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走向多元化 家族企業的開拓者

所有生存方式的改變都是需要膽量和勇氣的,機遇永遠垂青敢於向命運不斷挑戰的人。

劉永好1980年在四川省機械管理幹部學校任教時,捧著社會上人人羨慕的「鐵飯碗」,可命運的眷顧並沒有讓劉永好感到滿足。善於學習和捕捉信息的劉永好訂閱報紙、雜誌,關注國家的發展、政治的走勢、經濟的格局,對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格局比較敏感。

1982年,農村開始經濟體制改革,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劉永好謀划到下鄉當知青的新津縣順江鄉古家村當專業戶創業。新津縣縣委書記很開明,很多時候頂住壓力,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縣委書記說:「好,歡迎你們,但有一個條件—每年帶動10個農戶,科技興農。」

有了縣委書記的支持,劉永好兄弟被改革美好前景感召,先後辭去各自的公職,賣掉手錶、自行車等家裡值錢的東西,籌集1000元人民幣,開始創業。

老大劉永言是學電子的,善搞科研,客觀決策能力強;老二劉永行是學數學的,擅長企業管理;老三劉永美是學農業的,有農業方面的專業知識;老四劉永好是學機械的,養鵪鶉、建孵化場、飼科廠的一些機械設備是劉永好自己設計的,劉永好思想活躍,思維敏捷,創新意識強,能發現一些機遇,加上劉永好能說會道,劉永好負責搞公關宣傳協調,跑市場,負責採購原料,推銷產品。妹妹劉永紅是學財會的,是一位理財管家。

「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這個創業團隊,知識結構互補,創業之初,每人只拿極少的工資,使資金得到滾動發展,兄弟之間相互信任、團結,即使資產上億,兄弟之間也沒有一紙協議。

家族制在行業早期之所以成功,關鍵在於一個「信」字。孫中山先生說過:「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

這個「信」字,既是內在的信念,又是對生活、對事業的自信,還包括信譽、信心、信任等等。一個企業要發展,要克服各種困難,要有吃苦的精神,置之死地而後生。

創業初期,劉永好兄弟基本上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分歧,劉家共有四個媳婦和一個女兒,四兄弟開了一個「大男子主義和霸權主義味道十足」的家庭會,一致通過了「讓各自媳婦回家看孩子,今後不得參政議政」的決議。

劉家內部沒有亂七八糟的事:母親在世的時候,由她來最終決斷,1993年母親去世後,老大劉永言說話最有分量,兄弟們的性格個個都是尊重真理,有事情就坐下談,誰的話有理就聽誰的。

中國的私營企業在創業初期往往都是「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樣的好處就是大家可以互相信任、了解,面對艱難困苦和麻煩事時能夠同生死,共患難。

企業沒有做大的時候,沒有賺大錢的時候當然不會有問題。等到企業做大做強了,問題也就來了,誰是老大?誰說了算?誰該得多一點?往往在這個時候局面就混亂,有人會提議來個輪流坐莊。但這樣的不穩定的狀態,對企業的發展是沒有好處的。一個企業總得要有一個比較穩定的核心才行,否則企業就容易陷入無政府狀態,最終難成大事。

在一個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以後,要處理好家族企業利益與親情之間的關係,就必須過好三道重要的關口:第一關是分銀餉;第二關是論榮辱;第三關是排座次。

誰當董事長、誰當總裁總得有一個明確的說法。當民營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這些問題就成了困擾企業發展的大問題。值得慶幸的是,希望集團比較順利地通過了這三關。不僅企業資產在分家中長大了,而且兄弟親情在「洗牌」中變濃了。

劉永好兄弟的分家沒有出彩的地方,1992年,四兄弟進行了第一次調整。他們絲毫都沒有在「創業之初投資多少」和「創業之時作用大小」等各個方面去斤斤計較,而是選擇了最簡單最普通的方式,他們所擁有的一個共同的飼料廠是大家的,平均劃分資產,兄弟四人各占整個產業股份25%。

共有的基礎不動搖。共同飼料廠賺的錢,大家都用來拿去做各自想要發展的事業。

按照各自的價值取向和各自的特長,劉氏產業劃分為了三個領域:老大劉永言是學電子的,他成立一家新的公司搞電子、搞技術,進軍高科技領域,到現在他的中央空調已經出來了,搞得不錯,還有20多項發明專利;老二劉永行跟劉永好聯手共同做飼料,一起到全國各地發展分公司,複製「新津模式」;老三劉永美做房地產、酒店。

劉永好兄弟各有所長。劉永行是個管理高手,管理很嚴謹,很認真;老大劉永言是科研能手,他的頭特別大,可能腦細胞特別多,一般的帽子都戴不下;老三劉永美也是一個非常細膩的管理家,對人非常好,有很多管理思路。劉永行性格外向,銷售是他的長項。

老二劉永行和老四劉永好在希望集團的合作堪稱為最完美的組合,劉永行勤奮務實,擅長於內部組織管理,劉永好擅長於對外公關與談判。兩人互補的能力和風格在產權明晰後的南征北戰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一年,劉永好兄弟的產業進行了第一次的分化。他們不斷推出新產品,先後共推出了30多種希望牌飼料,完成了新津縣希望的第二期擴建改造工程,並在重慶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重慶希望飼料有限公司。

到1993年,「希望」進軍上海灘,在嘉定成立「上海希望飼料公司」。又與浦東國有飼料廠合資,創辦了在上海的第二個「希望飼料公司」。在5月份,僅用了七天的時間,劉永好和劉永行兄弟倆便橫跨湖南、江西、湖北三省,簽下建立4個飼料場協議。這一年建立起的10家飼料場,家家盈利。

到了1994的年底,希望集團在全國各地的分公司已經發展到了27家,飼料銷量達到了120萬噸,產值17億元。

到1995年,希望飼料銷量達到了200萬噸,產值超過30億元。

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壯大,兄弟兩人的才能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展現。經過不斷的磨練,原本兩人互補的能力和風格,已經變得不再那麼明顯,兩人也漸漸地在企業決策方面產生分歧。

劉永行和劉永好兩兄弟明白,面對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的對手,已經不再允許希望集團內部因為決策戰略的分歧而貽誤戰機。為了兄弟兩人都能有更好的發展,在1995年3月召開的只有劉氏兄妹五人參與決策的「絕密」性的董事會上,經過一致通過,從1995年4月13日開始,總部所有下屬的分公司的資金與資產全部凍結,不允許各個公司之間進行流動,也禁止總部調撥。

按照「資產平均分配」的原則,將全國的27家分公司一分為二,劃為東北區域和西南區域,劉永好坐鎮西南,劉永行掌控東北。

15日,劉永好和劉永行在董事會文件上正式簽字,文件規定:兩個片區禁止跨區域開拓,幹部的互相流動必須得到雙方的認可,董事會成員今後的開支不得在集團報銷。

這次調整,實際上是劉永好與劉永行之間的一個調整。他們以長江為界,西南、西北、華南這邊歸劉永好管理,產權歸他;華北、東北那邊歸劉永行管。兄妹幾個都在「希望」的旗幟下,分片負責、各展所長。

從此之後,創業期間產權模糊的劉氏兄弟在一夜之間變得清晰明了,一目了然:老大劉永言創立大陸希望公司,老二劉永行成立東方希望公司,老三劉永言建立華西希望公司,老四劉永好成立南方希望公司。他們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妹妹劉永紅,給了她一部分股份。

當很多的民營企業家還自我陶醉於「打仗兄弟伙,上陣父子兵」的家族管理帶來的創業成功和穩定發展時,劉永好兄弟,以超前的眼光、膽識和胸懷,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產權明晰、權責分明、管理科學、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現代企業制度,目標在於把希望做大做強。

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新興家族企業大多在產權上模糊不清,不少家族企業因此糾紛不斷、結下怨仇、對簿公堂甚至分崩離析。產權制度改革是家族企業轉型最為關鍵的環節。劉永好兄弟在企業發展壯大的早期就意識到這一點,並如此平和的解決,無疑已經走在許多民營家族企業的前端。

「分家」之後的劉永好,自己的事業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間。1993年,劉永好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工商聯副主席,身份的變化使他站上另一個人生的舞台。本來就擅長交際的他有機會結識更多優秀的企業家,聽取他們的經驗和心得,視野更加開闊。走出四川,站在中國甚至世界的高度來思考問題,劉永好開始邁向「新希望」。

分家是從傳統家族企業向現代企業的演進,這是主動的選擇,也是理性的選擇。

對此,劉永好說:「我覺得分家這話太傳統了點。確切地講,應該是規範產權制度。因為我們是家族企業產權這麼大的問題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