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正面戰場 第一章 七七事變和平津作戰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向北平西南部盧溝橋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中國全面抗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由此開始。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成為封建軍事帝國主義國家,走上向外侵略的道路。雖然因海軍和陸軍的矛盾,產生了「南進」與「北進」的爭論,但其基本戰略,都是在侵佔朝鮮的基礎上,先佔領中國的東北,以彌補其島國國土狹小、資源缺乏的不足,作為「南進」或「北進」的戰略基地,爾後再征服中國,爭霸世界。

1921年,日本內閣決議宣稱:「滿蒙與我領土接壤,與我國防及國民之經濟生存有十分密切之關係。以此兩大利益為出發點,在滿蒙扶植我方勢力是我對滿蒙政策的基本點。」

1927年6月,日本內閣首相兼外相田中義一,在討論對華政策的東方會議上,要求軍方的戰略與政府的戰略一致:先佔領中國的滿、蒙,「使日本擺脫島國境遇,成為大陸國家,以期充分伸張國勢」,其實,日本軍部在20年代即已制訂了侵華戰爭的作戰計畫。據當時在參謀本部作戰課任職、後為日本參謀副總長的河邊虎四郎回憶,該計畫主要內容是:為避免中蘇聯合對日作戰,日軍必須首先佔領東北,將中國軍隊逐走;對華北,必要時在秦皇島、塘沽、山東半島登陸,佔領要地;對華中,準備在上海附近登陸,並佔領浙,閩及其以南沿海地區。甚至提出,日軍分兩路,一溯長江西進,一沿平漢路南下,合擊武漢。為此,日參謀本部作戰課長畑俊六,於1925年率參謀本部和軍令部的一些作戰參謀,乘軍艦至上海、武漢勘察地形。據說,田中在東方會議後曾向天皇密奏會議內容:「欲先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倘中國完全可被我征服,其他加小亞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族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我,使世界知東亞為我國之東亞,」是否真有此「田中奏摺」,雖然尚有一些學者持懷疑態度,但從日本己發表的文件和後來發生的一系列侵略中國的事實,可以看出,其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九一八事變,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後,製造了偽滿洲國,完成了爭霸戰略的第一步,但遭到東北人民的英勇抵抗,同時,蘇聯紅軍也已發展得相當強大,日蘇隨時有發生戰爭的可能,因而日本暫時停止了對中國的大規模軍事進攻,改取「蠶食」手段。

1933年1月攻佔山海關,3月佔領熱河。接著,又進人關內,強佔遵化、遷安等冀東22縣,製造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還積極進行分裂華北的陰謀活動。

二二六事件後,以東條英機等為首的「統制派」確立了在軍部內的統治權,日本法西斯主義者掌握了政權,加速了侵華的步伐。1936年8月,廣田內閣在四相會議上制定的《帝國的外交方針》中的對華政策是:「首先使華北迅速成為防共、親日滿的特殊地區,並且一面獲取國防資源,擴充交通設備,一面使整個中國反對蘇聯,依靠日本。」1937年6月,近衛內閣上台的第五天,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就向陸軍省和參謀本部提出「如為我武力所許,首先對南京政權加以一擊」的意見。

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據日本中國派遣軍參謀長今井武夫說:事變前幾天,「在東京政界消息靈通人士當中,私下談論著:七夕之夜,華北將重演柳條溝一樣的事件」。事變前一天,中國的冀北保安總司令石友三也知道盧溝橋即將發生事變。事變時,任日本中國駐屯軍參謀長的橋本群說:「華北問題」是「日本為了向大陸發展遲早要解決的問題」,「盧溝橋事變也許可以避免,但是第二、第三個同類性質的事件,……大概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可見,七七事變是日本法西斯分子為爭霸世界而發動的侵華戰爭,決不是某些日本人所說的「偶發事件」。因而,七七事變是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端。

為發動侵華戰爭,日本不斷擴充軍備,增加軍隊。以陸軍常備兵力為例。

1930年初為25萬人、至1936年初,已達40萬人,當年又制訂了進一步擴軍的計畫,預計陸軍擴充為50個師團,航空兵142個中隊;海軍擴充為主力戰艦12艘、航空母艦12艘、巡洋艦28艘……航空兵65個中隊。該計畫尚未完成,即發動了侵華戰爭。七七事變時,日軍總兵力為:陸軍常備軍有17個師團、4個獨立混成旅團及若干獨立炮兵旅團、獨立步兵旅團,騎兵集團、戰車聯隊、特種兵部隊等,以及航空兵作戰部隊54個飛行隊,作戰飛機約900架,運輸、教練等飛機數百架。海軍有第1,第2,第3艦隊和練習艦隊,有主力戰艦9艘、航空母艦5艘、練習戰艦1艘、巡洋艦12艘、二級巡洋艦23艘、水上機母艦3艘、潛水母艦5艘、一級驅逐艦83艘、二級驅逐艦29艘,一級潛水艦35艘、二級潛水艦25艘及其他特務艦艇共296艘,總排水量為120.4132萬噸。海軍航空兵有陸基航空兵37個中隊,各種作戰飛機629架,艦載飛機182架,共811架(含預備機)。日本的兵工生產能力較高,飛機、軍艦、戰車、大炮均可以自制。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每年生產的軍火,完全可以保障補充當年作戰的消耗。

七七事變時,中國國民政府的軍事力量,有陸軍步兵182個師又46個旅,騎兵9個師又6個旅、炮兵2個旅又16個團。海軍有第1、第2、第3艦隊、練習艦隊,廣東江防艦隊及巡防隊、測量隊等。新舊、大小艦艇約120餘艘,實際作戰艦艇約60餘艘。總噸位約6.6萬噸。空軍有作戰部隊35個中隊、各種作戰飛機332架,連同運輸機,教練機等,總計620架。由於中國經濟落後,兵工工業極下發達,僅能生產少量步兵武器、小口徑迫擊炮、小型艦艇,大型武器裝備如飛機、軍艦、坦克、火炮及機動車輛等均不能製造,完全依賴由國外購買,戰爭中不可能及時補充。

日軍侵華部隊的一個師團,編製為21945人、馬匹5849匹、步騎槍9476支、輕重機槍645挺、各種火炮108門、擲彈筒576具、汽車262輛,中國軍隊已整編過的20個調整師,每師為10923人、步騎槍3831支、輕重機槍328挺、各種火炮42門。其餘的師,實力更低,有的不足調整師的一半。由於缺乏車輛,機動及補充能力極為薄弱。

1901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允許各國在中國駐屯少量軍隊,日本的清國駐屯軍,位於北平、天津等地,1927年改為中國駐屯軍,司令部在天津。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又配屬了一年輪換制的臨時派遣隊、步兵之個營和炮,工、通等分隊,兵力已達1771人。

1936年,日本法西斯分子掌權後,加速侵華行動。於6月間,將兵力增加至5774人,並且將每年的輪換制改為永駐制。與此同時,日本海軍也向華東方面增兵,1937年7月初,日軍駐華北部隊兵力部署為:中國駐屯軍司令部(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將,參謀長橋本群少將)率駐屯軍步兵第1聯隊之第2大隊及步兵第2聯隊(欠第3中隊及第3大隊)、坦克、騎兵、炮兵、工兵、通信等分隊駐天津,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司令部(旅團長河邊正三少將)率步兵第1聯隊(欠第2大隊)駐北京,所屬第3大隊駐丰台。通縣、塘沽,唐山、灤縣、昌黎、秦皇島、山海關,各駐1個分遣隊(兵力約1個中隊),當時,駐守平津地區的中國軍隊為宋哲元之第29軍。該軍系原馮王祥西北軍之一部,曾參加過1933年長城抗戰,下轄4個步兵師、6個獨立步兵旅、1個騎兵師又1個騎兵旅。並指揮冀北保安隊,總計約9.5萬人,各部隊的駐地為:軍部及特務旅(旅長孫王田)駐北平城內;第37師(師長馮治安)轄第109、第110、第111旅及配屬之獨立第25旅,駐北平西郊、盧溝橋、長辛店,一部駐清苑;第38師(師長張自忠)轄第112、第113、第114旅及配屬之獨立第26旅,駐塘沽、天津、廊房、滄縣地區及律浦路平律段沿線,一部駐南苑;第132師(師長趙登禹)轄第1、第2旅及配屬之獨立第27、第28旅,駐任邱、河間、大名、南宮地區;第143師(師長劉汝明)轄保安第1、第2旅及配屬之獨立第29旅、騎兵第13旅,駐萬全、宣化、懷柔、赤城、蔚縣地區;騎兵第9師(師長鄭大章),駐良鄉、涿縣地區,一部駐南苑;獨立第39旅(旅長阮玄武),駐北平北郊;冀北保安隊(司令石友三)駐北平城郊。以上各部均為平時按治安需要配置的,不是戰鬥部署。此外,保定至石家莊地區,駐有萬福麟之第53軍及馮占海之第91師。

1937年7月7日晚,駐丰台日軍第3大隊之第8中隊在宛平城北龍玉廟演習時,以失蹤1名士兵為借口,要求進宛平城搜查,遭到駐軍第37師第219團第3營的拒絕。日軍聲稱失蹤的士兵石山,因瀉肚擅自離隊,數十分鐘後即己歸隊。但日軍卻在丰台及北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