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真相 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全部真相

閱讀提示:要解決中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大力發展「大學生密集型產業」,也就是要在高技術和虛擬產業上在世界範圍內殺出若干條血路,日本和韓國都能做到,中國也一定能做到。

「6+1」理論除了膚淺之外,還在於片面,僅僅涉及了產業領域的大學生就業,而實際上,政府部門也是吸收大學生就業的關鍵領域,政府對大學生的需求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維持日常運作,二是開發公共產品(包括國防產品與技術研發、制度設計、法律建設、經濟政策研究等)。大量的大學生是直接進入政府工作或者為政府打工的,國家戰略和方針政策也就成為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

因此,我想綜合考察中國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但政治層面只一筆帶過:

其一,國家戰略,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低技術發展戰略,國家對技術研發和自主創新投資嚴重不足,這一領域恰好是需要大學生來完成的。

其二,法制化進程。我國的法制化進程障礙相當大,行政力量依然非常強大,法律「說話」不算,這就導致法律人才的需求大打折扣,如果我們能像美國那樣,每一個人都聘請為自己長期服務的私人律師,法律專業的大學生就業將大大增加(增加數十倍、數百倍甚至數千倍),不夠用了,其他專業的大學生就會轉法律類。

其三,其他一些短期政府政策。

我們回到經濟層面作為探討的重點,畢竟大學生就業是一個經濟問題。從經濟角度看,只有兩類產業是「大學生密集型產業」,這就是高技術產業和「虛」的產業,大學生就業難在於缺少這兩種「大學生密集型產業」,而不在於什麼「6+1」。

從高技術產業看,我們的計算機產業、軟體產業、汽車工業、軍事工業、航空航天工業沒有一個能在世界上佔據重要位置,產品在世界範圍內銷量太小,自然就無法吸收更多的大學生來生產、研發產品。在這些方面,中國哪怕能在一個領域佔據世界市場的較大份額,就能讓理工科大學生就業大大改觀,韓國都能創造出現代這樣的世界品牌,難道中國舉全國之力就不能做出一個來嗎?

從「虛」的產業看,我們幾乎不擁有世界級的品牌,沒有一個奢侈品牌;我們的明星娛樂產業沖不出華人圈;我們的金融業非但不能剝削別人,反而成為國際遊資席捲我國財富的工具,所謂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也主要靠內地支撐著。「虛」的產業無一例外都是大學生密集型產業。

如果我們有世界級的品牌,我們就可以虛擬化經營,讓印度的廉價勞動力為我們生產物質產品,我們只須僱用大量大學生進行技術研發、外觀設計,廣告宣傳(明星代言)。須知,韓國三星手機僅僅外觀設計團隊就聘請了500多名藝術類的大學生,軟體和硬體等技術類的大學生更是數量巨大。

如果我們有真正的世界級的金融服務業,我們經濟類的畢業生就不必擠破腦袋去外國的投行,我們自己就能消化掉這些畢業生。

如果我們有能走出國門的娛樂業,我們就需要大量的文科大學生進行編劇、攝像、表演、導演、營銷、宣傳、策劃等,事實是,我們連「韓流」都抵擋不住。我們所謂去了好萊塢發展的導演和演員,只不過出口轉內銷而已,他們只是充當了美國人佔領中國市場的好工具。我們的娛樂明星如果也只能在華人圈裡折騰,那麼所能吸納大學生的數量是相當有限的。

如果我們能有在世界範圍內或者至少在亞洲範圍內大行於世的軟體、網遊產品,我們就可以吸收大量的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進行軟體開發和產品生產。事實上,我們的網遊市場被韓國人佔據了半壁江山。

縱觀所有發達國家,幾乎無一例外地在某些「虛」的產業或高技術產業上在國際範圍內佔據一席之地,這是他們不存在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共同原因。法國有無數奢侈品和國際品牌、還有飛機,德國也有諸多國際品牌,日本汽車工業世界首屈一指,美國軍工、金融服務業、汽車行業也是世界領軍,韓國有三星、現代等國際品牌。所以中國大學生就業難,不在於「6+1」,不在於高校擴招,也不在於專業不對口,我們的大學生比例還遠遠低於發達國家,而在於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技術產業和「虛」的產業,一句話,我們缺乏「大學生密集型產業」。

要解決中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大力發展「大學生密集型產業」,也就是要在高技術和虛擬產業上在世界範圍內殺出若干條血路,日本和韓國都能做到,中國也一定能做到。須知,日本和韓國乃至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都是依靠大量虛擬產業寄生在中國內地無數勞動者身上的,我們必須擺脫這樣的悲哀局面。

在2007年至2008年之間,在金融危機中中國出口型經濟困局初現之時,郎教授對於中國面臨的經濟困難有一個解釋,許多人認為很有道理,但我從中發現了一個很搞笑的邏輯:中小企業因為缺錢而騰出錢來炒股炒樓。

各位不信郎教授會提出這樣自相矛盾的「理論」嗎?且聽我娓娓道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