾派遣兵團進展順利的情況,於10月1日命令華北方面軍「以一部兵力進佔太原」,並令關東軍將察哈爾派遣兵團的2個旅團轉隸華北方面軍。華北方面軍令第5師團長板垣征四郎負責指揮。所屬部隊有該師團之第21旅團、第9旅團之步兵第11聯隊;察哈爾派遣兵團轉隸來之混成第2、第15旅團;中國駐屯軍步兵第2聯隊、堤支隊(2個步兵中隊、1個機槍中隊、1個步兵炮隊、1個裝甲汽車隊),第2聯隊及騎兵、工兵各1個中隊。總計步兵約24個大隊、騎兵6個大隊、各種大炮95門(山炮21門、野炮44門、輕榴彈炮20門、150毫米榴彈炮8門,150毫米加農炮2門)、戰車數十輛。為掩護部隊集中和整頓,板垣令混成第2,第15旅團繼續向撤退之中國軍隊進攻,師團主力擬於10月13日開始進攻。

中國軍隊放棄平型關後,晉北形勢危急。中國統帥部於10月1日急令第一戰區之第14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率4個半師,由石家莊經正太路車運太原,轉赴晉北,兼程馳援。第二戰區將準備在忻口地區抗擊日軍的部隊編為4個集團軍:右翼軍(第18集團軍總司令朱德),轄第115、第129、第73、第101師,新編第2師;中央軍(第14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轄第9、第14、第15、第17軍(每軍2個師),第19軍(2個師又1個旅),第85、第94、第177、第42師,獨立第5旅,炮兵第5團,炮兵第23、第27。第28團(各欠1個營)及1個戰車防禦炮營,1個裝甲車隊;左翼軍(第6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轄第68、第71、第120師,獨立第7旅及炮兵3個營;總預備軍(第7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轄騎兵第1、第2軍,第34,第35,第61軍,第66師,獨立第1旅,炮兵第21、第22團及炮兵第25團第2營,戰區直轄空軍北正面支隊(4個飛行中隊,10月12日歸人中央集團軍序列)。

戰區制定的忻口會戰方針是:「1.本戰區以攻勢防禦之目的,以主力佔領蔡家崗、靈山、界河鋪、南懷化、大白水、衛家莊、1482高地迄陽方口既設陣地線,兩翼依託五台及寧武各山脈,縮短戰線,集中兵力,對侵入之敵乘其立足未穩,迅速擊滅之。2.以一部佔領五台山、羅圈溝、峨口至峪口之線,另以主力之一部佔領中解村、陽明堡、虎頭山、黑峪村之線,竭力阻止敵之前進,不得己時,撤據崞縣、原平、軒崗一帶,逐次消耗敵之實力,以掩護大軍之集中。」

戰區的兵力部署是:以右翼軍在五台山、羅圈溝至峪口之線佔領陣地;中央軍在蔡家崗至1482高地之線佔領陣地;左翼軍在黑峪村迄陽方口之線佔領陣地;總預備軍控制定襄、忻縣一帶,策應各方。

10月1日,日軍混成第2旅由繁峙進攻崞縣。其先頭部隊在陽明堡擊破第19軍之警戒陣地後,向鄭家營之第205旅進攻。2日,第19軍主力在崞縣部署完畢,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城池攻守戰。4日,日軍混成第15旅由崞縣城西迂迴,進攻原平。5、6兩日,日軍在炮火支援下,多次進攻,均被守軍擊退。第19軍軍長王靖國由第70師抽出部隊,組織數次夜間出擊,頗有斬獲,7日,日軍航空兵及炮兵進行數小時火力急襲,爆毀北城垣數十米,守軍第401團傷亡殆盡。日軍在戰車掩護下,於14時突人城中。22時,城中各部隊之高級指揮官均親率直屬隊進行巷戰,終因傷亡太大,無力再戰。8日2時許,王靖國率第19軍殘部,分由東、南關撤出,崞縣遂陷。原平守軍第196旅堅守至11日下午,僅余官兵二三百人,仍與突人城內的日軍巷戰兩小時之久,旅長姜玉貞戰死,原平陷落。在此之前,寧武已於10月6日失守,守軍獨立第7旅退守軒崗。

10月12日,各集團軍均已到達忻口地區,佔領陣地。第二戰區又令傅作義率總預備軍加入中央軍作戰,並調整部署,將中央軍區分為3個兵團,以劉茂恩指揮第15、第17、第33軍等部為右翼兵團,以郝夢齡指揮第9、第19、第35、第61軍等部為中央兵團,以李默庵指揮第14軍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