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國面臨的經濟困難真相 如何面對「增長型衰退」:4萬億花完後中國經濟會二次探底嗎

閱讀提示:4萬億已經快花完了,失去了這些刺激,中國經濟會二次探底嗎?這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以美國為首的外需恢複的程度,二是相對於危機前新增的產能有多大。這兩者只要有一個出現大問題,中國經濟二次探底就在所難免,如果兩個問題都很嚴重,那麼二次探底就很厲害。從目前的形勢看,外需恢複得相當不錯,剩下的問題就只有等4萬億花完,看看到底會導致多大的新產能過剩。

在次貸危機爆發後的這幾年,可以說中國正是面臨了克魯格曼所說的「增長型衰退」,我們的解決辦法是用4萬億政府投資來消化出口銳減導致的產能缺口。然而,這樣做雖然解決了當下的問題,但很可能在將來導致更大的增長型衰退,即「(經濟)增長的速度趕不上產能的擴張(速度)」,因為,正如郎咸平教授所言,4萬億的投資很可能是用將來的更大的產能過剩為代價,去消化今天的產能過剩(我對郎教授的這個論斷是深表認同的)。

2009年年底由我國四家商務會共同製作、投放的關於「中國製造」的廣告開始逐步在全球投放,而商務部雖然否認了是這次宣傳的直接委託者,但承認在其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可見政府與企業一樣著急「中國製造」的銷路問題。

的確,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政府的經濟戰略直到今天仍沒有絲毫改變,那就是死死把握「中國製造」,除了出口還是出口,把外向型經濟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和主要方面。

2008年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已超過60%(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一旦面臨國際需求的銳減怎麼辦?中國政府有妙法。每每遇到這種情況,我國政府便採用「臨時性緊急措施」,即政府大量增加投資和公共支出來擴大內需,彌補由出口銳減帶來的經濟衰退,使中國經濟保持必要的增速(「保8」),直到國際經濟環境好轉為止。「臨時性緊急措施」一般維持三五年的效果。上一次亞洲金融風暴是這樣,這一次全球經濟危機也是如此,4萬億起到的作用就是一個字:「拖」,一直拖到世界經濟回暖,外部需求回升為止。

然而,西方學者對此的評論足以引起我們的重視:「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但中國還沒有變。中國針對全球金融危機作出的回應,看似極為成功。但這是一個假象。中國的解決方案是大幅增加投資支出,這將帶來更大的產能過剩。高儲蓄、高投資的中國經濟,對中國人民來說代價高昂,對世界也具有破壞穩定的影響。早就應該推行徹底的改革……根據中國目前的發展模式,政府對家庭收入徵稅,支持企業利潤。如今,企業佔中國龐大儲蓄額的一半以上。由於消費的增長速度往往低於GDP增速,過剩產能只能通過更多的投資或出口得到利用。今年,經濟危機使出口變得不可能。但中國急需再度擴大出口。結果很可能是一場貿易體系內的危機。」(英國《金融時報》2009年11月30日)

在這場危機中,中國政府的這一意圖還是相當明顯的。首先,中國的出口退稅在全國財政困難的情況下仍然上調至17%高度,政府傾全力維護出口;其次,我們的4萬億投資計畫,既沒有用於民生的教育、醫療、養老、住房,也沒有用於調整經濟結構,而是投入巨大的GDP工程,目標只有一個:保障經濟增速;第三,政府在房地產政策上超級寬鬆,開發商資本金比率下調至15%,房產交易營業稅、契稅可以減免,購房可以辦理當地戶口等等一系列政策比2003年房地產調控以前還寬鬆,因為房產本身也是巨大的GDP拉動器,維護和刺激房地產的目標也是GDP。總之一句話,在外部需求銳減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採取的是臨時性的可以驟然增加GDP增速的內部經濟措施,而不是持久的藏富於民的經濟戰略。

從過往看,這種戰略基本奏效,這種戰略是基於這樣的假設:外部需求的銳減是暫時的,三五年之內一定會恢複;然而,從將來看,這種假設是否存在破滅的可能呢?即在一次危機之後,如果世界經濟持續低迷,遠遠超過三五年,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需、外需無法恢複,那我們該怎麼辦呢?這就是我們面臨的最大風險。

而克魯格曼則稱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主要是東亞)的經濟繁榮稱為「建立在浮沙之上」的增長,「就是一隻紙老虎」。他主要擔憂的是這些經濟體不是建立在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提高基礎上的實質性增長,而是主要靠勞力與投資增加的膨脹性、依賴外需的增長。亞洲繁榮1997年被一夜戳破,資產泡沫破裂。

誠然,若干西方經濟學者在此基礎上宣揚的中國經濟崩潰論並不可取,然而這些論述實在值得中國警醒。一面是消費需求不足,一面是巨大的產能過剩,這是增長型衰退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中國歐盟商會最新報告顯示:2009年鋁業的產能利用率預計為67%、風力發電業為70%、鍊鋼業為72%、水泥業為78%、化工業為80%、煉油業為85%。然而,龐大的額外產能仍在建設中。產能過剩的規模可見一斑。2008年底,中國鍊鋼業產能為6.6億噸,而需求為4.7億噸。其差額大致相當於歐盟的總產出,「目前,中國還在建設5800萬噸的新產能」。我們用於對付外部需求驟減的「臨時性緊急措施」(GDP投資工程)似乎帶來了一種滑稽的循環,我們用這種投資「治癒」了今年的產能過剩,結果是增加了明年的產能過剩(參見英國《金融時報》2009年11月30日)。

如此往複,則一年比一年增加過剩產能,當然,按照「經驗」如果能拖到國際需求恢複之時,這些過剩的產能就可以用來生產賣給外國人的產品。而倘若政府錢花完了,外部需求還沒有改善,那麼我們就有迎來持久的產能過剩的危險,也就是持久的「增長型衰退」。當然,這種可能性是比較小的,我們已經了解,美國不可能不恢複它的新帝國主義印錢購物經濟和債務經濟的運轉。我們也看到,從2010年開始,美國就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恢複了,信貸逐漸恢複到危機前的松度;相對應的,中國的出口已經在強勁復甦。

政府4萬億之後面臨的唯一潛在的風險是,由於這些投資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用將來更大的產能過剩來消化當時的產能過剩,這也就意味著,這種政府投資結束後,即便外需已經恢複,但是中國的產能已經變得比經濟危機發生之前還要大了不少。如果說危機前的產能剛好被國內國外的需求加起來消化掉的話,那麼危機之後,國內國外的需求加起來就消化不掉這些產能了,會形成總的產能過剩。如果這個產能過剩比較大,經濟就會繼續「增長型衰退」,如果過剩得不大,那就沒什麼大問題。

所以,現在很多人在討論4萬億花完之後中國經濟會不會探底,我想答案已經很明確:這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以美國為首的外需恢複的程度,二是相對於危機前新增的產能有多大。這兩者只要有一個出現大問題,中國經濟二次探底就在所難免,如果兩個問題都很嚴重,那麼二次探底就很厲害。從目前的形勢看,外需恢複得相當不錯,剩下的問題就只有等4萬億花完,看看到底會導致多大的新產能過剩。

而中國的房地產泡沫,也是一種龐氏騙局,只不過它不是由某一個人或某一個集團單獨設局操控的,而是由無數投機樓市的人共同「打造」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