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從養殖戶到「飼料大王」 雜交組合,為「希望」插上騰飛的翅膀

作為希望集團發祥地的古家村徹底翻了身,成為了四川省首批的億元村。村裡70%的農民參與了希望集團的各項事業,1993年全村工農業產值達2.65億元,戶年均收入2萬元,躍居四川省的首位。千年未有的大變化的古家村,一改貧窮落後狀況,在私營企業家劉永好兄弟的努力下實現了。經四川省政府批准,新津縣古家村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以私營企業為依託的私營經濟開發試驗區——希望城。

希望的迅速崛起,靠的不是運氣,而是抓住了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吃肉」市場是中國經濟發展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大市場,而在「造肉」的價值鏈條中,飼料正好是最適應於企業經營的產品。

「到現在,仍然很難想像經過那麼多風風雨雨之後,我終於見到民營企業得到這麼廣泛的認同,而我的企業擁有今天的成果,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我很感激。」劉永好簡短樸實的話語並不能掩蓋創業的各種辛酸,人們常說「江湖險惡」,在那個「摸著石頭過河」的年代裡,市場經濟這個急流險灘讓這個中國第一家民營企業經歷了「真實的江湖」。

1992年對中國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是有巨大意義的一年。鄧小平「南方會談」強調抓住機遇,發展自己,切不可喪失機遇。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當時的形勢下,被稱為「國家隊」的國有企業,允許同外資企業進行「嫁接」,小的國有工廠還可以公開租賃、拍賣給私人,轉為私有制。

看起來,這種政策化的變化,正顯示著公私兩種企業「雜交」的社會條件已經開始成熟。鄧小平提出的市場經濟理論,對中國私營企業的發展,開拓了更加寬廣的道路。劉永好心裡猛然掠過一種預感:新一輪的發展機會,已向希望集團走來。

劉永好兄弟經過一番討論後,把公私合資的企業叫「雜交組合」,推出了他們的「希望模式」。並總結當時國內經濟體制的利弊,提出了「國有私營,優勢互補,共求發展」的思路,發展股份制,並開始新的試驗。

雜交一詞,在《辭海》上的解釋是指,遺傳性不同的生物體通過交配,使優良性狀結合於新個體的過程。雜交育種在農業上廣泛應用,雜交水稻、雜交豬都顯示出比母體、父體更為突出的優勢。接受過高等教育,並深知育種學的劉氏兄弟,把雜交的意義從生物學引到社會學、經濟學領域,那就是是將國有企業雄厚的固定資產、購銷渠道、人緣關係及技術管理人才,同私人企業適應市場經濟的經驗、機制、商標和資金,組合進新的企業里。

劉永好說:「這姓公的三大優勢同姓私的四大優勢『雜交』在一體,就不是疊加效應,而是驚人的指數效應了。」希望集團以技術、商標等無形資產和資金入股,國有企業以廠房、設備等有形資產入股,雙方合資組建新的企業,由希望集團派員工按照私營企業運營機制和管理模式實施組織管理。

通過合資、兼并國有企業變為混合經濟企業之後,企業的活力增加了。新的企業制度從一開始便發揮出了它的優越性,在一般情況下,合營企業從建立的兩到三個月就可以贏利,兩年左右就可以賺回一個新廠。

「希望模式」的提出,劉永好兄弟就開始了他們的「雜交」之路,為希望集團的發展到來了新的突破。1992年5月14日,劉永好和二哥劉永行乘飛機路經湖南到江西。他們剛剛在長沙下了飛機,就見朝他們走來了一些領導人物。還沒弄明白來由,就有一個人上前介紹說:「我就是汨羅市糧食局局長,打聽到你們將路經湖南,特地等候在機場找他們協商合資的事宜。」

原來,汨羅市創辦的兩家國有飼料廠,正希望同「希望」雜交。兩兄弟知道了局長的來意後,馬上連夜趕到汨羅市考察,翌日就簽定了合資協議。15日晚,兩兄弟又趕到了邵東縣,出錢買下了另一個已經連續虧損五年的飼料大廠。直到第四天,才趕往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江西南昌,簽完擬議中的合資合同。到了第七天,他們又在武漢簽約後,帶著沉甸甸的收穫打道回府了,兩兄弟已與湘、贛、鄂三省四地簽下四個合資協議。

劉永好的眼睛又注視到了長江流域。他預料到這條「東方之龍」肯定會有騰空之日。此時,並開始把目光投向了處於「龍頭」位置的華東地區。

美國哈德遜研究所的學者曾預言,比起中國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對全國經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要大要強得多。在未來的五到十年內,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中下游流域,將是世界經濟增長率最高的地區之一。

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也說:上海人素質好,條件優越。我的一個大失誤就是搞四個經濟開發區時沒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現在長江流域就大不一樣了。

當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第三代領導集體作出開發浦東的決策之際,希望集團就順應了這個政策「大氣環流」的變化,迅速調兵遣將,將「雜交工程」推進到大上海。在上海和浦東兩個「希望公司」的建成。

希望落戶上海以後,上海市政府於1993年7月在上海嘉定希望公司所在地建立了中國第二座希望城——上海希望私營經濟城,並聘請了劉永好為上海希望私營經濟城名譽董事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吳邦國聽取了為「希望」落戶上海的劉永好的彙報,並為「希望城」題寫城名。二十多家媒體,爭相採訪劉永好。上海電視台主辦的王牌節目「三色呼拉圈」的主持人連打七個電話邀請,破例用一個小時的黃金時間播放他的專題節目。

1993年3月份投產的上海希望飼料公司當年產銷希望飼料25000噸,產值3000多萬元,實現利稅300多萬元。在當年5月簽約、6月投產的南昌希望飼料公司,產量比原來增加了三倍。僅南昌一方,1993年12月一個月獲得的利潤,竟超過了合資前一年的總利潤。

1993年,希望飼料在中國西部飼料市場中佔據了絕對的優勢,並且在長江沿岸十幾個城市打開了銷路。所有這一切,對長江沿岸私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希望飼料的生產基地,已經形成滬、贛、湘、鄂、渝幾個「雜交」公司的對接之勢,使希望集團實現「東西聯動」、「龍頭龍尾相連」,在長江流域的經濟開發帶上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沿著在歷史的走過的腳印,劉永好兄弟的命運也在變化。希望的不斷發展,讓我們看到中國私營經濟在生存與發展的問題上,實現了大的突破。「這其實不是一個經濟奇蹟,而是一個政治上的創造,」劉永行說過,「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就像一把重鎚將一塊大石頭砸碎,而希望集團就如同碎石下的一粒種子,迎著滲入石縫的雨水成長。」

希望集團十一年前那一千元「原始積累」已經發生「熱核聚變」,資產已經達到了一億多元,增值了三十萬倍。劉永好兄弟和他們的企業大紅大紫,猶如點火的火箭,直刺蒼穹。有人認為希望集團的騰飛是個謎。早在十多年前,劉永好就心揣做老闆的美夢,但好夢難圓。當專業戶的十一個年頭裡,前八九年只有七個企業,資產不到一億,而短短的最近兩年,

對於這個問題,從客觀上來講,都是「雜交」戰略起了關鍵的作用。劉永好「雜交」工程的可貴之處在於,他的雜交理論並不在於雜交從生物學界到企業界的引伸,而在於他「風起於青萍之末」時就觀測到了時代氣候的晴雨冷暖,他了解了國家政策的變化動向。對政治的敏感,使他一次次從中國的經濟大潮中乘風破浪,百戰百勝。這樣,他才能在眾人尚未頓悟之日,運用他長期積蓄的優勢,將「雜交」理論迅速付諸實施。這便是雜交之妙絕處,便是劉永好能夠知人之所知,為人之所未為的奧秘所在。

機遇並不偏愛於劉永好,只會對基礎好實力強的人情有獨鍾。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歷史已經讓公有制經濟同私營經濟站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劉永好把握捕捉了稍縱即逝的最好的發展機遇,也得益於他發展積累的的經濟技術實力。「希望」開始的前八九年,儘管並不出眾,但它的根基已經深深地扎進了中國大地:腳踏實地地辦工廠,搞科研,創品牌;養殖業和飼養業連接著中國的八億農民,同時同三億城裡人的菜籃子息息相關,「希望」裝在了用戶的心中,市場有屬於它自己的領地。唯其如此,「希望」才能在國家經濟調整改革的階段,開足馬力發展生產,積累集聚資本,一有新的發展機遇,便會立即振翅撲騰過去。

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希望集團在全國各地共建立了12家獨資、合資企業,年生產飼料能力達到100萬噸,產值高達15億元,產品銷往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並出口到俄羅斯、越南、韓國等地。希望集團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國飼料王。

1992年,對劉永好兄弟來說,是非常值得紀念的一年。在這一年,中國第一個經國家工商局批准的私營企業集團希望集團,在希望飼料公司的基礎上成立了,在中國首屆農業博覽會上,「希望1號」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