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財富之路 赤腳走出來的黃金路

劉永好可能是中國最有名的富人之一,一個擁有眾多頭銜的風雲人物: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希望集團總裁,中國民生銀行副董事長,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副會長,西部乳業發展協作會首席主席,中國乳業協會副會長,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光彩事業促進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尤其在2001年《福布斯》排行榜上劉永好兄弟名列內地富豪第一名之後,圍繞他的新聞好像永遠戴著中國首富的帽子,他白手起家的傳奇已經遜色於首富的光環。

早在1982年,年值31歲的劉永好與自己的三位兄長劉永言、劉永行、劉永美一道,毅然辭去他們在政府部門、教育機構和國有企業的公職,到四川成都新津縣農村開始創業。他們變賣手錶、自行車等家產,籌集1000元人民幣,作為創業初期的投入。從種植業和養殖業起步,歷經磨難,堅持不懈,經過6年時間,積累了商業人生的第一桶金——1000萬元。

從1000元變成1000萬元,二哥劉永行有個筆記本,專門記載了他們創業伊始每筆生意的收益,都是幾毛錢或幾塊錢。

從1987年開始,劉永好兄弟把這1000萬元全部投入到飼料的研發和生產中。經過短短8年時間的發展,他們憑藉自己的努力使企業滾雪球式地發展,創出了中國最大的本土飼料企業集團——希望集團。1995年10月7日,希望集團榮獲全國500家最大私營企業第1名和全國民營科技企業技工貿總收入第一名。

在艱苦創業的20多年中,劉永好先後榮獲中國十佳民營企業家、中國改革開放風雲人物、中國十大扶貧狀元、中國企業管理傑出貢獻獎、中國房地產十大風雲人物、CCTV經濟人物、光彩人物、甚至是三農人物等。對此,劉永好曾說,頭銜多了,要求就比較高,壓力就比較大。不過,在這些所有的頭銜當中,他非常在意的是十大扶貧狀元,因為這個頭銜意味著企業的發展和對社會的貢獻。

1996年6月7日,希望集團被美國《福布斯》財經雜誌排在大陸私營企業榜首;2001年10月26日,在《福布斯》個人財富排行榜上,劉永好以凈資產83億人民幣,位居中國大陸富豪榜首,在隨後的幾年中,均位居前十位。除此而外,在1999~2008年的「胡潤百富榜」上,劉永好始終榜上有名。此類「常勝將軍」只有3人,其他兩位為中信泰富集團主席榮智健(家族)和浙江廣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樓忠福。劉永好在2007年、2008年連續兩年蟬聯胡潤金融排行榜榜首。

2001年底,在《實話實說》節目訪談中,當主持人崔永元問到劉永好當上首富的感覺時,劉永好率真地說:「我很高興當上首富,我的每一桶金都是很陽光的。」

新希望集團從一家帶著泥土氣息的小公司,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私營企業之一,暗合了中國改革開放從農村逐步走向城市的蹣跚步伐,劉永好作為搞了20多年農牧產業化的農村改革標杆性人物,其發家的方式實際上踐行了中國人傳統的「實業興國」之路。

劉永好是西部農村走出來的企業家,在20歲之前這段人生的黃金時期,他幾乎是赤腳走過,他的雙腳的腳印深深地印在農村的田坎上,隨著歲月的流逝,留在農村田坎上的腳印早已消失殆盡,但他一步一個腳印從中國西部走過來的創業之路卻是永存的,這個腳印還在向前方邁進,劉永好的企業將會越做越大。

經濟學家郎咸平認為,李嘉誠經商數十年,仍能平穩發展的其中一個「法寶」就是業務多元化。

在走多元化道路上,劉永好有他自己的偶像。劉永好說,長期以來,他心目中就有一個榜樣,那就是李嘉誠。曾經有人假設,如果李嘉誠一直只做塑料花的話,他會成為世界塑料花大王,但恐怕不會成為商界的「超人」。李嘉誠並沒有滿足一時的成功,他選擇了多元化發展的路線。後來,他進入房地產、港口、貨運、超級市場、基建、電訊、酒店、保險、水泥、電力、網路等等行業,並統領長江實業、和黃集團、香港電燈、長江基建等四家上市公司,形成一個逾萬億資產的跨國企業帝國。而李嘉誠本人也榮列世界富豪榜第10位,成為有史以來華人最傑出的企業家之一。

叱吒香江,縱橫海外,李嘉誠這個名字,今天已是「成功」和「奇蹟」的代名詞。這一切,使他贏得了「超人」的美譽。縱觀李嘉誠傳奇的商業生涯,他之所以能永立不敗之地,最為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他能時刻把握住機會,善於審時度勢、運籌帷幄,並不斷調整方向進行創新發展。

劉永好欣賞李嘉誠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的精神。欣賞他企業做大以後依然能立於不敗之地,能繼續做長做久。劉永好為自己的「永好系」王國做過這樣的設想,他說,他要造一架「飛機」:新希望的總部是這架飛機的頭,確定方向和實施決策;飼料業是這架飛機的身子,處於主要產業的位置;金融業是飛機的左翼,房地產是飛機的右翼;而正在初步踏入的高科技等領域是飛機的尾翼。旅遊業則可以看做是這架「永好號」巨型飛機的豪華裝飾。

劉永好不去追趕潮流,相反,他的判斷總是與潮流存在一個時間差,比如當多元化的說法甚囂塵上時,他則專註於把飼料行業做大,而當人們開始傾向於專業化發展時,他又開始向房地產、金融甚至高科技領域滲透。當房地產是暴利行業時,他拒絕加入,而當房地產開始轉入買方市場的「微利時代」,當別人感到房地產這碗飯越來越難吃的時候,他卻意識到機會的存在,他認為房地產有極大的發展空間。他果斷地躋身於房地產行業,而且一出手就是成都最大的房地產項目。

劉永好曾在一次談話中對他的動作進行揭秘:「實際上十幾年來我們一直在做專業,我們在主導行業取得一定成就,新希望集團46家工廠分布在南方各省,每隔100公里左右就有一個工廠。但是飼料業不可能像以前一樣快速發展,如果我還在不斷地建新廠,就會造成自己跟自己競爭,就會限制企業發展。」

儘管飼料業似乎是個萬歲產業,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飼料行業的利潤越來越薄,劉永好越來越感覺到適度多元化的緊迫性。「1998年我們幾乎有兩三個億沉澱在銀行里,再加上兩億的股本金,就是將近5億元,我們在主導行業短期內不可能投資大量資金再建50家工廠,就必須為這5億元找一個出路,我們就要開始探討一條專業化和有限多元化結合的新路。」

在意識到傳統產業的局限性後,劉永好就開始構築他的第二、第三平台。他謹小慎微地進行選擇。經過兩年時間的慎重論證,他認為自己基本上具備進入房地產的條件,並聯合岷江新希望房地產開發公司在成都投資10億元,開發了成都市最大的房地產項目「錦官新城」,取得了3天收款1億元的好成績。

與此同時,他多次對民生銀行注資,成為民生銀行的最大股東之一。金融、房地產構成了他的第二個產業平台。此外,劉永好也在構築第三個產業平台,他在北京成立了永好科技公司,一方面與成都電子科大組建一個公司,準備拓展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業務,同時向網路工程、財務軟體方向發展。

如果要問劉永好怎麼會有如此好的精力經營如此大的產業?劉永好會回答說,首要的問題是要把投資和經營分開。新希望的飼料業是一步步做起來的,是一種經營行為;而銀行、保險都是有專業的團隊進行管理,只需要研究投資行為,把握機會,不需要做太多的經營管理方面的事情;新希望投資房地產,則既需要投資,也需要運作。新希望的每一項產業都是需要組建專業的團隊來進行操作的,劉永好本人只是作為一個投資戰略的決策者,更多的是依靠管理團隊,聽他們的意見。

劉永好認為,是否能夠多元化發展,關鍵要看個人的能力和企業的基礎,要看企業是否有較強的資金實力、融資能力,是否有穩健的管理團隊、較為堅實的企業文化基礎,是否有一個人才培養的體系以及企業管理機制是否完整健全。在此基礎上進行多元化擴張,成功的可能性就大。

稱呼劉永好的方式很多,比如飼料大王,養豬大王、地產大亨,金融大鱷等等,但是劉永好都覺得這些稱呼不太合適,他比較喜歡別人稱他為企業家。他說:「叫我『企業家』比較好,一個既做農業,又投資房地產,金融等方面也略有涉足的企業家。改革開放後,我們抓住『吃』這個問題,獲得了很大的發展機遇,也得到回報。現在,『吃』解決了,『住』的問題提上了日程。13億人,特別是城市人口的居住問題,已經引起了多方關注,這又是個大市場。金融投資,是更高層面的投資。我們投資金融企業,是以飼料業以及農產品為基礎的。所以,我傾向於叫我『企業家』。」

在劉永好身上,有兩項特質:第一,他非常非常地愛學習,只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方能不斷進步,方能跟得上社會大環境和企業小環境的變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