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中國經濟增長的真相 外資如何促進中國經濟增長:我們還需要外資嗎

閱讀提示:我們吸引外資,本質上不是錢的概念,而是外資所附著的許多中國迫切需要而又搞不到的東西:人才、技術和設備、管理營銷理念、國際貿易經驗、石油等能源資源等等。外資來了,一方面會直接帶來這些東西,一方面帶來了外匯,中國可以用這些外匯去國際上買這些東西。改革前15年,外資的功勞太大了,可以說,外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動力。但是今天我們需要反思,我們還需要外資嗎?答案是否定的,外資所帶來的這些好處基本上都到盡頭了,願給我們的都給了,剩下的就是不能給我們的了,而外匯儲備我們也遠遠夠用了。外資對中國已經失去了絕大部分的意義。

中國對外開放的基本經驗是什麼呢?我想大家最熟悉的一條是:引進外資可以促進中國經濟發展。這話到底對不對?答案是既對又不對。它在一定歷史時期成立,在另外一些時期則不成立。我可以給一個大概的時間區分,把改革開放30年一刀切成兩半,前半段這話是對的,對於後半段,這話就需要斟酌。

先來看改革開放前15年,外資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關係。這一時期,外資毫無疑問是大大促進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甚至可以這麼說,沒有外資,壓根就不會有中國經濟的發展,這15年中國經濟增長的絕大部分功勞都屬於外資。

在這15年,外資對中國經濟的意義是什麼呢?

第一,是外匯。1980年前後的中國外匯是相當緊缺,緊缺到國家重要人物出國的花費都要精打細算。改革開放之後,你中國想到別的國家買設備,你也沒有美元,人家不收人民幣,不賣給你啊。外資進來就好辦了,直接就形成了外匯,進來100萬美元,國家就形成100萬美元的外匯。

外資進來100萬美元,同樣地,中國央行全部「沒收」,印刷等額人民幣給這家外企,當然,外企如果需要從國際上買設備,隨時也可以用人民幣去中國央行換回所需的美元。假如外企自己只花了50萬美元,那麼剩下的50萬美元就可以被中國政府、企業使用了。當然,外企花的50萬美元其實也是為中國而花,因為企業是在中國嘛,要在中國搞生產,僱用中國工人嘛。

各位需要注意的是,外資在錢這個字眼上對中國唯一的益處就是這錢能在國際上買到中國沒有而又需要的東西,而不是錢本身。我們經常聽說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是多麼缺資金,其實不是缺人民幣,人民幣自己就可以印刷,怎麼會缺呢?缺的是能在國際市場上買東西的資金,也就是美元。

第二,是直接帶來中國所沒有的技術、設備、人才、管理科學以及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思維觀念。資本不單指錢的概念,也包括設備和技術,外資就是指外國人投入中國的資本。來中國投資的外商,不僅會帶錢進來,也可以直接帶設備進來,你比如20世紀80年代中國珠三角的很多工廠就是從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等地轉移過來的,很多設備是直接搬過來的。和工廠設備一起進來的自然還有技術和人才,以及管理方式。而同樣重要的是,外商也帶來了市場經濟的意識形態,包括所有的遊戲規則、商業模式,把它傳播給了每一個在這方面都是頭腦空白的中國人。

這兩點,使得中國的商品經濟得以成型,中國的市場經濟體系得以初步建立,中國的出口製造業得以大規模建立,也使得整個中國的百姓從政治走向經濟,從革命走向了商業。短短15年,中國經濟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物資緊缺的國度迅速變成商品豐富,乃至產能過剩的國度,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就走出了毛澤東時代(計畫經濟時代)的生產瓶頸經濟,而到了消費瓶頸的時代。就是說,任何一種產品,你要多少我都能生產出來,就怕你不要,就怕市場的需求量太小。

巨大的產能建立起來後,要消化這些產能就必然走向了出口導向型經濟。

所以外資對中國的意義不是別的,就是它能帶來中國經濟發展所需、而中國又不具備的東西。離開了這一點,單純的外國金錢,對中國毫無意義。換言之,什麼時候外資已經不具備個能力了,它就對我們而言失去了全部的意義,這時候,我們也就不需要外資了。如果外資不具備這個功能,它就和「內資」毫無區別,而從全國範圍的宏觀上看,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缺「內資」,因為內資是可以用印鈔機印出來的。

時至今日,我們還缺、還需要外資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首先我們已經不缺外匯,相反,我們的外匯多得成了災。

其次,外資還能給我們帶來我們需要的而又沒有的技術、設備、人才嗎?顯然不能了,該帶來的都來了,能給我們的都給了,剩下的就是他們的保留科目了,不會再給我們,真正的好東西他們是不會給我們的。至於現代化的管理、市場經濟的意識,我們都不缺了,學習西方已經學得爐火純青。

外資對中國已經失去了最初的意義,中國的對外開放到今天已經不是為了吸引外資,而是要與昔日幫助我們的外資在國際市場上一決雌雄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