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中國經濟增長的真相 中國政府怎樣推動了經濟增長

閱讀提示:中國政府推動中國經濟增長首先是制度層面的,中國有一套很好的經濟制度,這就是張五常先生提出的縣域競爭的經濟制度。其次是政府部門不經意間充當了印錢購物的實施者:公務員體系的數千萬人的龐大的浪費型消費極大地拉動了經濟增長,而這些消費的錢,很大程度上是印出來的,因為財政刺字最終是要靠印錢來抹去。

中國政府對中國經濟增長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呢?我認為是主導作用,改革開放是政府主導的,30年來招商引資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緊緊抓住的核心任務。

中國政府的功勞不僅在於引進了市場經濟的制度,更在於它直接從事經濟發展的工作。張五常在《中國的經濟制度》一書中認為,中國政府促進經濟增長主要的在於縣域競爭的制度,我認為這很有道理。這話的意思就是,每一個縣政府其實是一個集團公司,不同的縣之間在招商引資發展經濟上展開激烈競爭,正是這種競爭導致了全國經濟的質和量的發展。

而我要說的是另外兩點,這兩點與縣域競爭的經濟制度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同樣重要。第一點就是中國政府歷年來推行的凱恩斯主義政策,第二點是政府龐大的消費支出。對於前者各位都很熟悉,而後者則超乎各位的想像,因為下文我會把腐敗問題納入到分析中來。

先看第一點。各位都清楚,所謂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和(凈)出口。我們也知道中國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在正常年份三駕馬車中出口對經濟的拉動是最大的。而一旦出口遭遇困難的年份,政府就會出面進行經濟干預,比如1997年前後中國政府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導致的中國出口萎縮而推出的大規模擴大內需的政策,政府進行了全國範圍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西部大開發戰略,全國各地建了無數的鐵路和高速公路。又比如2008年前後中國政府的4萬億經濟刺激政策。這些政策的邏輯很簡單,就是要把出口萎縮導致的經濟增長的缺口補回去,一定要「保8」,就是通過政府投資使得三駕馬車中的「投資」暫時取代出口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中國政府投資的規模取決於出口萎縮的規模,前者只會比後者大而不會小。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個表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這個表統計了改革開放以來(1978年~2007年)三駕馬車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給出了它們的貢獻率,你會發現,無論什麼年份政府投資與出口之間一定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只要出口降了,政府就要行動。

三大需求(三駕馬車)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先解釋一下這表中相關數據的含義。這個表中統計的三駕馬車分別對經濟拉動的百分比加起來就是該年中國經濟的增長率,比如1978年消費拉動4.6%,投資拉動7.7%,凈出口拉動-0.6%,那麼1978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就是4.6%+7.7%-0.6%=11.7%。而三駕馬車的貢獻率就是指,在這11.7%中它們各自貢獻了多大的力量,比如消費貢獻的力量就是4.6%除以11.7%等於0.3931,所以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是約為39.4%,這意思就是說,11.7%的經濟增長消費貢獻了39.4%。

我們再來看看投資與出口之間此消彼長的關係,我取若干年份的數據畫一個圖出來,就一目了然。圖中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投資或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經濟增長的百分比。兩條曲線中,實線表示的是投資,虛線是凈出口。你可以發現,這兩條曲線是相反的走勢,凈出口的低點對應的就是投資的高點。當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為負值時,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就一定是正值,並且後者可以抵消掉前者。比如1985年,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是-8.9%,政府為了維持經濟高增長,擴大政府投資,使得投資對拉動經濟增長高達10.9%。

在大多數正常(出口旺盛)的年份,經濟增長則主要由出口拉動,政府投資的規模相對較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就不大。政府投資主要在出口大規模銳減時起到關鍵作用,保障經濟的高速增長。1985年、1993年、1999年和2009年這四年中國的凈出口為負值或者接近於零,就是出口銳減導致的(凈出口=出口-進口),政府無一例外地實施了大規模的經濟刺激,加大了政府投資。這樣的年份,如果政府不干預,經濟增長很可能會降到極低的水平,甚至發生零增長。需要指出,這裡說的投資是包含私人和企業投資在內的總投資,政府投資只是其中一部分,但在出口面臨困難的年份,私人和企業投資一定也是不景氣的(這些投資大部分都是投到出口產業,出口不景氣,當然投資就少了),這時就只有依靠政府投資來拉動經濟了。

各位,我提一個疑問,既然政府投資可以如此高幅度地拉動經濟增長,那麼政府為何不把它作為常規行為,而不是等到出口銳減的時候才做這件事情,如果在出口正常的年份政府也同樣做這些事情,中國經濟豈不是每年都可以保持12%以上的增長?這個問題我們到第九章來一起探討。

政府投資推動經濟增長好理解。下面我要關鍵說第二點,這一點比較詭異,一般人是看不懂的、也想不到的,那就是,在一定條件下,在現代經濟體系中,臃腫、「鋪張浪費」的政府反而能極大地拉動經濟增長。

為了深刻地說明這一點,我先來講一個故事。

有一個完全封閉的國家,這個國家只有9個人和1個企業,先假設這個國家是沒有政府的,只有私人和企業,這個國家只生產一種產品——麵包,麵包越多表示國家越富足。這9個人其中1個是麵包廠老闆,剩下的人都只能以到工廠打工為生。這老闆開工廠和我們這裡一樣,都是為了利潤。

假定這個國度對麵包的市場需求只有100個,而以現在的產能工廠僱用8個人剛好可以生產出100個麵包。這個經濟體這樣發展下去,本沒什麼好說的。然而有一天,這個國家由於技術和設備革新生產效率提高了兩倍,8個人可以生產出300個麵包了。各位發現,這時國家和我們中國一樣,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這個國度本來可以生產出300個麵包,也就是這個國度本來有能力創造出3倍於當前的財富。然而,由於市場需求不足,導致老闆不可能生產出300個麵包,因為會有200個賣不出去啊!

既然如此,老闆思前想後還是決定不引進新設備,還是僱用8個人按原來的方式進行生產。

這個國家面臨的是一個悲劇,這樣的經濟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技術和設備明明已經大大進步,生產能力明明提高了兩倍,明明可以生產出三倍於原來的財富,現在卻無法生產出來。

怎麼辦呢?終於有一天,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8個工人當中竟然有3個人起來鬧革命,成立了「政府」,這3個人從此不再進行生產活動,而通過收稅甚至印錢來花,並且這3個人「坐穩江山」後花錢大手大腳,成天胡吃海喝,奢侈浪費。

這時奇蹟出現了,你會發現,這個國家非但沒有因為工廠減少了3個工人(同時增加了3個大肆白吃白喝的政府人員)而導致財富生產的減少(即麵包減產),相反,這個國家的麵包產量反而增長到了187.5個,幾乎翻了一倍。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由於這3個政府人員的印錢大肆購物,導致市場需求劇增,人家5個工人和1個資本家總共才消費55個麵包,而這3個人卻能消費150個,這樣市場的總需求是205個,資本家於是更新設備,讓5個工人開足馬力生產,由於產能的限制,最終只能生產出187.5個麵包,全賣出去了!

各位發現,在這個故事當中,「奢侈浪費」的政府竟然促進經濟增長了近兩倍,8個人幹活反而不如5個人幹活的產量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