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拿什麼拯救中國經濟 郎教授說整合產業鏈可以拯救中國經濟

閱讀提示:郎教授說的整合產業鏈拯救中國經濟是不靠譜的,因為各位已經知道,中國的實體經濟危機是由於對這些產品的總需求的減少導致的,主要是歐美人的需求銳減。如果總需求沒有變化,所謂整合產業鏈增強企業競爭力,只不過是A企業競爭贏了,把B企業的市場份額侵佔了,從宏觀上看不會有任何改觀。

郎教授專門出了一本書就叫做《誰在拯救中國經濟》,這本書最終得出的一個結論就是中國要有「第四駕馬車」——產業鏈高效整合才能真正拉動中國經濟,才能拯救中國經濟。事實上,這個觀點我在郎教授的另一本書《金融超限戰》就已經讀到了。這個產業鏈理論不是別的什麼東西,正是好幾年前郎教授就已經提出的所謂「6+1」理論,也就是在本書第五章中說到的那個東西。

郎教授說整合產業鏈以拯救中國經濟,確切地說是針對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世界經濟危機而言的,也就是2008年和2009年,由於出口大減,中國經濟面臨困局。《金融超限戰》第五章標題為「中國要如何救市(一):通過產業鏈整合提高利潤,以供給創造需求」。郎教授是怎麼說的呢?首先他的大方向是沒錯的,認清了中國經濟危機主要發生在民營企業,而民營企業才是中國經濟的主心骨,用郎教授的話說,佔中國經濟總量70%的民營經濟僱用了90%的勞動力,也就是全國90%的勞動者都是靠民營經濟實現就業的。郎教授指出救中國經濟應該是救民營經濟,而不應該拿4萬億仍然花在基建工程上。

那麼政府應該怎麼救民營經濟呢?郎教授搬出了幾年前發明的產業鏈理論,按照郎教授的觀點,「6+1」裡面「6」是最賺錢的,所以政府就應該幫助企業整合產業鏈,使得企業能在「6」裡面賺到更多的錢。

郎教授仍然舉了幾年前的那個例子,「我們東莞玩具工廠製造一個芭比娃娃,它的出廠價大概是1美元,2008年的利潤是多少?如果不是負的話,也應該是0。所以,如果我們拿4萬億人民幣資金去直接幫助這些製造企業來製造芭比娃娃的話,他們製造得再多,利潤都是接近於0,所以我不是建議政府直接幫助製造企業。要怎麼做,請你想一想,這1美元的芭比娃娃賣到美國的售銷終端——沃爾瑪的零售價是多少錢?10美元。10美元減掉1美元的9美元就是通過整個大物流環節產生的,即它是由包括產品設計、原料採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等六大物流環節所創造出來的。」

接著郎教授舉了幾個例子用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比方說2008年經濟危機最嚴重的時候,晉江和汕頭這兩個地方的企業卻仍然表現不錯,郎教授解釋說,是因為這兩個地方的品牌企業都做好了「6+1」的整合,「不是簡單的品牌效應,而是他們除了『1』的製造之外,這些公司還有產品設計部門,而且還有眾多的終端零售點,這就是『6+1』其中的一個環節。當然從產品設計走到終端零售還有其他的幾個物流的環節……表面上看起來這些企業都是知名企業,實際上這些企業成長率還不錯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掌握了『6+1』的整條產業鏈。雖然『1』的製造利潤很低,接近於0,但是通過整個大物流六大塊的環節,讓這個企業非常有利可圖。所以平均下來,整個公司的效益還是不錯的。而這就是為什麼它能夠創造品牌,也就是說當你做『6+1』產業鏈整合成功之後,你就能創造品牌。所以我們不要誤解,不是它有品牌,所以創造出它的效益,而是它掌控了整條產業鏈之後它才會有品牌。」

基於此,最後郎教授對政府拯救經濟給出的建議:

「我給政府提供一個新的思維,來考慮救市的錢要如何用在刀刃上。目前我們的製造業似乎很困難,但困難的原因在哪裡?比如說浙江、江蘇跟廣東有很多企業倒閉,生產力水平低當然是其中一個原因。可是我告訴各位,由於它們只重視製造這個環節,所以生產力水平低的問題就很嚴重,最後利潤是負的時候,它們扛不下去,必須倒閉。但是對製造企業來說,如果它掌控了六大物流環節的話,它的生產力自然會提高,就這麼簡單。

「所以,通過掌控整個所謂的『6+1』產業鏈之後,企業就特別能抗壓。而我們所謂產業升級思維就要做改變,不要在『1』裡面繼續下工夫,因為你的利潤率接近於0,你要從『1』進入到『6』。這個才是產業升級的具體觀念。所以我們各級政府在這個蕭條的時候,希望能夠促成產業轉型。在這裡,我也希望把政府所謂產業轉型更加具體地勾畫出來。所謂產業轉型不是在製造裡面繼續下工夫,不是叫你去購買更多先進的製造設備。我認為在蕭條時候,我們政府更要協助企業進行一種特殊的轉型,也就是從過去的『1』轉到『6+1』的高效整合,才是我們該做的事。

「只有做成『6+1』的整合,才能替企業創造可觀的利潤,而企業賺更多利潤之後,它就會給員工更多的薪水,員工拿了薪水之後,他才會去消費買很多東西,然後企業才能賺更多的錢,企業賺更多的錢之後,他才會去做轉投資,然後才會有乘數效果。這就是供給創造需求的新思維,而不是簡單地要求企業增加產能。」

各位看到這裡算是明白了郎教授所謂整合產業鏈提高企業利潤、以供給創造需求的含義,就是政府幫助企業完成轉型,使得企業從以前的主要從事「1」也就是製造產品轉變為「6+1」的整合,從產品設計、原料採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零售六個環節中獲取高利潤。而企業一旦有了很好的效益,那麼員工的工資待遇也就提高了,如果全國的企業都如此,那麼就是所有勞動者的收入有了保障,老百姓口袋裡有了錢去花,那麼社會的消費總需求就上去了,這就是以供給(供給就是指廠家)創造需求。需求創造好了之後,下一步,當然是反過來促進生產的發展,消化了過剩的產能,經濟就增長了嘛。

一不小心,就會掉入郎教授的邏輯陷阱里,你是否覺得上述的拯救中國經濟的辦法很靠譜?那我來證明給各位看,一點也不靠譜。

首先,在本書第五章中已經指出「6+1」產業鏈理論本身就是個謬誤,完全顛倒了因果。「6」本身根本不創造大的價值,而只有跟品牌結合在一起,它才會創造那樣的價值。道理很簡單,芭比娃娃賣10美元,壓根就不是因為產品設計、原料採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零售六個環節的緣故,那是什麼緣故?很簡單,就因為它是芭比娃娃!這個品牌的東西就值這麼多錢,你只要生產出來貼上這個標籤,就是10美元的價格,沒得商量。至於六個環節的經手者賺到的錢,那純粹是芭比娃娃的品牌所有者付給他們的勞務費。同樣的產品、同樣的產品設計、原料採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零售,如果你貼上的不是芭比娃娃的標籤,而是貼上了「沙比娃娃」的標籤,那就是完全不可能賣到10美元,賣10元人民幣差不多。

其次,退一萬步來說,即便的確可以通過整合產業鏈的辦法使得企業提高利潤,但這個微觀的東西並不可能推廣到宏觀層面。什麼意思呢?很簡單,中國經濟危機的根源是出口銳減,是產品的總需求降低了,從整個中國而言,你只要沒辦法使得這個總需求上升,中國的宏觀經濟就不會好轉,中國的大量中小企業就一定仍然面臨困境。

打個比方吧,比如一個國家總共只有一池子水,全國總共10個人去均分這些水,結果有時候洗澡水不夠用。這時郎教授給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對其中的一個人說,你去練習武術,增強自身「競爭力」,就可以搶更多的水。這個人這樣做了,果然使自己的水夠用了。然後郎教授欣喜若狂,他把這個推廣到宏觀層面,他想啊,如果全國的10個人都練武術去爭水,豈不是全國人都有足夠的水使用了。各位肯定一看就知道這是荒謬的嘛,水的總量沒有變,一個人多搶了水,就有人的水減少了,怎麼可能在宏觀上把全部人的水問題解決了。

你整合產業鏈提高了一部分企業的市場份額,一定就有另一部分企業的市場份額被擠掉,因為總量是一定的。所以無論你怎麼整合,你只能使得一部分企業利潤增加,而另一部分企業則一定會更加艱難,社會的總需求不會有任何改變。根本不可能使得大部分企業都因為整合而提高了利潤,然後工人收入提高,再從宏觀上拉動內需,也就是「以供給創造需求」根本不可能成立。

中國面臨的經濟困境郎教授其實是知道的,那就是出口產品銳減。只要海外的需求沒上來,國內無論怎麼折騰,也就是互相之間爭搶國內的市場份額。這樣的爭搶不可能產生「以供給創造需求」而擴大內需的好結果,因為一些企業效益好了結果必然是另一些企業效益更差或者倒閉,因為國內總的市場份額在短期內是固定的。你要真擴大內需,絕不可能是靠整合產業鏈,而只能是靠藏富於民、社會保障、信貸消費等(第四節將繼續談擴大內需的問題)。

增強中國企業的競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