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國面臨的經濟困難真相 郎教授推翻了自己的說法

閱讀提示:在次貸危機爆發之初,郎教授一直鼓吹說中國的製造業危機與次貸危機無關,主要是中國政府錯誤的宏觀調控政策導致了中國出口企業的困境。轉眼到了2009年,我卻發現郎教授改變了說法,開始說中國的製造業危機完全就是因為次貸危機導致美國消費者借不到錢了,無法像以前那樣大肆購買中國貨,中國製造業由此喪失了美國需求,所以才發生了危機。顯然,郎教授後面的說法是靠譜的,這本來是眾所周知的簡單事實。

看郎教授是怎麼說的,「處在過冷部門的民營製造業,他們怎麼辦?請注意銀行利率上升,存款準備金利率上升,因此處於過冷部門的民營製造業,他們的投資環境急速惡化……如果你是他們,你會怎麼做?你會和他們一樣,那就是你把應該投資而不投資的錢拿出來或者把工廠關掉,把錢拿出來,打到過熱的部門炒樓、炒股去了。所以第二個管道就是在這種宏觀調控的壓力下,使得製造業的企業家把資金從過冷的部門抽出,打到過熱的部門去炒樓,也使得過冷的部門更冷,過熱的部門更熱。」(郎咸平:「億達智賞」2008大連城市經濟發展論壇演講)

請注意,郎教授在這裡說銀行利率上升,存款準備金利率上升,導致了民營企業投資環境惡化,然後導致他們乾脆關了工廠,轉投到房地產和股市去了。這其中的意思就是說,銀行利率導致貸款成本大了,而存款準備金上升貸款的難度也大了。我們知道準備金是指商業銀行要拿出來存到中央銀行的那部分錢,這部分錢商業銀行不能拿出來放貸,準備金提高就意味著商業銀行放貸的那部分錢少了,所以貸款就難了。按理說,貸款難了,民營企業家資金短缺了,如果工廠產品仍然有足夠的銷路的話,企業家就應該更加節省、從自己的其他方面騰出錢來維持自己的工廠才對啊。可是郎教授不這麼認為,他明確告訴我們,因為投資缺錢,工廠主反而把投資工廠的錢給騰出來去炒樓炒股了。是什麼原因導致郎教授產生這麼雷人的推理呢?

很簡單,是因為郎教授當時沒看到問題的真實本質,儘管郎教授經常宣稱自己看問題就是看本質。其實,真正的原因不是因為銀行緊縮貸款導致民營企業家關閉工廠,而是因為當時(2007年年底至2008年)歐美金融危機已經爆發,那裡的銀行嚇怕了,不敢放貸給老百姓消費了。須知,美國人在危機前人均六張信用卡啊,這下那裡的老百姓沒錢買東西了,這就導致中國出口艱難,產品賣不出去,所以中國工廠才會關閉,這些企業主才不得不把錢投到房產和股市上。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外部需求的銳減,出口量仍然像以前那麼好的話,企業主一定會想方設法籌集資金維持工廠的。反之,在外需銳減、產品無銷路的情況下,即便銀行不緊縮信貸,甚至是放寬信貸,這些企業主仍然會毫不猶豫關閉工廠,你銀行給我再多貸款有什麼用啊,我產品都賣不出去。

可惜的是,在2007年年底和2008年的時候,郎教授到處鼓吹說中國的製造業危機不是國際金融危機導致的,而是中國的緊縮政策導致的,是宏觀經濟政策搞錯了。郎教授在不止一個場合說過,即便沒有次貸危機,中國的製造業也會在國家宏觀調控中面臨危機。說什麼中國的製造業利潤只有5%,提高利率直接就會導致他們破產。

到2009年郎教授終於醒悟,發現原來這一切是因為「美國人不買中國產品」(郎咸平2009年3月出版的《金融超限戰》第四章第四節的標題)了。郎教授解釋道:「我最近看很多別的媒體報道,有一個很著名的電視媒體的一個節目,是關於華爾街的。看了幾集之後發現,我都看不懂這個節目,而且越看越樂觀,跟我想的不一樣,所以乾脆我自己出來講算了。不講不行了……」(《金融超限戰》第四章開篇語)至此,郎教授終於推翻了自己之前說的中國製造業危機是由於政府的宏觀調控的觀點。

事實上,我早在危機一開始就已經指出了這個真正的問題,美國是金融危機,而中國引發的可能是經濟危機。從次貸危機爆發的那一刻開始,我們面臨的就是實打實的實體經濟危機:製造業產品銷量一夜之間銳減,中小企業成片倒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