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真相 我的解釋與郎教授的異同點

閱讀提示:我與郎教授的相同點在於,都認為「虛」的產業才是吸收大學生的行業,中國大學生就業難就在於「虛」的不夠,「虛」的經濟在國際上無競爭力,也就不可能吸收太多的大學生就業。

那麼,我的解釋與郎咸平的「6+1」理論有什麼異同之處呢?相同之處在於,兩者都看到了「虛」的層面是能吸納大學生就業的所在,沒錯,吸收大學生的就是「6+1」的「6」。不同之處在於,郎咸平只停留在了表面的七個環節,錯誤地得出今天的國際競爭不再是產品競爭,而是產業鏈的競爭結論。

要證明郎咸平的錯誤非常簡單,按照他的理論,我們只要發展好「6+1」的「6」就能在國際產業鏈競爭中取勝,大學生就業問題就迎刃而解,而實際上,中國在「產品設計、原料採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零售」等六個環節早就達到了世界一流水準,許多世界品牌的這六個環節都是中國人在做,除了產品設計這一環可能稍遜,其他五個環節中國人做得非常好。

事實上,問題的關鍵根本就不在於這六個環節本身,問題仍然在於產品(品牌),國際競爭仍然是產品的競爭,而不是所謂產業鏈競爭,你只要創立了世界級的品牌,那六個環節自然而然就運作起來;如果你沒有品牌,去搞這六個環節就如同「巧婦做無米之炊」。也就是說,所謂六個環節,是圍繞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去運作的,而不是獨立存在的,是品牌創立之後催生了六個環節,而不是靠六個環節本身去競爭。如果中國創造出一個可以和耐克匹敵的世界級運動品牌產品,那六個環節馬上就會運作起來,大學生就業崗位就源源不斷。

所以,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真實原因不是因為我們的「6+1」整合不好,或者後面六個環節做不好,而在於我們缺乏讓這六個環節產生價值的品牌和「虛」的產業。換句話說,很多業已存在世界品牌,如果要把七個環節尤其是後面六個環節全部交給中國來做,今天的中國已經有能力做好。

事實上,從品牌的創立角度,品牌的打造只與六個環節中的「產品設計」有關聯,要在當今世界創立一個品牌,一流的產品設計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品牌打造是一個綜合性的龐大工程,並不是單靠設計就能成功。所以說,「6」是果,而不是因,把大學生就業難歸根於「6」是荒謬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