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從店商到電商

1998年—2001年,劉強東創業3年,賺了1200萬凈利潤,壟斷了中關村刻錄機市場80%的市場份額。2001年,京東由代理商轉型為零售商;2003年,「非典」迫使劉強東通過網路銷售產品;2004年,京東多媒體網站上線,劉強東兩條腿走路;2005年,京東徹底轉型為電商企業。

IT硬體領域有一個著名的「摩爾定律」: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1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個月翻兩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

「摩爾定律」是1965年由美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戈登·摩爾後來創立了英特爾(Intel)公司,並依據他所發現的「摩爾定律」不斷研發推出新品,進而促使整個電子行業都按照這一定律的節奏提高性能、降低價格。隨著晶元性能的不斷提升,IT硬體技術隨之快速更新、升級,更高性能的新產品不斷推向市場,老產品不斷被淘汰,而且產品淘汰的周期越來越短。

中關村IT硬體價格隨著產品淘汰周期而劇烈波動,商家如果不能對價格做出有效反映,快速出貨,很可能就會被淘汰出局。1998年之前,中關村商家賣一台電腦可以賺500~600元,如果碰到個不懂行的,可以賺1000元,但之後,賺錢就沒這麼容易了。劉強東賣的光磁產品價格波動也很劇烈,很多硬體廠家都殺入這個市場,價格戰是商家們爭奪市場的唯一手段。

當時,很多到中關村買刻錄機的人,都是一些影樓老闆之類的小商家。針對這些客戶,劉強東做了一套傻瓜式多媒體系統,有十多張光碟,包含三十多萬張圖片、幾十種模板,客戶把刻錄機買回家後,只要用滑鼠點幾下,就能做出一套不重樣的婚禮VCD。

不過,劉強東發現,這些買刻錄機的客戶對電腦幾乎一竅不通,自己做出來的系統,他們也不會用。劉強東決定為這些客戶進行電腦技術培訓,到他店裡買刻錄機的客戶,他都要培訓15天,才讓人走。面對這些電腦盲,耐心、細緻的服務是關鍵,劉強東在這方面做得很到位。比如,有一個山西大同的客戶,劉強東教了他3天時間,這位客戶移動滑鼠時終於不再拿起滑鼠了。

劉強東還講過一則笑話:一對哈爾濱下崗夫妻來他店裡買刻錄機,一天在培訓完之後,劉強東出去了一趟,回來後他就發現這對夫婦正在研究刻錄機可以拿來放茶杯。一個刻錄機當時要兩千多元,劉強東很是無奈。

耐心地培訓好客戶後,劉強東還會在客戶購買的每一台刻錄機上貼上「京東多媒體」的小標籤,他會在紙片上寫明:我從不賣假貨,到任何時候,拿到這裡都可以找到我。

從劉強東這裡買了刻錄機的顧客,幾乎都成為當地唯一會做電腦效果圖的人,良好的口碑讓這些客戶的同行們紛紛開始打聽這種能夠編輯字幕、做各種特效的刻錄機和軟體的購買渠道。半年後,客戶在京東門外排起了長隊,劉強東的生意越來越好,雖然價格逐步提高,但刻錄機卻越賣越火。此後,京東開始代理雅馬哈、理光、NEC的產品,並獲得全國獨家代理權。

劉強東的生意越做越好,不過他仍然是中關村裡眾多IT從業者中不起眼的一個。1998年,中國互聯網業風起雲湧,門戶網站概念興起,網民人數突破100萬。當年2月,張朝陽推出搜狐網;6月,丁磊將網易轉型為門戶網站;10月,周鴻禕成立3721,推出中文網路實名網址;11月,馬化騰和張志東成立騰訊公司;12月,王志東的新浪網上線……這一年,互聯網精英們在中關村的各個寫字樓里,燒著投資人的錢,大辦各類網站,並享受著媒體的關注和大眾的膜拜。

在第一波互聯網浪潮中,劉強東沒有心動,對互聯網的發展也很漠然。在代理銷售光磁產品的道路上,他當時準備一條道走到黑,成為行業老大。

1999年,京東多媒體經過一年多的發展,規模壯大了,原來的辦公場所已經容納不下劉強東了,他把北大資源西樓2422房間租了下來,房間面積有18平方米,公司很快搬了過去。劉強東的櫃檯數量也在快速增加。不久之後,劉強東又把隔壁的2426、2424租下來。2000年,劉強東買下了北大資源西樓的12層。

1999年,劉強東的生意做得如火如荼,與此同時,互聯網業興起了一種新的網站形式——電子商務企業。當年3月,馬雲率領「十八羅漢」以50萬元起步,在杭州家中創建了中國第一家B2B網站——阿里巴巴網站(.alibaba.);5月,王峻濤成立8848網站;8月包括IDG、Yahoo創始人之一的楊致遠、台灣趨勢科技公司創始人張明正、華爾街金融投資家薛蠻子(亞信和UT斯達康創始投資人)等從北京聯邦軟體手中購買45%股份;8月,邵亦波及譚海音在上海成立C2C網站——易趣網(.eaet.)(2002年,易趣與eBay結盟,更名為eBay易趣,並迅速發展成國內最大的在線交易社區);10月,高盛集團投資阿里巴巴500萬美元;11月,李國慶和俞渝成立的中國科文公司和美國IDG、盧森堡劍橋、日本軟銀等聯合投資成立B2C網站——噹噹網(.dangdang.)。2000年,雷軍和陳年創立B2C網站——卓越網(.joyo.)(2004年8月19日美國亞馬遜公司宣布收購卓越網,2007年卓越網更名為卓越亞馬遜,2010年卓越亞馬遜更名為亞馬遜中國)。

門戶網站、電子商務網站、打著各種概念的互聯網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互聯網大潮面前,很少有人不心動。2000年,做IT硬體的聯想集團柳傳志也按捺不住觸網的衝動,推出聯想FM365.,讓中關村大街上一夜之間貼滿香港小生謝霆鋒的頭像,煽情地問「誰讓你心動?」這些劉強東都曾耳濡目染,但有趣的是,他當時仍沒有想過自己會和互聯網有什麼關係,也從沒想過去做電子商務,更沒聽說過什麼8848,因為「自己的業務跟互聯網沒有關係,不需要上網」。

在IT紅海里,劉強東由一隻小蝦米成長為一條大鯊魚,公司發展到2000年,初具規模的京東多媒體也開始扛不住刻錄機價格狂跌帶來的衝擊。1998年的時候,一個刻錄機可以賺1000元~2000元,到2000年,刻錄機單價跌倒800元以下,毛利從幾年前的40%跌到一台只賺10多元,已經形同農民工「搬磚頭」。

從2000年上半年開始至2001年,納斯達克指數從5000點高位下跌到2000點左右,跌幅達到60%。在大家都以為股市見底快要反彈的時候,「9·11」恐怖事件爆發,納斯達克指數一路暴跌到1400點,市值蒸發2/3,有3萬億美元從紐約科技股中消失。這一年,全美網路公司倒閉537家,裁員10.1萬人,「網路經濟」的神話破滅。

那些曾經風光一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也遭受到致命的打擊,新浪股價上市時是20美元/股,最高達到50美元/股,後來跌倒1美元/股;搜狐股價從最高13美元/股跌到90多美分/股;網易則被停牌。許多網站裁員裁到最後乾脆關門,聯想FM365裁員30%,新浪採取「一小時走人」的裁員方式裁員。

「互聯網泡沫」破滅對全球包括中國市場的電腦及硬體銷售帶來衝擊。從從事市場研究的嘉納公司公布的資料來看,全球2001年半導體收入比2000年1850億美元的銷售額下跌33%,美國最大供貨公司英特爾銷售收入下跌22.4%。與半導體相關的行業,負責供應製造半導體所需材料和設備的SEMI(國際半導體設備材料產業協會),對下屬2400家會員公司調查的結果顯示,2001年的營業收入比2000年下降了30%。2001年,全球個人電腦銷量下降了4.8%。由於全球性供過於求,從品牌電腦到配件,2001年國內零售價降價幅度都在50%以上。

當時,整個中關村商家都進入微利時代,所有的IT產品都在跌價,毛利越來越低。有些商家手裡屯的貨,今天賣出去可以賺幾塊錢,明天市場突然單價下跌10多元,就把利潤吃掉了。有些人靠10多年積累起來的財富,不到一年就賠光了。

2001年,在中關村IT商圈嚴峻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京東的利潤越來越薄,毛利率由1998年的7%下降到5%,全年6000萬的銷售收入,毛利只有300多萬。做代理商是一個沒有價值的流通環節,早晚要死掉,因為品牌廠商或分銷商可以跨過代理商,直接到達零售商。

劉強東開始思考京東在業務形態上進行轉型。擺在他面前有兩條出路:一是往上走,成為分銷商;二是往下走,成為零售商。

劉強東認為,分銷環節的資源、物流平台、倉庫等資源已被幾個大經銷商瓜分乾淨,憑京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